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藉河边
2023-08-22王选
王选
我上师范时,学校在藉河边。
藉河由西向东流经甘肃天水,于麦积汇入渭河,扬长而去。在天水,藉河穿城而过,将城市一分为二,隔着河,南北相望。城因河而润、因水而活,藉河让天水这座西北小城多了几分灵秀和恬淡。
上学时,藉河仅是一条普通河流,河面并不宽阔,河水在河道内肆意流淌。有段时间上课,我临窗而坐。一侧头,目光跳过校门,再跳过河堤和一排垂柳,便是藉河。只见河滩上杂草丛生,还有一些并不高大的树木随意生长着。在河滩空旷处,一些老天水人开辟出地块,种了蔬菜。一块块菜地挨挨挤挤。春天时,菜地里常有人忙着翻耕、栽种。大多是老人,蹲在地里,小心侍弄。到了夏天,菜地便葱郁起来。河中不缺水,浇灌起来很方便。
那时的我,常常望着窗外。一则缓解疲劳的眼睛,二则想想心事。望着望着,河流便成了少年岁月的一部分。
毕业后,我住到了南城根。那是2007年秋。南城根是一个城中村,面积不大,但在城中心,颇为方便。
南城根在藉河北面,隔条马路,便是藉河。我租住的那间房子,有个窗户正好朝南。闲暇时,立于窗前,目光越过民房的屋顶,越过屋顶上花花绿绿的衣衫,便是藉河。
我在南城根住时,藉河已非旧时模样,也有了另一个名字——藉河风情线。市政府对藉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在主城区河滩上完成清淤后,从西到东筑了一面四米多高的水泥中隔墙,墙顶种上了花草。由此将藉河进行改道,挪到墙的南面。墙北面,完成坝底防渗工程后,安装了六个橡胶坝,全长五公里,每个坝中都蓄了水,蓄水量达七十万立方米,形成五个湖,取名“天水湖”。北面的河堤,实施景观工程,重新修筑了步道,修建了水面平台,安装了健身器材,以供人们休闲娱乐。为了绿化,人们栽种了大量树种。天水气候温润,这些树木都能成活,带来一片盎然绿意。天水湖和河堤共同组成了这条藉河风情线。
藉河风情线修好后,我常去河边散步。看湖水粼粼,魚翔浅底。春天,看玉兰、贴梗海棠、红叶李、鸢尾花等渐次开放;夏天,看竹林茂密,鸭子在湖面上悠闲觅食,游人带着孩子在岸上玩耍;秋天,看叶子落下,大雁南归,梧桐树的果实一颗颗掉下来;冬天,看湖面结冰,落了白雪的湖面犹如宣纸一般,静静铺着,留守在北方的鸟儿滑过“纸面”,写下长长的“句子”。
在南城根,我换过几处房子。可我依然喜欢那间窗户朝南的房子,偶一抬头,看见窗外,熙熙攘攘的车流,河边行走的人群,高过墙头的竹林,盛开在护栏中的榆叶梅,绿如碧玉的水面,都让人心生美好。
我就那样看着窗外,看见了这座城市的迷人之处。
再后来,也就是前几年,我来到了城市西侧,住上了楼房。楼房仍在藉河边,中间隔一条马路。新家在十六楼,房子南北朝向,透过卧室的窗户,藉河尽收眼底。
我刚搬到新家时,面对的这段藉河上修了一座便桥,名叫天慈桥。桥上立着几座白色凉亭,形如蘑菇,下方“根部”是两层圆形台阶,人可坐于其上纳凉。不知何时起,人们便将这桥叫做蘑菇桥了。晚上,蘑菇桥因安了彩灯,五颜六色,甚是好看。
蘑菇桥下是河道,河水在荒草中出没。橡胶坝没有延伸上来,河流纤细,河道除了荒草,便是石块。偶有蛙声在水坑中传出,也有昆虫在草丛间鸣叫。
后来,河滩上开进了各种大型器械,挖、运、埋、接、修、栽,整个河道喧闹起来。这段项目叫藉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期工程,起点位于天润大桥上游五百米处,终点至一号橡胶坝,全长五点二公里。主要利用河滩天然形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改建现有河堤,包括河道疏浚、左右岸堤防加固改建、景观绿化工程等。
三期工程完成后,河道中的石块、杂物被清理干净。河道两侧,修成了人行步道,安了护栏,有些路段还铺设了橡胶跑道。步道内侧,修筑了花坛,栽种了各种花草。到了春夏时节,花团锦簇,尤为好看。
如今,全长约二十公里的藉河风情线犹如碧绿的腰带系在天水城区,它扮靓着这座城,滋养着这座城。
现在,我会抱着孩子,立于窗前,一起俯瞰藉河。看河道里芳草萋萋,河水因上游生态好转,变得清澈起来;看那几株高大的紫薇,开出了芬芳的花朵;看有人在河边钓鱼,一个下午一动不动,不知何时河里竟有了鱼;看某一天突然到来的野鸭,它们成群结队,在河中觅食、追逐,俨然成了河流的主人;看孩子们在健身器材上荡秋千,开心快乐地笑着。
我们自然也带着孩子去河边,闲走,找昆虫,看花草,或放风筝。风吹来,天空中飘满风筝。孩子偶尔跑得不稳当,跌坐在沥青跑道上,也不疼,反而坐着玩耍起来。有时,还会站在蘑菇桥上吹泡泡。斑斓的泡泡随风而去,孩子欢快的笑声也随风在河上飘得很远。
这些,都让我们感到无比欢喜。
我依然会站在窗前看藉河。十多年了,藉河依然流淌,似乎未曾改变,但实际却几番变迁。它承载着人们过往的时光和故事,也记录着一座城市前进的脚步和日新月异的面貌。
选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