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阁
——现代技术下的传统建筑设计
2023-08-21章锡龙
1 设计理念
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是以“引领绿色发展,传承华夏文明”为设计理念,园博园是展示国内外造园艺术、园林科技、主题景观等功能,而轩辕阁就中该园博园正中心最核心的标志性建筑物。
园博园整个平面布局是按照中国传统园林的 “艮岳文化”[1]来设计的。 镇山是整个园区的地形最高点,山体位于园博会A 区的东北方位,象征伏羲八卦之中的“艮”位,园内主水面位于A 区东南方位即巽位,这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山水格局相吻合,是对传统中式园林山水格局的继承与弘扬,与古为新。 轩辕阁建筑处于园博会的主轴线上,因建于主山之上,建筑高度明显。 轩辕阁是以轩辕黄帝命名的建筑,同时是园博会A 区的最高建筑。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建筑与山体的寻根文化相结合,传达“同宗同源”“一脉同心”的华夏文化。
2 建筑外观和功能的深入研究
建筑外观为宋式阁楼建筑,对标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楼。轩辕阁将中原文化特征完美诠释, 是展示中州地域文化的重点建筑,游览观赏性极佳。主体建筑位于6.3 m 高的大台之上,建筑采用“明三暗四”的布局方式,内藏乾坤,地下室有一层,主要是设备用房。 顶层可以登高望远,俯瞰整个园博园风光。平面上采用对称布局,三开间三进深取自“三三得九,九五至尊”得吉祥寓意。 轩辕阁有外檐柱和梭柱,建筑翼角微微翘起,屋顶举架结构平缓,正脊、斗拱、檐口和柱头整体呈抛物线造型,按照宋代古建筑的特点设计。 从正面远观,轩辕阁凌驾在山体陡崖之上,巍峨而挺拔,从背面看,则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在树木和山体的相互掩映当中,建筑显得大气而秀丽、平稳而雄壮,成为整个园博会A 区的标志物。轩辕阁屋顶采用宋式歇山十字脊屋面。 十字脊屋面外形是由两个歇山屋面相互交错而成,不论是正面还是侧面看都具有歇山屋面的特征,有名的《清明上河图》和宋代的《金明池夺标图》[2]中歇山十字脊屋面极为常见。 屋脊正吻高度有2.4 m,古代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宋朝以后,鸱吻图案逐渐增多。据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3]。轩辕阁总共有重檐4 层,在最上层和最下层的檐角采用的是5 个“仙人走兽”,檐角数量均为奇数。 檐角最前面的一个叫“骑凤仙人”,也叫“仙人骑鸡”。 从“仙人骑鸡”向后上方排列着若干小兽,称“戗兽”,其数目与种类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数量越多,表示着建筑级别也就越高。 整个轩辕阁采用5 样黄色琉璃筒板瓦,瓦的颜色和大小与轩辕黄帝的地位相匹配。
轩辕阁内部共有4 层展厅,一层展厅为雕塑展厅,面积约350 m2,展陈的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4]系列浮雕长卷。 整个序厅斗拱造型顶面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地面采用天然石材与顶面造型遥相呼应。 整个序厅空间色调简洁明快, 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整体空间气魄雄浑,辉煌大气,整齐而不呆板。 轩辕阁的二层展厅与三层展厅展出的是来自巩义石窟寺的佛教石刻与造像拓片,面积约400 m2,展线长度约300 m。 四层展出了一篇1 800 多字的《郑州赋》。
3 轩辕阁优化思路及过程
在通过对宋式风格的古建筑进行详细研究后,于2015 年4 月,轩辕阁的建筑设计方案的雏形基本形成。 通过组织多次专家评审、论证后,于2016 年5 月初步确定了设计方案。 2016年6 月,在园博园专家委员会的第二次意见中,认为轩辕阁的地位非常重要,决定了整个展园的建成效果,所以在造型上,体量上一定要慎重考虑。 在接下来的2 个月时间,设计单位对轩辕阁建筑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论证和推敲。
首先,是对轩辕阁的高度、体量以及它与主山和其他建筑等的协调性进行研究。
1)协调性:对于轩辕阁的体量与主山的协调性,分别从主入口、主广场、湖区、主山脚等主要观景区域对主山与轩辕阁进行视线分析,并做了1∶500 的实体模型推敲。
2)视线分析上,使主山与轩辕阁体量整体达到协调,从远(500 m 视距)、中(300 m 视距)、近(130 m 视距)能欣赏到主山、湖区与轩辕阁的总体全貌和近距离的建筑细部,形成层次分明的园林空间。
3)轩辕阁与主大门、主展馆、华盛轩等主体建筑是展现“文化园博”不可或缺的形象载体,应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精髓。故建筑形体风格均以传统建筑语汇为统领, 不同程度结合现代建筑设计手法,保证主建筑之间的协调统一。
通过研究北京颐和园和北海公园中主山建筑和公园对景之间的关系,得出主景山和建筑之间的关系:从湖对岸和主入口大门看过去, 无论在视距上还是视角上比较符合人体工程学,是比较理想的距离和建筑体量。
其次,是对单体建筑造型进行优化。 在走访了多位古建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会长马炳坚老师、东南大学教授杜顺宝老师、 河南大学古建设计研究所院长王东涛老师等)后,经过几位老先生和专家们的热心指导,对轩辕阁的外观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
1)一层台体坡度变缓、面积缩小、东西大台阶宽度变窄;
2)一层东、西、北侧抱厦取消,只保留南侧抱厦同时进深加大;
3)三层四出抱厦全部取消,平面变为方形,保留平座;
4)四层尽间柱网比三层内收400 mm,作缠柱造,亦保留平座。 调整后的轩辕阁整体造型更加协调、美观(见图1)。
图1 轩辕阁背面实景
4 施工过程及建筑细节的探索
因为建筑总体高度超过30 m, 所以按照高层公共建筑的建筑规范来设计,设计了两部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 根据现代建筑技术设计规范要求, 大木作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来设计,以保证结构安全,小木作部分和外观装饰构件采用传统材料设计。 大木作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小木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非承重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专业。 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5],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棊、藻井、勾栏、博缝、垂鱼等的制作,都归小木作。 柱子、博风板(下边缘用黄色油漆施50 mm 宽金边)、山花板橡子表面(除椽头)檐口屋面板采用红色酸性大漆。 斗拱、拱垫板、角梁、普拍枋、撩檐枋、罗汉枋、柱头枋、阑额、檐椽头、飞橡头、绰幕、榫头均施彩绘,彩绘形式经研究采用宋式五彩遍装。 宋代彩画多用叠晕画法,使颜色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变化柔和没有生硬感,表现出淡雅的风格。 宋式彩画分为5 类: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解绿装、丹粉刷饰[6]。其中,五彩遍装的色彩最为丰富,冷暖兼备,图案华丽,最具装饰效果。 现存《营造法式》各版本花纹样多产生变形,风格差异较大。 施用五彩遍装彩画的梁、额、枋、栱等主要构件,无论是画五彩华文还是画五彩锦文,均要求“四周皆留缘道”[7],即在构件边棱处,以青、绿或红做出边框,其工艺如下。
1)批灰:处理方法是先将建筑基层表面清理干净,对于木质基层,满刷两道用松香水稀释过的生桐油,对于水泥基层起加固作用,风干并打磨干净后用较细的油灰腻子满刮一遍,腻子不能太厚,但要密实,平面的用薄钢片刮,曲面的用橡胶板刮。晾干后满磨,要将板迹和接头磨平整,并且扫清掸净。再用更细的油灰加入少量光油和适量水调成的材料满批, 厚度约2~3 mm。 晾干后磨至表面平整不显接头,扫干净浮灰,接着满刷没有加过稀料的原生桐油,并将其渗进油灰层中。 表面如果有浮油及时清扫干净,等干后再细磨,并扫清掸净表面。
2)绘图:基层表面处理完成后,再用测量尺寸绘制图样。首先要准确地量出彩画部位的长宽大小尺寸, 然后配以优质牛皮纸,长宽不够时可以拼接。 彩画的图案一般上下左右对称构图,可以将牛皮纸上下对折,先用炭条在纸上绘出所需要的纹样图案,再用墨笔勾勒线条,经过扎谱工序后展开完整图案。大样绘完后用大针扎谱,针孔间距2~3 mm。 扎孔时可在纸下垫毡或泡沫等,如遇有不对称纹样时,应将谱纸展开画。 在放样前,用砂纸将生油地仗满磨一遍,表面用湿抹布擦干净。 接着定出构件的横竖中线,将纸定位摊平,用粉袋逐孔拍打均匀,将色粉透过孔洞印在地仗上,彩画的纹样便被准确地放出来。
3)设色:传统的彩画是有规定的图案,其设色有一定的规律。以明间为基点、上青下面绿、青绿相间为原则。水平方向采用明间上青下面绿, 次间上绿下面青, 再次间又是上青下面绿。 彩画着色有着关键的工序,不能允许有半点差错。 工匠们为不同颜色设定了代号,一号为米色、二号为淡青色、三号为香色、四号为硝红色、五号为粉紫色、六号洋绿色、七号佛青色、八号石黄色、九号紫色、十号黑烟色等。 将代号直接写在地仗上,然后根据色号将各种色料对号入座,涂刷着色两遍,待晾干后再刷一遍光油表面罩光,以起保护作用。 彩画所用色料均为各色成品油漆。
栏杆采用宋式“万”字栏板,全部采用白色汉白玉材料加工而成,柱头采用卧狮造型,栏杆支撑采用云拱造型。 门窗装修采用进化版的宋式直棂窗设计,在保证节能耐用的基础上,造型上参考直棂窗外观。 而斗拱采用宋式的单抄单下昂的五铺作和单抄双下昂六铺作相结合的设计。 斗拱的斗口设计为180 mm,完全按照《营造法式》设计[8]。 斗拱尺寸和柱径大小说明如下:
1)宋式开间楼阁建筑一般采用二等材,斗口采用5.5 尺,取180 mm,故斗拱采用180 斗口。
2) 柱子根据宋式收分到柱头时直径和栌斗底宽一样,即2.4×180=432,结合结构需要把柱子径定为600 mm。
轩辕阁周边植物配植为黑松、油松,与假山景石搭配形成古木参天的总体氛围,周边山林仿造当地自然山林群落,以麻栎、栓皮栎为主,配植山桃、山杏群营造春花烂漫的植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