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真实情境 落实双育目标
2023-08-22李春梅
李春梅
小学生的身心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笔者以实现具有科普功能的垃圾分类编程作品为例,在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和数字素养,旨在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合作、会创造、会应用、会负责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云南省实验教材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第6册,第二单元“图形化编程进阶”第11课,该教学单元共8课。本单元主要是图形化编程的进阶学习,在第一单元“走进图形化编程的神秘世界”基础上,学会场景分析,运用外观、运动、控制、侦测、运算符等指令编写程序,感受不断完善代码的过程。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广播消息的作用,结合判断指令,发送不同的广播消息,实现广播消息接收。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外观、运动、控制、侦测和变量等多组指令。本节课,学生需分析教师创设的情境,利用隐藏、显示、重复、判断、侦测、移动和广播消息等指令编写代码,实现垃圾分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当小绿旗被点击、按下等事件指令,理解了所有脚本运行前都需要一个触发条件,但对于内部事件和外部事件的区别并不清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广播消息的内涵及作用,学会使用广播消息指令实现角色交互
过程与方法:完成“垃圾分一分,地球美十分”编程作品,掌握广播消息命令,感受完善代码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真实情境,在编程实践中培养会思考、会合作、会应用、会创造、会负责的能力;在完成编程作品的同时,强化爱护环境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广播消息的内涵及作用(表1),會使用广播消息指令组完善作品。
教学难点:区分外部事件与内部事件,明白创建内部事件即消息,理解为什么需要消息并运用消息,明白程序运行时消息不会在舞台上显示。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并引导学生感知感悟。演示编程作品并提问:这样的编程作品具备了哪些功能?需用什么编程指令才能实现?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感悟垃圾乱丢乱放导致的严重后果。体验“垃圾分一分,地球美十分”编程作品,思考作品功能以及如何编制。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情境,展示编程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编程实现,历经感知问题、确定问题、分解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会思考的能力。
2.分析需求,设计方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已知和未知。组织学习小组对作品功能、背景、角色、脚本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归纳讨论的结果,呈现功能与素材分析表(表2)和编程思路(图1)。
学生活动:小组成员针对作品功能以及所需素材展开讨论,填写学习记录单的作品功能栏目、编程思路栏目以及素材分析栏目,组内推荐成员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已知,确定未知。引导学生分解问题,明确功能需求,设计作品方案,分析素材特点,绘制编程思路。因为学生不清楚如何利用不同模块交互,也不清楚如何利用不同角色的随机出现来增强作品的趣味性,所以教师由此引出教学重点——广播消息。
3.回顾旧知,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提供作品主界面及程序支架(图2)与微课,提示学生打开微课进行5分钟自主学习,巡视指导学力不足的学生,统计学生对广播消息的掌握情况。微课学习结束后,组织2分钟“萝卜蹲”游戏,提问:消息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创建消息?如何确认发出消息方与接收消息方?由此让学生领会广播消息的作用。
学生活动:打开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广播消息内涵及作用,使用Mind+打开教师提供的主界面程序支架,通过完成作品的主界面与各模块之间交互,进而掌握广播消息。玩一玩:参与“萝卜蹲”游戏,理解广播消息。想一想:为什么要创建消息?消息的作用是什么?谁广播消息?谁接收消息并发生动作?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微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提供编程支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体验和掌握新知,由此突破教学重点。通过玩一玩、想一想,帮助学生理解广播消息的原理,知晓事件发生的条件,由此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应用的能力。
4.师生协作,编程实现
教师活动:依据编程思路预先制定分层任务。初级任务:垃圾分类 保护环境;中级任务:垃圾分类常识;高级任务:垃圾分类挑战赛。在初级任务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思考并关注程序的简洁性和运行效率,分析角色切换和造型切换的区别,开拓学生思维。在中级任务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侦测机制实现交互。在高级任务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积木指令,创建标识变量实现垃圾分类积分。在该环节,教师需巡视指导并记录问题,合理分配教师资源,指导基础薄弱的同学。高级任务主要程序如下(图3)所示。
学生活动:小组成员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等级的任务并完成。在初级任务中,需理解循环执行条件与角色造型数的逻辑关系,以添加造型的方式将图片簇全部导入角色并编号,通过“重复执行直到”“造型编号”“‘=条件运算”3种积木实现图片的放映和自动停止效果。在中级任务中,需撰写垃圾分类知识文本并录制音频,用侦测鼠标行为实现图片展示与音频播放,实现科普功能。在高级任务中,学生综合应用积木指令,实现角色的随机出现,创建标识变量作为判断条件,用以正确归类角色和游戏积分功能,最终体现作品的趣味性。除此以外,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协助其他同学完成编程作品。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差异,设置分层任务供学生自选,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强调负责任地创造、分享和使用数字资源,倡导创新性地选择素材完成作品,培养学生会创造的能力。鼓励完成任务的学生帮助其他同学,培养学生的合作、协同能力。
5.展示分享,各抒己见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编程创意和编程思路,鼓励学生分享在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学生活动:组内相互体验编程作品,讨论推选出要展示的编程作品。分享编程经验、创意和策略,观看并点评其他组作品。
设计意图:分享交流能迸发思维火花,通过对比、联想等思维活动的发生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6.总结评价,反听内视
教师活动:总结编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陈述、示范解决策略,收集学生编程作品,对学生课堂常规、学习表现和作品完成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推广迁移——广播消息指令应用广泛,可以用于动画、游戏、科普作品的制作。升华主题——绿色生活齐建立,蓝天白云零垃圾,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所学所行影响身边的人。
学生活动:提交编程作品至教师机,回溯和反思整个编程过程,填写学习记录单自评栏目。依据组员的表现对合作学习、观点表达、互帮互助等方面对组员进行评价,填写学习记录单学习组员互评栏目。
设计意图:注重评价育人,多元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明晰目标达成度,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推广和升华可以为学生迁移应用提供创作方向和思路,强化学生环保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反思
教师需注意问题情境的价值和意义,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以及现实需求,创建真实有意义的情境。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设置分级任务突破教学重点。课堂再现“萝卜蹲”游戏,从学生熟知的经验出发,采用联想类比,突破教学难点。本节创设3个分级任务,为不同学力层次的学生提供了适切的上升空间,基础薄弱的同学“够得到”,学力强的同学“吃得饱”。此外,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将作品进一步完善。在编程实践环节,有的学生使用克隆指令实现了不同种类垃圾的随机出现,有的同学创建变量用于判定垃圾挑战赛的积分等级。有学生表示自己居住的小区存在垃圾乱堆乱放的情况,想要制作一个完整的作品,帮助小区居民掌握垃圾分类的常识,正确区分不同垃圾并分类到对应垃圾桶。真实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