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共同体的培育路径研究
2023-08-21李晓敏谭丹
李晓敏 谭丹
摘要: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作为社区治理的核心范畴之一,社区文化建设是实现社区居民价值整合的通俗表达。为进一步实现居民的价值整合,文章对重庆市石井坡街道Y社区的文化共同体建设现状进行调查,根据Y社区培育文化共同体面临的挑战提出建设社区文化共同体的路径,以期为其它社区文化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借鉴路径。
关键词:社区文化共同体;多元主体;培育路径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3-0154-03中国图书分类号:G249.2;D422.6文章标识码:A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博士项目“微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2019BS006)。
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1],强调要依靠居民,推进社区治理“共治共享”。重庆市出台的《重庆市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方案》以及《关于开展绿色社区和完整社区一体化创建的通知》中将社区文化与完整社区建设相结合。城市社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实践场域,培育文化共同体,需围绕社区共同体组织系列活动,发动辖区多元力量参与社区管理中,全面提升社区的人文气息。
1Y社区培育文化共同体的现状
关于社区建设,重庆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绿色社区和完整社区一体化创建的通知》《重庆市绿色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操作指南》《重庆市绿色完整社区评价细则》等一系列相关文件,详细介绍什么是完整社区、包含哪些要点、当前完整社区建设进展情况以及工作突出经验和取得成效。在此背景下,结合Y社区的实际情况,石井坡街道主打“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坚持“群众说满意才是硬道理”的工作宗旨,大力推进“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
1.1人员: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基于街道的“熟人社会”、老旧小区物管缺失以及党员老龄化严重的现状,Y社区推出了“特钢能人服务社”治理方案,凝聚党员、群众的“能人”力量。由“党员能人”牵头,调动其它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实现社区管理以及便民服务的畅通。同时,它还把支部建在网格上,让街道形成了多个网格,确保每一个网格上至少有一个党支部,设置网格长,形成网格系统,在安全巡逻、民生服务方面发挥作用,达到思想引领、切实服务的效果,实现党建网格化。
1.2空间:打造文化精品路线
随着时代的改变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对美好生活需求,就社区的商业空间而言,人们已不再仅仅为了“物质消费”而逛街,商业空间承载着越来越多元的功能。开放式街区的出现,一定意义上说,是城市文化与精神内涵的缩影。Y社区在开放式的街区,将服务站点连成线,形成了多条精品路线,进一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特别是涂鸦街的打造,激活了社区文化活力,让商户和居民都能切实感受、切身体验。
1.3服务:提供居民互助服务
“服务”指“特钢能人坊”的八大坊方面服务。“能人坊”[2]的服务与居民生活各方面需求贴合:一是面向辖区居民开展无偿或低偿服务,让有一技之长的能人组织起来为居民服务,辖区居民通过“互助之家”获得如亲情陪护、居家服务、家政服务、义诊康养、水电服务等服务项目;二是用积分的形式进行服务兑换,积分既是社区各类评选的基本依据,也可以用来兑换获取相应的服务回报,社区志愿者根据服务积分累计额兑换相应物品,也可以兑换相关的服务。Y社区将便民服务融入社区空间建构之中,既有党建引领,又有文化空间,再注入互助服务,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社区治理体系。
2Y社区培育文化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社区居民是培育社区文化共同体的主体。经过对石井坡街道Y社区的实际调研,可发现该社区文化共同体建设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障碍是特钢破厂改制后,下岗职工人心涣散,无法形成社会合力,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参与感、获得感。
2.1社区地理空间维护失范
社区空间的设施、容积率、范围等都会对社区居民的生活体验产生影响,因而影响到社区文化共同体的培育。Y社区的特点在于地方小、人员多、流动性强,使得社区事务的复杂度日益提升。在基础设施上,该社区面临着同其它老旧小区一样的问题,即社区公共设施陈旧且损坏严重、维修不及时、卫生状况差、停车难、道路坑坑洼洼、社区公共空间非法占用、公共活动匮乏等。
2.2社区网络空间交互不足
网络因其方便快捷,现已成为社区居民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调查中发现,Y社区网络平台建设仍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是平台搭建不足以满足广大居民的各类信息和服务需求;二是平台建设很多板块显示暂无信息;三是信息推送不及时,而且更多是社区工作人员单方面信息输出。
2.3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
结合Y社区情况来看,特钢破产改制虽建立了更為灵活的用人制度,实现了职工的自由就业,却也造成居民的人心涣散,社区文化认同问题随之凸显出来。对于社区公共活动,居民只重视个人利益,更多表现为“不作为”和“搭便车”,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加之,原有“特钢企业文化”被遗忘,居民与居民之间人情冷漠,由此产生了很多矛盾纠纷,化解纠纷难度大。若社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无法合理地解决,则难以真正调动广大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共同体的建设中。
3Y社区社区文化共同体的培育路径
当前城市社区致力于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互动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使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由政府为主导的单一状态向着互动性、多样性的方向转变。多元互动意义上的社区文化共同体建设,主要通过社区实际问题的解决,达成某种共识。繁琐的社区具体事务,引申诸多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引发不同利益主体和不同文化之间增进交往的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造社区文化共同体,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活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从而形成一种彼此肯定、共同理解的公共关系,并在交流互动中建立起居民的社区文化价值共识。在此认知基础上,针对Y社区文化共同体培育的情况,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培育社区文化共同体,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深化社区融合机制研究
文化共同体在融合机制上主要呈现为“共生论”和“自生系统论”两种理论范式。简单来说,共生论打破了生物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的观点,强调各生命体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共生状态。自生系统论则是将共同体视为由系统与环境不断耦合,实现自我增生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将社区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上,当我们进一步来审视“共生论”和“自生系统论”的关系时,就可以发现,两者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互补性:一致性体现为两者皆强调社区共同体是在承认多样性和异质性之上的新融合;互补性则表现为共生论是对社区融合状态的描述,自生系统论则揭示了社区融合动力机制。
不论哪种融合,其表达的都是,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也不是封闭式的,而是一个开放的、逐步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动态的公共空间,社区发展本身处于不断融合和分离中。除“纵向”融合外,社区融合还包括“横向”融合。相较于动态的社区发展来说,社区共同体的构成人员却是相对稳定的。大体而言,这个共同体成员主要包含三股力量:一是政府力量(社区街道党委、居委会);二是社会力量(业主委员会、自治团体、社区居民、志愿队);三是市场力量(辖区物业、企业、个体商户等)。实质上,社区“横向”融合机制的研究,就是研究包括政府、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社会组织、辖区商业组织等在内的“主体间”的互动关系,每一主体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社区“主体间”融合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为社区注入更多力量的同时,切实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3.2做细做实社区文化共同体的常规工作
一是,要做好扎实的便民服务工作。社区要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体育、绿道、益民等五大民生工作,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便民服务体系的完善,既圈出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更圈出了居民对社区共同体的支持和认可。二是,要建立社区公共活动场所。一方面,打造传统线下公共空间,如社区文化建设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居民活动室、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等文化阵地,让有共同兴趣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相关活动中,拉近居民的交际场景;另一方面,探索社区共享服务平台,建立社区公共信息平台,并依托虚拟社区、“云端直播”等,展开线上讨论和分享,提高居民的粘合度和向心力,不断创新发展线上公共互动空间。三是要开展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的内容应根据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进行适时调整和拓展。在形式上,公共文化活动要以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组织,促使社区居民发挥自身特长,主动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来。例如,搭建“民主议事协商”、建立社区志愿服务队、打造社区特色文化团队、组织各类公益文化活动(文艺演出、露天电影、理论宣讲、红色文化、阅读推广、美食品鉴等邻居节和文化节)等多样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让社区居民在玩的过程中增进对社区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作为建构新型邻里关系的重要载体,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可以使社区居民以诸如社区代表、志愿者、服务者、宣讲者、表演者、文化传承者等多重身份融入社区建设中,打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狭隘观念,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3]。
做好便民服务、建立公共活动场所、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归根结底就是为社区发展提供公共空间,使得居民可以在这个公共空间内进行交往,也就是建构交往共同体的过程。其实,交往共同体的功能除了增进社区居民往来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建立居民与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结。社区做好便民服务,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不仅意味着社区工作者本着“不负人民”、为民服务的情怀,也意味着社会各类组织(包括盈利与非盈利)对社区发展的责任与付出,同时,还意味着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支持和认同。在情感联结这一“正能量”影响下,社区主体有了情感上共鸣后,居民就会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工作中来。
3.3做亮做精社区文化共同体的特色工作
特色工作对于不同社区具有不同内涵。针对Y社区,乃至整个石井坡街道而言,其特殊性在于社区居民大多是之前的特钢工人。特钢破产改制后,职工从单位走向社会,但他们在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邻里关系中仍然保持原有“单位人”的方式。在社区文化共同体的培育中,这一部分群体(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将属于自己的集体记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是当前Y社區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唤醒居民的集体记忆既要借助于宏大历史叙事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以及照片等方式,把居民带入相关历史背景之中,激发社区居民持续奋斗,发扬“国企精神”,坚定新时代居民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在集体记忆的影响之下,社区还应不断发掘身边的典型案例。挖掘身边的典型,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个体在其它集体成员的赞许与认可下,寻求到了归属感与认同感;另一方面将典型案例娓娓道来,主体间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激发他人的行为动机。当然,唤醒集体记忆需要一定的载体,诸如社区文化长廊、文化广场、主题公园等,都是唤醒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除此之外,文化工作者还要整合社区的内外资源,既可建立与附近高校的合作,邀请相关专家进社区做讲座、理论宣讲,还可以深化与其它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实地参观与学习,旨在进一步扩展集体记忆唤醒的空间和资源[4]。
集体记忆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基础,唤醒社区居民的集体记忆重要价值在于对居民的价值引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区特有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规范,以满足本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制约社区内每一位居民[5]。
4结束语
社区文化共同体培育的难点在社区居民中,亮点也在社区居民中。培育社区文化共同体,理论上应继续深化社区融合机制研究,实践中应积极探索社区参与的现实路径,既要做细做实社区文化共同体的常规工作,还要做亮做精社区文化共同体的特色工作,在守正中创新,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领域、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为提升城市人文化水平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胡越,粟超.“特钢能人坊”锻造基层社会治理“金钥匙”———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创新社区治理新模式[J].重庆行政,2021,22(02):55-57.
[3]张艳,曹海林.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机理及其实践路径[J].中州学刊,2021(11):64-69.
[4]张媛媛,孙丽.如何做好社区文化建设[J].人民论坛,2018(31):138-139.
[5]颜玉凡,叶南客.认同与参与———城市居民的社区公共文化生活逻辑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9,34(02):147-17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