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心态语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

2023-08-21赵光侠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高校

赵光侠

摘 要:大学生复杂的社会心态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之间有密切关系。多元文化交汇碰撞带来的困惑与迷茫,置身于网络狂欢与内心孤独的反差之中,疫情防过程中出现的焦虑与无助感,这些消极心态会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性。为此,要关注大学生复杂社会心态,强化社会认知力、高校育人的服务力、信仰教育的辐射力,担当作为社会实践力的培育,在提升主体境界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路徑。

关键词:社会心态;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63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指出,“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充分发展,多元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新冠疫情的全球暴发,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也呈现日益复杂的态势,这已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1 大学生社会心态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效性发挥

社会心态是“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与背景相关联的,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存在于社会各类群体的情感、社会认知、价值取向和行为意向的总和”。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大学生群体对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真实心理表征,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也是其思想道德发展的准备状态,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

1.1 良好社会心态会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认知需求

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是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先导,关系着人的思想、道德、价值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从心理学角度看,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心理素质密切相关,是伴随着人的心理、认识、情绪和意志等特征而转移的结果。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中,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是贯穿始终的。一般来讲,拥有积极心态的大学生往往对生活充满期待,对人生怀有希望,有着较为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持续不断的拼搏动力,即便遭遇困境,也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乐观应对,百折不挠。相反,怀有消极心态的大学生往往对外界产生抵触甚至仇视的情绪,他们对生活较为悲观,难以产生积极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愿望和信仰需求。

1.2 良好社会心态会促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个体心理的重要环节、是个体的一种态度体验。—个人仅仅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对理论内容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难以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一般来讲,当一个人拥有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就易于产生自觉自律的道德情感体验,增进对规范和知识的信任和追求,并产生积极和健康的认知心理和践行动机。当个体持有消极社会心态时,对社会的核心价值则往往表现出怀疑或不满,对高校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甚至是抵触情绪。

1.3 良好社会心态是大学生理性应对外来文化及意识形态渗透的有力武器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甚嚣尘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泛滥,新兴媒体上频频出现的“三俗”文化,着实给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造成极大影响。只有秉持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才能理性地分析和对待外来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渗透,在思想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意义,内化于心,真正产生认同感,更好地亲力亲为,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2 大学生复杂社会心态的具体表现

伴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和国内改革的持续深化,我国文化领域的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与此同时,国内新媒体技术充分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影响。持续蔓延三年之久的新冠疫情,以及伴随而来的防控措施,使部分学生的社会认知、情绪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进而形成复杂的社会心态。

2.1 多元文化交汇碰撞带来的困惑与迷茫

我国文化领域的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给当代大学生提供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资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其深受多种新的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思潮作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在社会变革时代(在社会心理演化的基础上),由一定思想理论引领的,反映社会历史走向诉求的,影响面很广的思想观念或倾向”。多元社会思潮的存在让大学生感觉到矛盾、困惑、无所适从、缺乏精神支撑,部分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和思想体系被多元文化所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青年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这些务实而功利的价值选择,常常会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放大社会的问题,淡化对国家和社会的情感,虚化政治认同,这无疑给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

2.2 沉迷虚拟世界造成网络狂欢与内心孤独的强大反差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影响下,微信、QQ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各种网络圏群的存在,网络直播、小视频的出现,使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沉浸的时间较长,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中,在网络交友、网络游戏中收获所谓的成功感,对于现实生活的关心关注随之减少,一些大学生面对面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和意愿也相应降低,造成一定程度上与同伴的疏离与冷漠,形成网络狂欢与内心孤独的强大反差。

2.3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产生消极无助的社会心态

疫情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一方面,由于病毒潜伏期长、传染性强,部分大学生对病毒蔓延产生恐惧心理,而面对不断更新的疫情信息,不可避免地又会产生焦虑与茫然的心态。另一方面,疫情防控中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不少居家防疫,长时间的网课学习,生活和学习节奏发生变化,这也会使部分大学生产生消极无助和厌倦的感受。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国内部分高校实施封闭式管理,使学生处于一个相对独立安全的环境当中,但封闭的环境下,学生的一些需要无法得到及时的满足,很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网络平台上不断发酵,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制造一些舆论事件,混淆视听,给大学生正确认识疫情防控形势带来了诸多困惑。

3 社会心态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

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既是大学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筑牢心理根基,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效性的应然之举。要构筑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优化高校育人服务功能,拓展多元优质宣传平台,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在塑造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路径。

3.1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力

大学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大学生,引发社会心态的发生变化。如果大学生的理论认知与社会现实产生较大偏差就会诱发各种负面情绪、情感以及消极的行为意向。因此,需要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予以及时的正面引导。要创设畅通的渠道,鼓励大学生表达不同的意见,了解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基本情况,围绕他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青年学生提高分析鉴别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信仰。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及时向大学生介绍各种社会思潮,及时澄清认识误区,坚决维护和捍卫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帮助青年学生抵制不健康文化思想的侵袭。在形式上,要紧扣青年群体的特点,寻求科学的话语体系和文本呈现方式,善于把党主张的“大道理”转化为青年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小道理”。

3.2 提升高校育人的服务能力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有力支撑和保障。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态培育。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利用多平臺提高高校育人的服务功能。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营造健康积极的心理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日常宣传教育工作,制定完善的心理危机安全预案。

二是在实际教学中要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准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利用各类技术平台技术和网络资源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发展需要。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波动与思想动态,帮助大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建立疏导和支持机制,通过学习生活空间、恳谈会、师生座谈会、学生动态月报等常规调研,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3 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辐射力

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流,高校要善于发挥主流媒体的先进的数据技术手段,努力实现专业化、多层次以及高密度的信息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新媒体时代,高校要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辐射力,搭建丰富多样的传播平台。

其一,加强新媒体上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发挥其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实践中的积极效应,同时对新媒体上存在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潮展开正面较量,为扩大马克思主义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话语权建设寻求强有力的支撑。

其二,加强对新媒体上的信息管理。加大对新媒体上的各类信息源实时动态监控,及时发现辨明不良信息,从源头上净化,营造健康的社会舆情环境,筑牢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网络安全屏障。

其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用历史和辩证思维,讲好有“温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辩证思维方法,坚定“四个自信”。

3.4 强化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行动力

社会心态既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又会对其产生反作用,健康的社会心态一般总是同积极的行为意愿和社会实践参与相联系。因此,要完善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根据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探索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有序深入社会基层,在丰富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提升能力,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良好的社会心态。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要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自身价值的认识,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徐洁,王春凤.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理路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1,(17).

[3]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林泰.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34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612.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高校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培育维度探析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浅析中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