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高职院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探索

2023-08-21马无纤章彬杭金菊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7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四史全媒体

马无纤 章彬 杭金菊

摘 要:四史是党和国家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思政教育最好的教科书。新时代全媒体快速发展,深刻变化的舆论生态对高职院讲好思政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日新月异的技术突破也在不断地开拓教育的边界,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树立全媒体理念,用好媒体融合的丰富功能,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话语、教学方法,塑造全方位育人教学场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全媒体;四史;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75

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实践史,四史是党和国家重要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的丰富智慧和深沉力量是思政教育最好的教科书。全媒体时代,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趋势下,信息传播的形态、速度、路径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舆论生态的变化对高职院讲好思政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提供了新的契机。

1 创新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全媒体教学话语

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思政课教师在尝试教学话语创新方面作了不少尝试,特别是从内容上着手丰富思政课话语体系。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而是将古今中外、时事政治各类案例引入教学设计,这大大地提升了课堂的信息量和教学的趣味性,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素材引用浮于浅表,就事论事。讲到哪一条原理,就随手搜来一条案例,缺乏系统性构建和深度解读,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知其然却不再深究所以然,记住了故事却忘记了道理。思政课本质上是讲道理的课程,教学语言是帮助学生从未知到明理的桥梁。只有把知识、事实与观点相结合,才能透过现象见本质,在把道理说透的前提下完成政治引导的任务。从这一点上说,四史贯穿了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其内容虽各有侧重,但总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其主线明确,体系完整。充实思政课话语内容,四史就是天然的系统的素材库。思政课教师要做的就是结合各门课程不同的教学目标,架构内容布局,设计教学语言,把宏大的历史时空融入已有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与唯物主义的历史逻辑相结合,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与奋斗之路相映照,提升思政课的历史厚度和思想深度。

在这个过程中,思政课要讲好,还要避免粗糙的拿来主义。四史素材具有客观性、固定性,在课堂上想要用得好、讲得活,就要借助全媒体新形式。以往教师讲历史,大多靠文字、图片、PPT,可辅助的手段不多。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发展迅速,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发展趋势,主流媒体积极拓展宣传路径,通过图文、视频、在线直播等形式以及VR、AR等先进技术,让老故事焕发新生机,吸引了諸多关注的目光。比如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共江苏省委联合出品的《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微纪录片就挖掘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献、档案,从中撷取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历程中的100个重要事件,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用小故事揭示大道理。视频上线3天,在各平台的播放量就突破了1亿人次,收获了青年人的热切回应。这也启发了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创新,要让历史档案、资料在课堂上活起来,就要让它们接地气、有生气,在叙事语态上脱去说教味儿。全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语言鲜活,表达极具个性色彩,也有共性特征。互联网世界诙谐、幽默、简洁、解构性的语言形态受到广泛欢迎。思政课叙事要掌握青年需求,言青年之所言,要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表达,按照他们喜爱的方式说话,才可能跨越语言鸿沟,让真理直抵人心。当然,思政课话语不等同于完全使用“网言网语”,穿透语言标签找到其背后蕴藏的情感价值取向,再将其纳入以史明理的说理过程中去,才能避免创新流于表面化、庸俗化。

在语态改变的过程中,将四史融入思政课话语体系,还要在“包装”上下功夫,避免同质化。讲历史既唯真唯实,也要“唯新”,要把新媒体多元形态用起来,创新表达。思政课的语言表达如果还是陈旧的文字思维,很难获得青年青睐。目前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图解、H5、中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全媒体产品主打“微”和“快”,它们既能第一时间跟进新闻、解码热点,还集合了情景再现、手绘动画、历史影像、彩色沙画等多重手法,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用新技术让时代长河中的历史事件变得可听、可感、可分享,才能提升经典内容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此外,全媒体时代知识更新迅速,信息传播的形态多变。青年对严肃主题缺乏兴趣、关注度不够,是客观事实。四史教育话语创新要有迭代思维,允许有不足,在走近大学生的过程中持续完善,才能逐步放大主流价值对青年人的强大感召力。

2 改革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全媒体教学方法

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由于课程的“说理”属性显著,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通常以“灌输”式讲授法为主。这种方法适用面广,信息量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利于控制课程进度和课堂的节奏,保证理论讲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基础较为薄弱,又受限于年龄和阅历,分析能力不足。在涉及历史观教育时,就更需要教师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及坚定的政治立场把事实说清楚,道理讲明白。教师的精彩讲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释疑解惑,还能充分展示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因此,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并不是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在充分发挥既往优势的基础上与新技术相结合,让课堂锦上添花。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仅仅靠讲授是不够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近年来,一些崭新的教学方法被引入思政课堂,比如小组讨论、情景短剧、课堂辩论等,这些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了起来,学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提升。如今全媒体时代,各类新媒体、自媒体快速成长,个体既是内容的接受者、评论者,也是内容的生产者,舆论宣传呈现出去中心化的态势。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必须适应宣传生态的变化,关注新趋势。在四史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应对转变了传播形态的思想杂音。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在主流媒体上被驳斥,但又在其他平台上悄悄“上新”,打扮得更加娱乐化、碎片化,更加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高职院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占比庞大的受众群体,其好奇心重、认知不成熟,极易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教师更应该紧跟时代,树立“全媒体”理念,掌握全媒体传播的特点、形态、表达方式,把这些新手段拿来为我所用,既打防守战,又打进攻战,在教学方法的守正创新中厘清是非、把握主动。

具体而言,就是要善用全媒体技术创造思政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形态。在思政课四史教育中,掐住全媒体的“准”与“快”。“准”就要分析错误思潮的新动向、新手法、新特征,通过全媒体主动设置议题精准发力,鼓励学生通过议题探究、议学活动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从思想倾听者转变为历史言说者,明辨是非,主动发声。“快”就是要把握住全媒体信息更新的节奏,抓住时机、讲究策略,用好重大历史节点和重要纪念日,对涉及历史观的热点问题深度挖掘,第一时间与学生探讨起来,让真理跑在谬误的前面。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培育高职院大学生的“全媒体”素养。作为习惯于互联网生存的一代,全媒体是青年人获取知识、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也是其自我表达的重要渠道。作为社会中最有生机、最有闯劲的群体,青年人不仅是服务的消费者,还是技术的突破者,内容的产出者,深刻影响了全媒体发展潮流。以视频媒体平台为例,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媒体用户规模已突破10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其中青年用户体量巨大。在抖音和快手平台,24岁以下的用户分别占比56.8%和49.3%。在B站这一中短视频社区,2.94亿用户中78%是18-35岁的年轻人。他们通过视频平台获取资讯、开展社交,又以视听内容建构价值圈层和虚拟社区,正是创作热情最高涨的群体。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已经在四史内容创作中走在了前面,B站UP主“沙盘上的战争”利用3D地图电子沙盘复盘经典战例,再现我军与敌方斗智斗勇的过程;另一位UP主“易啸虎”致力于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发布视频澄清有关党史的谣言;23岁的潘柘成创立的“史图馆”在全平台带领超5000万粉丝一起学历史。建沙盘、绘漫画、数据党、技术流……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形成了一股宣传四史的新势力。思政课要做的就是尊重青年人的主体性,为他们的创新表达构建场景、搭建平台,引导他们成为课堂内容的创作者以及课堂活动的实践者,用自身的创造力去阐释四史故事、继承和发扬四史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3 构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全媒体教学场景

当前思政课建设已经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四史的融入也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四史教育除了在课堂上理直气壮宣讲,还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浸透。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显性教育是直接而公开的正面教育,而隐性教育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更多的是依托于社会生活场景,通过非强制的形式,在学生心中形成一种潜在的说服力,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程”育人。在这个过程中,全媒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一方面,全媒体有助于将四史融入校园文化场景。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巩固和延伸课堂教育,丰富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则是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从以往经验来看,校园文化对于四史的宣传有的是通过硬件环境的布置,比如设置党史文化长廊,以海报展板的形式呈现历史故事;有的通过拉设标语横幅呼吁学生牢记历史;还有的就是通过学生活动,比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剧目展现等形式让学生在主题实践中学习四史。这些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长效性不足的问题。在一阵风似的活动热潮褪去后,教育主题也就随之退场。全媒体手段的应用则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现象。全媒体平台容纳了包括校园网站、学习终端、智慧校园、公众号、短视频在内的各种载体,其功能各有侧重、彼此互补,内容生产更加高效便捷,教师与学生可以参与资源共建,也可随时交流沟通,还可与校园硬件大屏小屏聯动,这些特点使得四史触达学生的渠道更加多元。既不必拘泥于某些特定的活动场景,又能够聚焦青年人的关注点实现更富针对性、稳定性的内容推送,从而在校园生活中形成历史观教育长期浸润的效果。可以说,构建校园文化的全媒体生态系统是创设全方位四史育人场景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全媒体有助于把四史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场景。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要求我们挖掘社会现实中蕴含的宝贵教育资源,把社会大课堂纳入到教学场景中来。对于讲好四史来说,首先就是要挖掘地方红色资源,把这些资源中蕴涵的历史遗存、人文精神、红色故事等转化为实践教学素材,使得思政课更直观、更鲜活。一般而言,这类实践通常通过探访革命遗址、参观革命纪念馆、体验红色之旅等形式实现。但考虑到效率和安全等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这类实践活动往往只能覆盖部分学生和部分课时,一旦超出一定时空范围,就很难有效组织。全媒体技术的运用因此成为当前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趋势。目前一些知名的地方品牌资源已经借助AR、VR技术手段实现了数字化转换。比如在红色资源丰富的江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24个展馆均进行了数据化、智能化建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足不出户体验“云上”参观。有些虚拟技术还可以复原历史场景,让学生置身于战火硝烟、围剿突袭的情境中,接受体验式教育和沉浸式教育。这些做法既新颖又便捷,极大地拓展了红色研学的教育边界,为“思政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的延伸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此外,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场景,究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学习,而是要落脚在引导大学生通过认识历史来解读当下,把历史自豪感转换为行动的自觉性,在懂得历史“是什么”“为什么”之后,明确在新的时代下“我”要“怎么办”。四史融的好不好,归根结底还要看学生能不能把习得的知识同关照社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还有检验四史学习成效这一层含义。一直以来,思政课对学习效果的评价都是一个难题,教师除了通过考试、论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性考查以外,往往只能通过课堂活动给与一些平时成绩,很难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进行追踪,形成长期而科学性的评价。全媒体技术的应用则提供了一些更多的方向,思政课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依托全媒体平台开展结合社会调查、科普宣传等实践活动,把从四史学习当中汲取的智慧力量运用到服务群众当中;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全媒体实现对学生实践情境的过程记录、流程管理和全程跟踪,并通过大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把握学生的行为动态,进而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实现更有依据的全程评价。

4 结论

要让思政课更具有理论说服力和政治引导力,离不开四史精神的融入;要让四史融的好,就要在教学的新配方新技术上下功夫。把握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用好媒体融合的多功能,守正创新,善作善成,我们定能在办好思政课这件大事上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401(01).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47.htm,20200831.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3/c8810757.html,20230302.

[4]赵晖.融合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产业报告[R].影视制作,2022,(7):1342.

[5]陈睿.新媒体新青年[EB/OL].http://www.zgjx.cn/202208/31/c_1310657916.htm,20220803.

[6]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01).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四史全媒体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