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相结合的角度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
2023-08-21范斌旭张薇
范斌旭 张薇
摘 要: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同时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勇于承担国际责任,适时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治上天下大同的国际观、安全上居安思危的安全观、经济上义利兼顾的发展观、文化上和而不同的交往观、生态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无不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具体实际;全球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61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前发展,世界的前途和命运休戚与共。但同时,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旧的国际秩序越来越难以维系,国际矛盾越来越突出,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维持国际秩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球治理新方案,为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居安思危、义利兼顾、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厚植的文化土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第九个明确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具体实际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旧的国际秩序难以维系,逆全球化的潮流无疑更加激化了国际矛盾,而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在世界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适应这一具体实际,直面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1.1 国际背景
2013年3月,习近平首次谈及“命运共同体”命题时是放在全球化背景下展开论述的:“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1.1.1 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减少了信息成本和通行成本,时空对人类社交行为的限制越来越小,各国信息交流的时效性越来越强,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大大加强,全球化发展越来越深入。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起决定性意义的是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讲,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必然要求打破时空的限制,进而形成经济全球化。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制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1.1.2 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他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在经济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和收益不同,由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秩序,进而能够控制国际组织,使自己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不足、技术落后、负债累累而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发达国家为了产业升级,将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加剧其污染程度;金融风险增加,金融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使得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国的经济波动将会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在政治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想抬头,全球化进程受挫,但我们共同面临很多问题,例如金融风险、全球气候变暖、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国与国之间休戚与共,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但是必须要到,这些问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由全球化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监管缺失,现有的国际秩序不合理形成的,这些问题的出现,生动地阐述了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现有的国际秩序越来越难以维系,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好的发展。
1.2 大国担当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面对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主动承担国际责任,贡献中国智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伟大命题,为国际秩序的重建提供了新思路。
1.2.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们拥有历史上无法想象的良好的物质发展条件,但也存在着许多无法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难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休戚相关,中国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2.2 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前所未有,我们共同面临许多传统威胁和非传统威胁,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大流行,不仅让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更加雪上加霜,而且更加凸显出现有的国际体系的弊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越来越难以为继,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不断扩大,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正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格局演变的过程中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逐步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努力把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变为现实。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但不回避应尽的国际责任,中国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对他国的合理关切,随着国力的增长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有些国家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正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也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开创之举。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根基。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又一个新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之一,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居安思危、义利兼顾、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2.1 政治上天下大同的国际观
“天下”是古人对世界的一种认知表达,是对“家”的概念无限扩充而得来的;“大同”概念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是古人对理想社会的一种描绘,与西方的“乌托邦”颇有相似之处,表达了古人渴望消除战争、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描绘了人们在其中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美好愿景,打破了中国古代“家天下”的现实传统,体现出胸怀天下的气魄与担当。
近代以来,太平天国提出《天朝田亩制度》追求绝对的公平正义;康有为撰写《大同书》;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的思想,无不是对“天下大同”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习近平同志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蕴含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人们在追求本国发展的过程中,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以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其根本就在于国家间要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只有每个国家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国与国之间才能和平相处。
2.2 安全上居安思危的安全观
“居安思危”一词出自我国春秋时期,那时战争四起,晋国的游说使郑国免于战争,于是郑国便准备了丰厚大礼相送,但被晋国的魏绛劝服晋国公谢绝了,劝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表达了古人对于国家安全的智慧,在国家繁荣稳定的时候,也要时刻预判潜在的风险和危险,防患于未然,才能保证国家安全,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安全保证。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一国的安全和整个世界的安全息息相关,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各国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形成有效地合作机制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守护全人类大家族的安全。
2.3 经济上义利兼顾的发展观
春秋《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里仁》中记载,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充分肯定了对道义的追求,否定了片面追求利益的群体;明代《增广贤文》中记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充分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倡导利益的取得一定要符合道义,形成了正确的道义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推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同舟共济、互利共赢”,无疑是对传统义利觀的继承与发展。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大背景下,正确的义利观对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追求双赢甚至多赢,中国所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次生动的实践,让发展成果惠及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实现互利共赢。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稳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早日建成高水平的亚太自由贸易区。”无疑是义利兼顾的发展观的生动写照。
2.4 文化上和而不同的交往观
《国语·郑语》中记载,西周末期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指出和谐使得事物得以更好更快的发展,同一则不能使得事物发展,蕴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肯定了“和”的作用。《论语·子路》中记载,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但在对待事物的观点上却不必苟同对方,小人之间在观点上处处迎合对方,在内心深处却过于追求各自的利益,因而不能和谐相处。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指出各国应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加强文明互鉴、实现文明共存。尽管世界各国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宗教信仰,但这不应该成为国与国发生冲突的借口,应该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正是由于多样性才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国与国之间相处也应该遵从君子之道,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对话,使多样交流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促进世界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2.5 生态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自己的规律,但归根结底都必须尊重自然,在自然所允许的范围内办事,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自古以来追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强调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习近平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面对当前世界所共同面临的生物多样性减少、雾霾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海洋污染等全球性生态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各国要坚持生态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污染环境的问题,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发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面对这些产业转型中产生的矛盾,各个国家要加强合作,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打造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3 结论
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其充分的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也不例外,当我们从两个相结合的角度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不难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具体实际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面对国际上全球化不可阻挡的趋势以及出现的许多问题,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的具体实际,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为國际社会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将指导国际社会发展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3]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77.
[5]周洋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底蕴[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报,2021,(04):8186.
[6]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1123(09).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