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民间雕塑中的塑绘结合

2023-08-22刘远航

百花 2023年6期
关键词:泥人张

刘远航

摘 要:塑绘结合是中国民间雕塑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民间雕塑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泥人张”彩塑艺术是我国民间雕塑中的典范之一,文章对塑绘结合的表现手法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以“泥人张”彩塑作品为例,探索塑绘结合在“泥人张”彩塑中的具体体现和意义。

关键词:民间雕塑;塑绘结合;“泥人张”

中国传统雕塑有很多类型,不同时代的雕塑从类型和作用上来看,也各不相同。民间雕塑是中国传统雕塑类型之一,它表现手法众多,塑绘结合就是它主要表现手法之一。雕塑从绘画中吸取特点,从而产生了塑繪结合的表现手法,使民间雕塑的世俗气息更为浓厚。“泥人张”彩塑作为民间雕塑的典范之一,它的独特风格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它同时传承了雕塑和绘画的优秀特点,也体现了当今时代艺术服务人民的价值导向。

一、塑——塑形是雕塑的基础

在我国,绘画与雕塑是密不可分的。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雕塑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类型,可分为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在早期,受封建王朝的统治影响,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只有达官贵族可以接触到,留存数量较多,民间雕塑受民众生活条件的影响,留存数量相比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要少。直到后来,随着文化不断发展,艺术也不断具有民俗气息,民间雕塑也逐渐繁荣起来。

中国的民间雕塑,线条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雕塑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的特点,并运用到雕塑当中,以此丰富雕塑的造型。雕塑中线条的运用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形体的线条与纹样的线条就很不相同,要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以此突出雕塑的内涵。

塑形一词,不是中国自有的词语,但并不代表中国没有塑形或雕塑。在中国古代,按材料来区分,有青铜器、石雕、玉雕、泥塑造像、陶俑等,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们才把这些统称为雕塑。中国的传统雕塑与西方的传统雕塑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传统雕塑通常以写意性为主,主要用线条的方式做造型;西方的传统雕塑通常以写实性为主,主要用光影的方式做造型。所以从表现手法来讲,中国和西方的古代雕塑就有明显的区别。

二、绘——丰富雕塑的表现方式

雕塑中的彩绘元素,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的一些陶器和泥塑上就能发现一些彩绘的痕迹,虽然颜色搭配并不丰富,但已经为彩塑艺术埋下了伏笔。[1]在封建统治时期,雕塑与绘画是相同对待的,两者之间也相互吸收特点,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所以,雕塑的发展方向也受到了绘画的影响,丰富的色彩元素也开始逐渐在各类雕塑上出现,雕塑的世俗气息浓厚了起来,民间雕塑也逐渐走向了繁荣。

彩绘是雕塑从绘画中所提取的元素。雕塑中的彩绘,以彩突形,有些在表面进行很少的塑形和雕刻后,直接进行绘画和上色,用彩绘来突出造型,或者通过对背景或周围环境的彩绘来给雕塑营造特定的意境,使雕塑与环境相融合,加强雕塑与环境的关联,以意境来衬托雕塑。彩绘不只是进行简单的上色,还要从题材出发,对需要上色的区域进行考量,最后经过色彩搭配,把彩绘的特点在雕塑中完全体现出来。

三、塑绘结合——使雕塑得到升华

(一)塑绘结合的概述

塑绘结合也可称为塑绘一体,是指在雕塑中的塑形与绘画相结合。[2]具体来说,就是在雕塑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吸收绘画中的元素并与其进行融合,使雕塑不仅有塑形的形体感,还有绘画的色彩感,从而让雕塑有多个角度供人观赏。

(二)塑绘结合的制作流程

综观中国众多技艺高超、造型精美的古代雕塑,彩绘通常作为塑形完成后的最后一个步骤,使雕塑在立体中又有平面的绘画感。比如制作秦始皇陵兵马俑,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在塑造完成之后才进行绘画和上色,最后进行烧制拼接;在敦煌的莫高窟,也有大量宗教题材的佛像雕塑,制作的过程是先调配好陶土,通过各种塑形的手法先把基本的形体塑造出来,最后采用绘画的手法对形体进行彩绘,使佛像造型精美、色彩丰富。

(三)塑绘结合的艺术特色

塑绘结合是雕塑和绘画元素结合的产物,它主要有三个特点,分别为彩绘、线条、造境。[3]

彩绘是在雕塑的外表进行布彩、敷色。色彩的选用会根据雕塑的造型和主题,带有创作者的一些主观思想和情绪等因素,创作者选择不同的颜色进行搭配,以此来烘托雕塑的主题思想。

线条是雕塑的重要表现手法,雕塑中的线条参照了书画中的法则,具有很强的绘画特点。比如在一些佛像雕塑中运用了绘画中“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这两种鲜明的对比,在塑造过程中分别运用了风格迥异的线条造型和排列,最后两者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就是雕塑吸收绘画线条的重要体现,也是雕塑和绘画相互影响的例证。

造境是根据作品所在的背景和空间进行描绘、营造,与雕塑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中国传统雕塑的主流思想一直以写意为主,写意是为了传达出创作者的创作思路和想法,把原本并不存在的事物或场景进行一种实体化,从而能够引起观看者的共鸣。

四、塑绘结合在“泥人张”彩塑中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民间雕塑中,彩塑艺术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人形的彩陶罐,作为器皿使用。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以物替人的陪葬思想,出现了彩陶俑的陪葬,这个时候的彩陶俑是作为明器出现的。例如,出土于陕西省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陶俑上原本有色彩的装饰,并且色彩基本与当时的人物服饰颜色相近,目的就是代替活人作为陪葬品。汉代以后,佛教文化传入,宗教题材的佛像雕塑开始出现,在佛像上依然有彩绘的痕迹。

到了明清时期,雕塑逐渐走向没落,礼葬制度渐渐减弱,宗教雕塑和陵墓雕塑也大量减少,同时雕塑发展停滞不前,风格呆板、疲弱,雕塑开始向工艺性转变,彩塑以前的辉煌景象也从此消失。但在晚清时期,天津有一名叫张明山的艺人,他本是一名卖泥人偶的普通人,他的泥人偶却得到了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和大师的赏识,同时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他的泥人偶被称为“泥人张”彩塑。[4]“泥人张”彩塑制作手法细腻,塑造的人物也生动形象。其起源于民间,适应了广大群众的审美,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比如戏曲和绘画中的元素,虽然起源于民间,但“泥人张”彩塑并没有充满“俗气”,倒还有一些“雅致”。所以,“泥人张”彩塑既能出现在普通群众的手中,也能出现在达官显贵的家中,受到了各个阶层群众的喜爱。

“泥人张”彩塑的题材,大多为中国传统文化或民间故事中的典型人物,有明显的主题,也有创作者主观思想与客观思想的结合。创作者在经过生活中的仔细观察、选题后,再加以构想,通过高超细致的手法塑造出形体,最后进行烧制绘画上色。《木兰从军》是张明山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由大臣庆宽进献的八匣泥人之一。作品是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创作的,创作者抓住了在战事中富含生活气息的一瞬间,将花木兰在休息时的形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旁边还有两名老兵相伴。其中一名老兵鼓起腮帮使劲吹着海螺,似乎全身心投入吹海螺中,以此来度过短暂而又美好的休息时刻。而另外一名老兵,竖立旗子,似乎观望着远方,神情自然,姿态放松。花木兰神态沉着、温柔静雅。创作者细致地描绘出了花木兰这位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柔雅安静的女子形象,人物形象传神写实、色彩丰富精美,将人物内在的思想情感全部表现了出来。创作者在塑造上运用了比较写实的表现手法,人物的比例也协调。作者用自己熟练的技法,简单概括塑造出面部五官,再用画笔简单勾勒描绘,就表达出了和人物性别、年龄相应的形象和性格,特别是对花木兰面部的塑造和描绘,既表现出木兰沉着冷静的性格特点,又表现出了女子圆润柔弱的性别特征,使观赏者不禁感叹创作者造型技艺高超,作品精美绝伦,感受到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同时又哀叹优雅柔情的女子在貌美如花的年龄却冲上了战事前线,对花木兰的遭遇感到无奈与同情。

“泥人张”彩塑在创作上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够生动形象地塑造出人物形象、性格,而且比较符合正常人体的比例,又进行了适度的夸张,取舍得当,加之绘色,形成了独有的体系。在彩塑中,一直都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说法,所以上色的环节是不可少的,这对泥塑具有更多的艺术美感起到很大的作用。“泥人张”彩塑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并迅速传播开来,是因为张明山在平时的生活中注重累积,他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并将其运用于创作中。“泥人张”彩塑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趣味的“俗”,而且还有精致优美的“雅”。取材于《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的《读西厢》作品,描绘贾宝玉独自在园中品读《西厢记》,林黛玉看见贾宝玉如此用心品读,于是与贾宝玉一起谈论。后来的花袭人本来领命寻贾宝玉回去,但看见林黛玉和贾宝玉如此专注地谈论着,便不忍心打断两人。人物神态自然,张明山把人物的专注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人物服饰并没有塑造得特别繁琐、复杂,但加上颜色的描绘,瞬间把人物所处的阶级体现了出来。衣服在颜色的衬托下,增添了优雅的感觉,使衣服显得更加华丽且不俗气。可见,“泥人张”彩塑在上色的环节,会随着题材、人物、事物、环境等素材来合理上色,并且针对不同的素材,上色的区域也会根据生活经验来仔细推敲。张明山是一名画家,他提倡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并将绘画手法巧妙融合在“泥人张”彩塑中,使作品更加具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五、结 语

塑绘结合是中国民间雕塑最重要也是最独特的表现手法之一,是中国历经几千年不断积累与继承的艺术财富。民间雕塑慢慢崛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民间生活气息,让雕塑不仅适应了达官贵族高层阶级的审美,同时也照顾了平民百姓的审美需求。“泥人张”彩塑这类优秀的技艺,将塑绘结合的表现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当今提倡文化自信的时代下,只有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保留下来,结合现在的时代特点运用到创作中去,作品才能富含价值,才能被人民群众认可。

(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小飞.中国传统彩塑审美散论[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09.

[2] 毛晓峰.浅析中国传统雕塑中的塑绘一体[J].艺术科技,2017,30(12):196.

[3] 曾齊宝.论中国传统雕塑中的塑绘一体[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6.

[4] 刘树杞.“泥人张”彩塑的美学价值[J].文艺研究,1997(3):133-141.

猜你喜欢

泥人张
猴匪
“泥人张”的“独门秘籍”
泥人张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第六代传人张宇走进央视《谢谢了,我的家》今日“泥人张”
论民间艺术的传人与代表性传承人
——以“泥人张”为例
从《泥人张》中学写“人之奇”
《“贱卖海张五”》教学纪实(一)
孩子不是“泥”,家长也不是“泥人张”
泥人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