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一曲充满矛盾的悲歌
2023-08-22郭河秀
郭河秀
摘 要 《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在流传过程中,逐步采用诗歌的第一句作为标题,这既可以充分体现诗的意境,同时又拓展了更多的解读空间。从矛盾分析的角度来解读,可以发现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只发生在两个人之间,当遇到外界的暴风骤雨时,爱情就显得弱不禁风。正是在这样的事实之下,演绎了一曲经典的爱情悲歌。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材分析 矛盾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作为一首古体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但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逐步变成了现在的标题,这既可以充分体现诗歌的意境,同时又带来了更多的解读空间。如果从矛盾分析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又可以获得怎样的认识呢?
一、爱情与现实的矛盾
宏观的角度看,解读这首诗既需要立足文本,同时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获得解读的灵感。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情境任务、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感受刘兰芝的人物形象等,来讨论其被驱遣的原因;同时借助补充材料、进行问题探究等方式,以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在讨论中明辨真相,在积极的语文活动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继而提升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理解爱情悲剧的普遍意义,认识本诗在当下社会中的思想和审美价值。如果从爱情与现实矛盾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所获得的认识是异于传统的。
这首诗的第一个矛盾就是爱情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尽管在当时的社会,完全属于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还很难成为认识的主流,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在现实世界中还是在理想世界中,爱情依然倔强地生长着。在《孔雀东南飞》中就有所体现。如,诗的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原本是一句非常写意的诗句,在生活中,我们很难看到孔雀振翅高飞的情形,更别说五里一徘徊这样的场景了。当人们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一下子能够感觉到诗句中所蕴藏的美好与哀怨。焦仲卿原本是庐江府的小吏,从全诗的描写来看,这一角色并没有雄图大志,所求者不过是生活中的美好日常。“儿已薄禄相”,足以说明焦仲卿其志不在大,因此在娶到了刘兰芝之后,最大的希望就是“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实际上刘兰芝也是有着类似的思想,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除了知道必然面临着“十七为君妇”的事实之外,更期望在为君妇之后能够“守节情不移”,这对于古代一般女子而言就是爱情观的朴素体现,就是内心最大的诉求。
然而现实中的矛盾在于,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只能存在于两人之间,当遇到外界的暴风骤雨时,爱情显得弱不禁风。这样的矛盾指出了一个严峻现实,即爱情并不为现实所容,两者之间的矛盾很激烈。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也正是在这样的事实之下,一曲爱情悲歌拉开了序幕。
二、媳妇与公婆的矛盾
爱情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媳妇与婆婆之间的矛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婆媳之间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在《孔雀东南飞》中,这一矛盾体现得尤为明显。当然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当这一矛盾得到放大时也就更容易导致紧张。那么在这篇古诗中,媳妇与婆婆矛盾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媳妇几乎是无可挑剔的,出嫁之前辛劳善良;嫁入夫家之后也是“守节情不移”,即使“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也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但她这一努力换来的结果仍然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因此感觉到“君家妇难为”,由此可见内心的悲苦。大多数读者都会感觉到焦仲卿母亲的无情无义。为什么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会有这种角色的显著切换呢?从一般规律来看,焦仲卿母亲的生活经历应该是十分坎坷的,那为什么有过这样经历的人却对自己的媳妇又是如此的苛刻呢?回答这一问题显然不能從情感的角度去做出判断,而应当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角度作出判断。
在封建社会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准则之一就是“三纲五常”,在一个家庭当中,父母对子女有着无可任何争议的支配权,夫对妻也同样如此。于是从这种关系中就可以发现,焦仲卿的母亲是“母”的角色,刘兰芝则是“妻”的角色,社会文化支配下的家庭角色之间,一旦淡化了感情关系,那就只剩下了支配关系,而当这种支配关系变得高度极端的时候,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就会出现。所以焦母与刘兰芝之间的矛盾,根源在于封建文化。
当然,封建文化只是原因之一,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焦母如何演绎这个封建文化也值得解读。焦母如此对待刘兰芝,封建文化更多的是隐性的支配力量,这一力量是有其他力量的制约的,后一个力量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幸的是,在焦母的眼里,作为儿媳的刘兰芝的付出,作为儿子的焦仲卿的忍让,都没有对封建文化起到制约作用。焦母在刘兰芝的面前,已然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她在刘兰芝面前完全是支配性的、控制性的。“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这段表述当中,不仅列举了刘兰芝的种种不是,同时还为焦仲卿找到了替代方案。在解读时,这一替代方案也值得解读:秦罗敷没有正面出场,这一女子的形象完全来自于母亲的描述。这里需要思考的是:在刘兰芝嫁入焦家之前,依焦母的脾性,不可能没有做过调查,而接受刘也意味着此前应当也有类似于秦这样的好评,至于后来为什么婆媳之间出现如此紧张的关系,其实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刘没有满足焦母的需要。
三、固守与期待的矛盾
无论是爱情与现实的矛盾,还是媳妇与公婆的矛盾,说到底都是固守与期待之间的矛盾。刘兰芝和焦母都是有所期待的,同时也是有着自己所固守的世界的,当固守与期待之间无法调和的时候,最终只能走向分裂。于是,从诗中看到了孔雀东南飞的悲惨结果。
“东南”一定是有意蕴的,对此有很多人作过探究。有研究者说,“孔雀东南飞”传说发源于东汉末年,迄今已流传近两千年。进一步梳理相关的文献则可以发现,学界对于“孔雀东南飞”之“东南”的理解并不相同,通常存在着“抽象说”和“具象说”两类不同的观点:“抽象说”割裂了孔雀飞向与具体故事情节的联系,削弱了传说的真实性;“具象说”亦缺乏足够证据表明孔雀飞向与焦、刘二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在笔者看来,东南更多的代表着“理想”的方向,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很自然的会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理想化作孔雀,孔雀东南飞了,就说明理想的方向在东南方向。面向东南,矛盾或许就少了!
无论东南是一个具象还是意象,其都是人们心中的方向。同样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东与南是上首,代表着希望所在,当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期待矛盾得以消解的时候。时至今日,尽管在不少家庭当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婆媳矛盾,但这种矛盾已经不可能演绎出孔雀东南飞这样一个悲剧,这是社会进步使然,也是人类思想进化使然。当今人享受着社会进步的时候再来读《孔雀东南飞》,一曲悲歌的意境或许更能够衬托出现实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