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资助管理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8-21刘洋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7期
关键词:资助体系

刘洋

摘 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而资助管理工作是保障高校学生资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根据“管理”的释义的层次内容,从资助政策、资助体系、资助队伍、资助对象等相关层面,分析职业院校资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对策探讨,为职业院校辅导员等资助队伍提升资助管理工作水平提供方法借鉴与思路引导。

关键词:资助管理;资助政策;资助体系;资助队伍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49

0 引言

高校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而资助管理工作是保障职业院校学生资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从“管理”的释义和层次看,职业院校资助管理工作是在国家、地方、院校各层级资助政策的指导下,根据相应的奖助体系、制度标准要求,以各职业院校资助队伍为管理主体,以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管理对象的管理过程。

1 职业院校资助体系覆盖范围的满意度分析

从1952年《关于调整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的通知》发布至今,我国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不断调整并日臻完善。截至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涵盖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奖学金等多种资助形式在内的,涉及国家、地方、高校等不同层级的奖助体系。国内学者对资助政策的研究已有丰富成果,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历经形成期、改革期、调整期、成熟期等四个阶段,学者间也基本达成共识。李玉文指出,政治经济体制、教育价值导向、高等教育规模是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因素,变迁演进中渐进式演变和断裂式演变交互进行,且呈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现象。黄建美、李洁提出高校资助政策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通过加强学生资助规范化管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精准资助工作等方式,精准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吴雪萍梳理我国大学生资助工作分为肇始、发展、完善三个时期,分别经历了政府资助为主,政府、学校双重资助,政府、学校、社会三方资助相互配合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80余年发展,我国高校资助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良好地深化推进效果。但部分学者认为资助政策的顶层设计仍有不够科学合理之处,学生资助配置的充足性、公平性、效率性等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边疆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边疆省份职业院校中本地生源占比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重高,因而,也对学校资助覆盖面和覆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调研职业院校某二级学院连续两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均高于实际获得助学金的学生比例。如2021学年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比重为50%,最终获得助学金人数占比则为38.68%。虽相较2020年,获得助学金的学生人数、比例均有较大增幅,但每年仍有部分学生提交了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申請,最终因覆盖面有限,未能获得资助,需要通过后续的勤工助学或助学贷款等其他资助形式,缓解个人求学经济困难。

除资助覆盖水平全面性、充足性的问题外,提升配置工作效率,避免认定过程中的高遗漏和高泄露是职业院校资助管理工作中的另一难题。调研显示,34%的受访对象认为身边存在着“假性贫困”现象,即本无需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但却提出了申请,且认定成功。37%的受访对象认为身边存在着“隐性贫困”现象,即本需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但却没有提出申请,以致无法进行认定。个人因素、政策因素、制度因素、公平因素等是出现“假性贫困”“隐性贫困”现象的共性因素。而诚信因素、认定源头因素等是发生“假性贫困”现象的特殊因素;资助覆盖面有限带来的资助名额受限则是存在“隐性贫困”现象的特殊原因。“假性贫困”“隐性贫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假性贫困”的增多,致使“隐性贫困”的存在,也导致资助遗漏的发生。因此,除应根据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政教育规律,科学制定资助政策外,还应加强高校资助政策的全覆盖、全知晓,通过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双重层面的努力,最终,让高校资助政策的导向作用落到实处。

2 资助项目评选程序科学化程度分析

职业院校资助管理工作的先期任务是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前提,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但不可否认,当下国内大部分职业院校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严重依赖主观评价或是经验判断,存在认定方式传统、认定标准模糊等问题。

班级是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过程中的初始环节,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的民主评议小组的主要评议结果成为主要认定依据。评议结果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获得资助及所享受资助等级等最终结果。因此,班级民主评议小组在客观公允理念指导下的协同工作在整个资助环节中至关重要。然民主评议过程中侧重定性评价,在标准性、客观性、一致性方面有所欠缺。调研显示,71.18%的受访对象认为通过班级民主评议方式完成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和助学金评选工作科学可行,但也有近30%的受访对象不认同、不赞成此种认定或评选方式。因而,结合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资助,着力探索发展型、全方位资助体系,是职业院校逐步构建完善的奖助体系的重要前行举措。

3 职业院校资助管理工作对策思考

3.1 健全资助体系: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我国高校现行学生资助体系以保障型为主,侧重于保障减贫效果的充足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样享有入学机会的公平性。但资助工作的根本目标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个体个性发展、综合素质发展、多元能力发展等。以保障型为主的资助体系不利于达成学生资助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根本目标,因而,将发展型资助作为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得到普遍重视并达成广泛共识。国内部分高校已有实践探索,如清华大学“鸿雁计划”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思考出发点,将经济资助、精神引导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努力拓展发展型资助的育人广度和深度。山东建筑大学构筑“四位一体”的资助育人体系,通过“资困、励志、强能、善施”等全方位体系,将“思想脱贫”育人方针融入其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更多可能性。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源性体现,高校奖助体系的有力构建,也是推动教育公平实现的重要保障。发展型资助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心理和职业选择提供更多支持,其目的就是弥补经济发展不均衡对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利影响,进而最大程度保障教育公平。

3.2 完善制度标准:探索“量化测评+民主评议”的精准认定模式

在大数据分析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应向着标准化、数据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精准式认定是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职业院校资助育人管理工作实现标准化、制度化的关键环节。通过以指标形式评估大学生就学经济压力中不同因素的重要程度,将学生家庭情况、经济情况、家庭成员收入支出情况以及学生在校花费情况和具体表现等内容科学量化为相关指标并赋予权重,由申请学生自评打分和评议小组民主评议的方式计算出相应分值,根据分值确定申请学生是否具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格及相应等级。相较于完全依赖定性评价的认定方式,“量化测评+民主评议”的认定方式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有助于提升认定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和认定结果的客观性。

3.3 管理主体方面:逐渐完善资助队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组织评选各类奖学金、助学金,指导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做好学生困难帮扶”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同年,国家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资助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内容之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以一线辅导员为主体的资助队伍也成为资助育人功能实现的主要推动者。资助队伍是贯彻和落实资助政策的实施者,需要资助工作者体现公平公正民主的原则。一线辅导员作为资助队伍的主体,应将责任心、耐心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融入资助工作的始终,并努力做好学生价值引领工作。

职业院校资助队伍顺利开展资助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应具备完善的制度保障。此外,制度的执行与落实是重中之重。首先,应保证所有学生对国家、地方、院校等不同层级资助政策的知情权,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问题的发生。其次,一线辅导员应努力探索助困评定工作的多元方法,如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现代社交手段,多角度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也可通过公众号推文、漫画、微视频等丰富内容形式向学生宣传资助政策。再次,提高资助队伍执行资助政策的自觉性,自觉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提高执行效力。最后,通过标准化管理,创建服务型团队,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等具体方式优化资助主体职能,促进资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3.4 管理对象方面: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规律,提升资助管理工作水平

边疆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数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因家庭经济水平和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家庭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延展性不强,教育教养方式的多元性、启迪性不足,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领、启发作用有限。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攀比心理、爱慕虚荣,不能合理使用助学金。或是缺乏责任感,无视自己家庭的经济困难和父母的生活压力,也缺乏通过自身努力缓解父母生活压力的担当意识。还有部分学生宁愿通过自己辛苦的课后兼职工作或学校勤工助学工作来减轻经济困难,也不愿意向学校申请助学金,以“嗟来之食”的错误理念标榜自己的“清高”做派。以上这些虽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资助时存在的消极反应现象。综上,将经济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以学生为中心,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提升学生受教育的质量,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正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4 结语

资助管理工作水平稳步提升的前提条件是资助政策、资助体系、资助队伍、资助对象等各方形成合力,只有每一环节、每一步骤的逐步完善,才能真正落实好边疆地区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从单一的定性评价发展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认定体系,从保障型资助为主的现行资助体系过渡到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强化资助育人内涵建设。推动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向标准化、数据化、精准化方向发展,维护教育公平,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能力、心理等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推动边疆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雪萍.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湖北省相关数据的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庞怡.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研究——以B职院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9.

[3]黄蔚.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0,(1):4142.

[4]金峰,王騰飞.深化发展型资助育人成效的机制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6):153156.

[5]傅晓.助力脱贫攻坚 培育优秀寒门学子——山东建筑大学构筑四位一体资助育人体系、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综述[J].山东教育(高教),2019,(7):1820.

猜你喜欢

资助体系
基于人力资本证券化视角的
高校贫困生的界定及资助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