2022 年安徽省大豆新品种展示试验研究与分析
2023-08-22马梦茹朱利广李佳佳赵振邦
马梦茹 高 亮 朱利广 李佳佳 赵振邦
(1 宿州市农业科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2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合肥 230036)
安徽省宿州市位于黄淮平原南端,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适宜种植大豆[1]。宿州市埇桥区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国家级大豆制种大县”,全区良种繁育基地面积达到4000hm2[2]。“埇桥大豆”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黄淮海地区作为全国第二大大豆主产区,是典型的一年两熟产区,冬季作物大多为小麦,夏季作物是大豆、玉米等[3]。近年来,由于玉米产量较高且较为稳产、销路稳定,而大豆单产水平一直较低,相较于玉米,大豆种植效益偏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致使大豆种植面积有所下降[4]。大豆是粮食和油料兼用型作物,豆制品是膳食中高质量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豆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畜牧饲料中的蛋白质来源。粮豆轮作还是环境友好的保护性耕作制度[5]。大豆生产对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品种展示示范可以有效检验新审定品种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的丰产性、适应性等,为农户展示示范适宜生产的优质新品种,可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推动优良新品种更快服务于生产,为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地概况展示田地点在宿州市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展示田周边无障碍物,土壤属砂浆黑土,地势平坦,前茬为小麦,地力中等偏上。灌溉及排水条件良好,道路交通方便。
1.2 展示品种及来源展示品种为54 个近年来安徽省及黄淮南片审定的综合性状优良的大豆新品种,以中黄13 为对照品种,55 个参试品种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参展品种信息
1.3 田间设计随机排列,不设重复。54 个展示品种分6 组,每组9 个参展品种、1 个对照,共计设置60 个小区。小区长方形,长12.5m,40 行区,株距0.11m,行距0.4m,等行距种植,面积200m2,种植密度15000 株/667m2。四周设保护区。
1.4 试验方法前茬小麦收获后机械灭茬,随后犁、旋、机耙3 遍。2022 年6 月26 日播种,机械开沟、人工点播。7 月10-12 日间、定苗一次完成。田间管理为常规管理水平。收获按先后顺序,成熟一个收获一个,单脱单收,防止机械混杂。
1.5 调查记载田间记载标准参照《大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6]。
1.6 数据分析试验数据采用 Excel 2010 和SPSS 23.0 进行分析和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条件对大豆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受6月上中旬旱情影响,土壤墒情不好,人工造墒后进行播种,播种时间稍晚,部分品种生长情况略受影响。6 月下旬至7 月降水总量明显高于常年,且降水均匀,田间无明显积水,温度适宜,日照充足,利于大豆营养生长。7 月底至8 月份极端高温天气,不利于花荚形成,导致部分品种有落花现象。结荚期降雨量较往年略少,光照充足,前期植株生长较为健壮,结荚数较往年稍多,但干旱不利于大豆籽粒鼓粒。9 月份总降水量仅为0.7mm,较常年降低了81.0mm(99.14%),8-9 月连续少雨,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干旱,不利于大豆鼓粒,甚至造成部分品种秕荚、早衰,百粒重下降。具体气象资料见表2。
表2 宿州市2022 年6-9 月气象资料
2.2 生育期受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的影响,大多参展品种生育期较往年偏短,54 个品种生育期均在89~96d 之间(表3)。其中,大部分品种生育期在90~94d 之间,华豆36、安豆5156、潍豆9 号生育期为89d,较对照中黄13 早熟1d;阜豆163、涡豆8 号、洛豆1 号生育期为96d,较对照中黄13 晚熟6d。
表3 参展品种田间表现
2.3 抗逆性54 个参展品种中,有15 个品种发生茎腐病、根腐病、叶斑病或霜霉病等病害,4 个品种早衰现象明显(安豆5156 既出现了叶斑病,又有早衰现象)。10 个品种有倒伏,其中皖豆52 和德纯豆6 号较为严重,倒伏程度达到3 级,天益科豆19倒伏程度为2 级,科豆10、华豆22、阜豆163、圣育19、菏豆20 号、徐豆24、华豆600 倒伏程度为1 级(表3)。
2.4 植株性状从表3 可知,54 个参试品种株型多为收敛,少数品种(菏豆33、华豆22、濉科43、徐豆24)株型为半开张。叶形方面,仅有皖黄506 和宿豆051 为披针形叶,中豆63 为三角形叶,其他均为椭圆形叶。大多数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仅有皖豆52 和菏豆28 号为亚有限结荚习性。54 个参试品种成熟期均表现落叶、不裂荚。
由于前期雨水充沛,温度适宜,2022 年株高普遍偏高,54 个品种平均为69.3cm,6 个品种超过80cm,分别为:科豆10、阜豆163、皖豆52、菏豆28 号、天益科豆19、皖宿061。54 个品种平均结荚高度17.5cm,平均主茎节数16.2,平均有效分枝数1.7 个,平均每荚粒数2.01 个,单株荚数变化幅度为19.7~55.5 个,单株粒数变化幅度为46.8~109.5 个,单株粒重变化幅度为8.49~20.49g,百粒重变化幅度为15.06~25.77g(表4)。
表4 参展品种考种性状
2.5 产量结果54 个参展品种每667m2产量在137.67~225.06kg 之 间,天 益 科 豆19 最 高,为225.06kg,华豆36 产量最低,为137.67kg。17 个品种比对照增产10%以上,占比31.48%。14 个品种比对照增产大于15%,占比25.93%。6 个品种比对照增产大于20%,占比11.11%,分别为阜豆19、中涡30、华豆14、郓豆1 号、安豆5156、安豆203(表4)。
2.6 产量与性状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表5),产量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生育期、株高、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均呈正相关,但不显著。百粒重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有效分枝数呈显著负相关。单株粒数与生育期、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荚数与生育期、株高、有效分枝数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有效分枝数与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
表5 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相关系数
3 结论与讨论
由试验结果可知,华豆14、郓豆1 号、安豆203、宿豆219、皖宿1019 等5 个品种增产率(较CK)居参展品种前十位,有很大的增产潜力,且田间表现良好,在2022 年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条件下,整个生长期均未发生倒伏,后期未早衰,未发生明显病害,表现出较强综合适应性和抗病性,可作为黄淮海地区主推品种。郓豆1 号和宿豆219 等2 个大豆品种田间性状表现优异,抗逆性突出,熟相好,熟期早,籽粒较饱满且有光泽,符合市场需求且产量高。皖宿1019 是符合国家双高大豆品种标准(蛋白质含量超过43%同时脂肪含量超过20%)的优质大豆资源。以上这些品种适宜于在黄淮大豆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大豆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单位面积株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粒重,理想的产量构成是4 个因素同时增长,然而实际上4 个产量构成因素相互制约[7-8],本研究发现,百粒重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这也证实了在同一品种中,单株荚数多、每荚粒数多、粒大等优点结合在一起比较困难。本研究中展示的品种均为近年来安徽省及黄淮南片审定以及部分推广较好的大豆品种,通过对其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得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9-10]。同时发现,大豆产量与百粒重相关性并不显著,这与昝凯等[9]、王贺等[11]、王路路等[12-13]研究结果一致,与王大刚等[14]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推测原因可能是北方地区在大豆鼓粒、成熟期经常干旱少雨,品种粒重潜力受气候影响不能充分发挥,对产量的直接正效作用不够明显。
目前,黄淮海地区新育成高产优质大豆品种较多,但大豆对温度变化、日照长度比较敏感,水肥需求程度较高,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受到逆境胁迫,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频发,尤其是大豆花荚期高温胁迫频发,致使大豆结荚率和结实率显著降低,影响大豆蛋白质的积累和产量形成[15-16],导致大豆出现早衰[17],甚至可能引发大面积症青症状[18]。鼓粒期及成熟期的干旱也极易导致大豆空秕荚增多和粒重下降[19-20],造成减产。高产一直以来都是国内育种的主攻方向,也是今后育种的重要内容。通过近几年大豆的大田展示及生产示范发现,在注重产量的同时,还应着重提升大豆品种的抗逆性和稳产性,才能更好地满足产业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