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次梁约束的工字形边榀主梁扭转分析
2023-08-21王康,王琴,王恒等
1 引言
钢结构因其轻质、 高强和施工便捷的优点逐渐成为大跨及高层结构的首选。 钢梁钢柱一般为薄壁杆件,钢结构稳定问题突出。 工程中常用的工字形钢梁为薄壁开口截面,抗扭刚度小,对于抗扭十分不利。 而在实际工程中,经常存在钢框架边榀主梁上会连有一根或多根次梁的情况[1]。主次梁铰接连接一般做法如图1 所示,由于偏心距D 的存在,次梁对主梁将产生扭矩作用。 图1a 做法偏心距小,产生扭矩小,对结构有利。 图1b 产生扭矩较大,而由于安装简单,在工程中也很常见。 在工业建筑中,若工艺专业要求边榀主梁上没有楼板,则扭矩全部由主梁承担,图2 为实际工程中钢梁扭转变形。
图1 主次梁铰接连接做法
图2 主梁扭转变形
在不考虑次梁对主梁扭转的约束作用, 主梁扭转将产生严重变形,扭转产生的剪应力往往会超过抗剪强度。
2 实例分析
图3 结构中梁与梁之间均为铰接,铰接做法为图1b,其中D=160 mm,GL1 端部可自由翘曲。 GL2 全长承受q=25 kN/m竖向均布力,GL2 作用于GL1 跨中。 材料为Q235B,钢梁截面特性及跨度见表1。
表1 钢梁截面特性及跨度
图3 实例结构
GL2 作用在GL1 的集中力为N=75 kN。
由于连接偏心距D 对GL1 产生的扭矩Ms=75×0.16=12 kN·m。
若不考虑次梁约束作用,主梁受扭屈服且扭转变形严重,而实际情况中并未出现破坏。 这是因为实际铰接连接做法并不是理想铰接,按图1 做法,节点多个连接的螺栓使次梁梁端转角和主梁扭转转角基本一致,次梁对主梁扭转有约束作用。
采用图乘法[2]算得GL2 端部转角为。
式中,E 为钢材的弹性模量;L2为次梁GL2 跨度;Ix2为次梁GL2 截面惯性矩。
扭转刚度与转交刚度比值为6.6×10-5,主梁扭转刚度远远小于次梁梁端转角刚度。
不考虑主梁抗扭刚度有利作用, 扭矩变形均由次梁转角刚度承担,由初始扭矩产生的转角为MsL/(3EIx)=0.000 5 rad。
总的转角为0.005 2 rad。
可近似取次梁梁端转角即为主梁扭转转角。 根据变形协调,主梁实际扭矩为,最大剪应力为τmax=1.75 MPa。
由于次梁对主梁的扭转约束作用,主梁实际扭矩极小。
3 参数分析
工程中钢梁高跨比h/L 一般为1/10~1/25, 偏心距D 一般在200 mm 以内,D/L 一般不会大于1/15,令h/L=α,令D/L=β。次梁作用于主梁跨中部位。
3.1 当次梁承受均布荷载时主梁扭转角
次梁梁端转角φ2为:
钢梁跨中翼缘最大应变ε:
式中,h 为次梁梁高。偏心初始扭矩对次梁产生的转角φ′2:
总的转角φT:
3.2 跨中集中荷载时主梁扭转角
次梁梁端转角φ2为:
钢梁跨中翼缘最大应变ε:
式中,F 为次梁跨中承受集中力。
初始扭矩对次梁产生的转角φ′2:
总的转角φT:
由式(6)和式(11)可知,主梁转角与次梁翼缘应变ε、跨高比h/L 及偏心距与跨度比D/L 值有关。
不同钢材[3]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时翼缘对应的极限应变见表2。
表2 不同钢材扭转应力对比
当α=1/20,β=1/15,钢梁板件厚度20 mm。 主梁跨度6 m,次梁承受均布荷载与跨中集中力,作用于主梁跨中,次梁达到抗弯极限承载力时, 主梁扭转产生的剪应力τmax及其与抗剪强度fv的比值见表2。
由表2 可以看出, 均布荷载下主梁扭转产生剪应力与抗剪强度的比值在8%左右,集中荷载下主梁扭转产生剪应力与抗剪强度的比值不大于6%。 因此,边榀品框架主梁按受弯构件核算,不考虑扭转时,抗剪应力比应控制在0.9 以下。
在考虑次梁约束后大幅度减小,根据变形协调条件,初始扭矩由于次梁约束作用大幅度变小, 由扭矩对次梁两端产生的转角也相应减小, 次梁梁端实际转角基本和初始受弯转角相同。
考虑次梁对主梁扭转后,主梁扭矩大大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