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与盆景艺术创作一脉相承

2023-08-22方观生

名家名作 2023年3期
关键词:盆景线条书法

方观生

书法与盆景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二者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书法要想达到炉火纯青、独具一格的地步,通常需要十几年甚至一生的练习;从艺术形态角度来看,书法与盆景在创作过程中从构思到表现形式均有相通之处,书法艺术对盆景艺术的影响很大。本文将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意蕴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相融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彦远说道:“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诗佛王维认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可以说,一幅好的书法艺术作品,立意当数首要任务。书法意境指的是书法能够带给人一种直击灵魂、引发共鸣的意境感受,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是书法家情感的外化形式。其意义在于可以充分体现出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与心境,体现出其独特的个人风格。

宋代文人书法“尚意”,他们常以书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个性,注重书法的内涵和写作情趣。苏轼、蔡襄、米芾、黄庭坚作为宋代著名的书法四大家,是高举“尚意”大旗的主力军兼代表人物,虽然他们对于书法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思想,但他们均以“意”为主线,引领书法界在新的思潮中前进。

苏轼在“尚意”书风中是领头人物,其书法作品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风格气势恢宏、直抒胸臆。他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以神、气、骨、肉、血为衡量书法作品的标准。书法整体意态自然,富有韵味意境,以形写意,以有限的点画和无限的变化向世人传达了其独特的思想理念。

蔡襄极具书法天分,勤学古法。他在行书上取得了颇高成就,其笔法温淳婉媚,气势工整飘逸。楷书受颜真卿、虞世南等影响,笔法端庄沉稳;草书变化多端,意味自然。其文重神韵,与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家意趣相投。蔡襄作为提倡书法新意的先锋,以其卓越的书法成就,在晋唐“尚法”与宋人“尚意”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他的处世为人之道和精湛书法为世人所推崇,被尊为书法四大家之首,实至名归。

盆景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同样讲究意境和立意,注重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或主题等方面,通过创造独特的意境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在盆景艺术建造过程中,艺术家需要通过运用不同的组合方式、色彩搭配和材料选择等技巧,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空间环境中,借助物质材料的营造雕刻,赋情于树,托树言志,使景在盆内、神溢盆外,最终达到情感与景观的结合。总之,盆景如同书法,其在书法艺术理念的引领下,用作品来表达情感体验,只要行人在观赏的过程中用心去品去赏,便能从中领略意蕴的美,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获得更丰富的精神享受。

二、巧妙布局,创造独特风格艺术

王羲之指出:“夫欲书,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对书法内部空间形式的描述,后半部分是规则对书法的审美要求。其核心内容是指汉字的空间构成如果没有阴阳概念,就没有美感。又如欧阳询《三十六法》之《相让》说:“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意思是说书法在空间构图上应相互让步,奉行章法,理清思路后才能下笔。

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除立意先行外,还应当仔细考虑书法的整体书写结构和版面布局。字里行间的虚实、浓淡、密疏等关系都要分清主次、相互协调,搭配起来进行创作。书法字体的选择、文字的排版、序文、题记、注解的框架结构等也需要注意。只有将书法作品的整体空间布局结构思虑齐全后再下笔,所书作品才能真正体现书法的意境。除此以外,书写者在创作过程中还要考虑在整幅作品中,选取哪一区域用以做留白,其旨在为观赏者创造良好的想象空间,促进观赏者的情感共鸣,从而使作品的艺术价值得以升华。同样,盆景也需要做好布局和结构设计。一个成功的作品在布局时,艺术家需要考虑空间的平衡感,避免作品某一部分过于突兀或占据过多的空间,从而影响到整个作品的视觉效果。因此,盆景的各个部分都应该是严格安排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应该是协调的,比如将树桩放在花盆里,树桩在花盆映衬下显得太大或太小,都会让人内心觉得不够美观或没有那么引人注目。纵然此时盆是好盆,桩是好桩,但鉴于二者之间的比例不当,还是无法称作完美的作品。

当然,对于不同的盆景作品,应当需要不同的加工思路。盆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之一,主要以植物和山石为基本材料,一般可分为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树桩盆景在建造时需要注意造型结构和未来走势,山水盆景则更需注重布局对应等。再比如,对于表现暴瀑或急流等场景,建造者可以采用斜线布局,以突出其冲击力和动感;而对于表现寂静、恬淡之境的作品,则可采用直线或曲线布局。总之,只有谨慎处理好盆与桩、根与干、枝与叶之间的关系,分清远与近、上与下、主与次、前与后、动与静、粗与细等取舍关系,才能逐步形成整体协调、蕴含意境、比例恰当、风格独特的个人作品。

三、用线造型,带来视觉美感享受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是书写者智慧的体现,是书法美的核心。书法线条美是指在书写中以线条构筑造型的一种视觉效果,线与形、意、神有着密切的联系。线作为造型要素之一,从结构方面来讲,它具有立体空间美;从书写方面来讲,它又具有节奏美和力量美。

大多艺术都希望在平面的规则内创造出立体视感,勾勒出三维的空间。书法作为二维平面艺术,要想体现出三维感,则要求线条表现出层次感,从而在平面上逐步形成立体感。从平面到立体,离不开出神入化的技艺和日复一日的训练。书法家在下笔前,就要先想好毛笔运行时的主次关系,线条中心是骨,线条四周是肉,每一根线条的构成都有骨与肉的关系,骨藏于内,肉散于外。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徐铉,喜好李斯小篆,隶书也尤为出色,颇受世人赞赏,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他的书法线条为“映日照之, 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 日光不透”。由此可见,将线条中心刻画扎实,整个字的线条自然会灵动且丰盈,凸显圆润立体之感。

书法线条节奏感在书写中同样非常重要。高明的书法家会根据所撰字体和文章内容的不同,在书写过程中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顿挫提按等方式不断改变笔画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这样一来,即便是面对相同的字或笔画,仍然可以获得变幻莫测、纵横跌宕、荡气回肠的旋律感,展现不同的节奏,给人以丰富多样的美感体验。

书法线条的力量美,简言之,就是线条的力度和活力,即有气势、有力量、有生命力。书法线条的力量美是借助书法家的大脑思维,通过手臂、手腕和手指将力量以流畅的笔锋来传递。古人说最理想的线条是“屈拗铁”“折钗股”。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颜真卿的《刘中使帖》,帖文“信手数行, 行草连贯, 而且线条之丰腴健劲, 几如钢筋铁骨, 有一发千里之势”。其帖中每个线条的弯折与勾连无不在向我们展示着线条力量的美感。

同样,盆景是一种视觉造型艺术。盆景造型其实就是线条的造型。盆景艺术也可借助空间结构和形态造型变化,表现大自然的魅力,犹如立体书法。为此,这种艺术同样也包含了空间美、力度美和节奏美的特点。

盆景是一种四维空间艺术,以树桩盆景为例,枝线作为树桩盆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盆景造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枝线的恣意纵横、曲直多变不仅可以决定盆景造型的轮廓,还能够描述和表现盆景的内部结构。盆景作为一种立体的视觉造型艺术,一直以来都被大家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一个好的盆景作品就应该让人无论是从前后看,还是左右看都能获得惊喜与观赏的愉悦感,这是对作品整体空间的要求。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植物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形态美,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盆景创作中,人们对植物的形态美和自然美进行加工,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这种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就是盆景艺术中所说的“力量美”。植物盆景是力量美的载体,盆景作品要通过植物或其他造型物的形态美、质感美等来展示它的力量美。在自然界中,任何植物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它们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自然美。如松树苍劲挺拔、古藤婀娜多姿、榕树枝繁叶茂等。这些都是植物盆景力量的体现。人们在创作盆景作品时,要对植物进行加工和改造,使其具有各种形态与特征,从而表达出各种不同的力量美。如将松柏类盆景作品塑造成古拙苍劲之势,将黄杨类盆景塑造成雄健苍劲之势,将榕树类盆景塑造成古木葱茏之势等。

盆景艺术的节奏美,是指在盆景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运用对比、统一、对称、均衡等多种形式美法则,使盆景作品形成一种有规律的变化,以引起观赏者的美感享受,具体操作可以通过对枝线或山石等的尺寸大小、起伏高低、前后左右展开巧妙布局,以此展现出盆景柔和、湍险、峻拔、跌宕等节奏的变化。节奏美是盆景艺术作品创作的灵魂,是盆景艺术作品创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节奏美可以给人带来强烈的美感享受,是让艺术作品富有感染力、表现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形神合一,追求最佳审美效果

中国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曾在《书议》中说:“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南朝宋、齐间著名的书法家王僧虔认为:“书法之妙,在于其神,其次才是其形。”清朝刘熙载也认为撰写书法,第一在于练神,第二在于练气,第三在于练形。由此可见,历代的书评家都十分注重书法的神韵,讲究“形”与“神”并重。“形”是指字体形态、空间布局,“神”指的是整幅作品所体现出的气质、风格和精神意趣。前者体现了文人书家的个人书写技巧,而后者则凸显出文人书家书写背后隐藏的独特性格气质和思想感情。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无穷无尽、感人至深的个人魅力,如此产生的书法作品才可称为上品。

蔡襄可谓是作品形神兼备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苏轼称其书法心手相应、变化无穷,当数“本朝第一”。宋徽宗赵佶在书法研究方面天资过人,成就颇深,对其书法也十分推崇,他认为:“蔡君谟书包藏法度,停蓄锋锐,宋之鲁公也。”黄庭坚也说:“蔡君乃翰墨之豪杰。”蔡襄个人认为:“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通俗地讲,就是要对书法的形体、风格、整体气势进行多次揣摩、反复考量,这样在下笔的时候,才能够更加运用自如,从而将书法的风貌、气韵、精神都发挥出来。蔡襄将“神气”与“形似”对举,强调如果书法只是模仿前人的笔画,没有一点自己独到的精神格调, 则是“不知书”, 是万不可取的。所以蔡襄在学习和创作上,对这一点尤为注重。他学习颜真卿的作品,并没有墨守成规,也没有照搬,而是注重观察,吸收其中的神、势、气,在吸收内化的基础上,将自己的风格也融入其中。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感到蔡襄的每一笔仿佛都从颜真卿书法作品中出,却没有哪一笔是与颜体真正相似的。

一个好的盆景作品,同样应该“形神兼备”。同一类盆景,为何有些造型显得呆板,有些造型则显得生动活泼,其关键就是“形与神”是否统一。一个是“貌合神离”,一个是“形神兼备”,这就造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形是一种具体的东西,它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知,而神则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可以表现出某种东西的本质,但它不能单独存在,因此,它需要先有了形,才有了神,形似是它的根本,神似是它的升华。盆景艺术中所谓“形”“神”,是指形式与内涵的关系。盆景的外部轮廓属于形式方面,盆景所体现的诗情画意属于内涵方面。在进行盆景造型设计时,必须掌握其造型特点,并将其内部的精神内涵表达出来,不可盲目照搬模仿,以免落入俗套。精神在于形式,形善则神溢。各种体式的盆景各有不同的神、形。比如直立双干式盆景笔直高耸,有一种直插云霄之势;半悬崖式犹如龙凤在峭壁上飞翔,给人一种急促的感觉;卧盆式则像是挽弓射箭,极富力量感,这些都是神形俱在。总而言之,在制作盆景的时候,一定要参考结合材料的精神特征,考虑树桩的偃仰平直,树枝的节距、粗细、刚柔,山石的大小、色彩的深浅等。“形”与“神”的统一是盆景艺术创作的重要追求,只有当建造者在盆景的外在形态、内在意义、主题氛围和细节塑造等方面都展开了精心的设计和呈现,作品才能具有绝佳的审美效果和表现力。

猜你喜欢

盆景线条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线条之美
书法欣赏
微型盆景欣赏(二)
微型盆景欣赏(一)
微型盆景欣赏(一)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