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疹孪生球菌致血流感染1例

2023-08-22游成东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3年13期
关键词:麻疹主动脉瓣氧氟沙星

朱 玲,游成东

重庆市秀山县人民医院感染科,重庆 409900

麻疹孪生球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是口腔、肠道、呼吸道的专性寄生菌。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肝脓肿、肺脓肿等化脓性病变[1]。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由麻疹孪生球菌血流感染导致反复发热的病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9岁,教师。因“畏寒、发热伴头痛10+d”于2020年8月10日入院,院外最高体温39.0 ℃,无明显咳嗽、咳痰、气促,自行口服解热镇痛类药物后仍反复发热。患者10+年前因“胸椎骨结核”行手术治疗,术后规律抗结核治疗1+年后停药。入院时查体:体温38.5 ℃,脉搏93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9/59 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苍白及黄染,颈部对称无抵抗,右侧胸廓稍塌陷,胸壁无压痛,呼吸活动稍减弱,肋间隙无增宽。两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双下肺可闻及少许细湿啰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93次/分,心律齐,P2

入院后经验性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2 g,每8小时1次,其余对症处理。2020年8月12日检验科反馈血培养结果发现革兰阳性球菌,呈链状,未调整抗菌方案,患者体温已有所下降,最高38.0 ℃。2020年8月13日血培养报告结果为麻疹孪生球菌。药敏试验结果: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利奈唑胺、头孢吡肟、万古霉素、奎奴普汀/达福普汀、头孢噻肟(非脑膜炎)敏感;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青霉素中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方案为左氧氟沙星0.5 g,1次/天,患者体温逐步恢复正常,未再头痛,抗菌治疗后第7、9天复查血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感染性指标恢复正常,患者于2020年8月20日出院。因患者存在主动脉瓣重度反流,建议其择期进行手术治疗。

2 讨 论

血流感染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毒素侵入血流引起的血液感染,可有畏寒、寒战、高热、肝脾肿大等感染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引起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多脏器衰竭[2]。此类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而呈链状的革兰阳性球菌以链球菌多见,麻疹孪生球菌导致血流感染较为少见。

麻疹孪生球菌由KILLPER-BALZ等[3]1988年从链球菌中单列出来,列入孪生球菌属。具有兼性厌氧、无动力、无芽孢特性的革兰阳性球菌通常不致病,人体感染较为少见,均为个案报道。目前报道的麻疹孪生球菌可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肝脓肿、肺脓肿、皮肤脓肿、败血症、脑膜炎、术后伤口感染等[4-7]。多数病例均有一定基础疾病,尤其是处于低免疫状态时,该细菌的感染率显著增加。临床中可将其从血液、分泌物、脓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本例患者并无明确慢性基础疾病,亦无相关症状。但入院后心脏彩超检查提示主动脉瓣重度反流,提示该患者心功能存在一定损害。未见瓣膜赘生物,可能与本次病程较短有关,故嘱本例患者出院后随访心脏彩超。

麻疹孪生球菌可成对、链状排列,极易被误认为其他链球菌或污染菌。现有研究表明,该细菌在皮肤较少寄生,因而血培养、骨髓培养阳性麻疹孪生球菌的临床诊断价值很大[8]。根据现有研究报道,麻疹孪生球菌对于青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喹诺酮类等药物敏感,本例患者药敏试验结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9-10]。本例患者在药敏试验结果出示后,因青霉素属于中介,入院经验性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效果欠佳,因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方案为使用左氧氟沙星后,患者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迅速缓解,后续血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提示抗菌治疗效果良好。

本例麻疹孪生球菌致血流感染患者未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与该细菌为条件致病菌且致病力不强有关,但其发病机制仍需探讨。对于发热性疾病须尽早进行检病原学检查,寻找病原学依据,从而针对性地选择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尤其是发现罕见的病原菌时,应仔细追溯患者病史,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综合判断。

猜你喜欢

麻疹主动脉瓣氧氟沙星
2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再次手术
超高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分析
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型生物瓣膜替换治疗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近中期结果
Trouble in Disneyland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麻疹“卷土重来”
左氧氟沙星致癫痫持续状态1例
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左氧氟沙星及莫西沙星引起神经毒性1例
金塔县控制、消除麻疹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