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师型”教师高质量发展建设下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研究

2023-08-21陈松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7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师生关系

陈松

摘 要:我国对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多元化,但不同程度地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群体的特殊性问题,选取该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基于高等教育德育为先这一根本原则,以“双师型”教师建设、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提质发展为切入点,着重把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和德育的复合性,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定位高职院校师生角色,探索构建师生关系维度,提出建设互映的教育共同体、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共促的发展共同体是良好师生关系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高等职业教育;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40

1 研究意义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深化提质阶段,高等教育体系中“双师型”教师的倡导,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导下学生发展目标更为明确,其师生关系必然存在独特性,研究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1.1 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复合性关注瑕瑜互见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即点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2年5月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的“同等地位”在立法层面得以明确。同时,新法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目标要求,即“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对于“技”的强调,体现出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征:以就业为导向,落到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上。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职业教育应从“大有可为”的期待开始转向“大有作为”的实践阶段,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时代。然而,从教育法规层面分析,我国现有法律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定位与指导多内括于职业教育的层次划分部分、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等,且多表述為目标性、原则性规定,即法律法规层面,并未指向性地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学术界对于师生关系研究的关注,亦少有落到高职院校这一视角,对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则欠缺对高职院校实践教育下普通高校师生关系差异性的探讨。

1.2 “双师型”教师认定下的高职院校教师角色椎轮大辂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理念,落实新《职业教育法》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文件要求,2022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开启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新纪元。”根据该《通知》随后实施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在高等教育范畴内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则比中等职业教育额外重点强调三个层面内容:学术研究成果,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教师本人与指导学生在技能型、科创型、教学型赛事中取得的成就。中、高职教师认定标准的差异性,一方面,是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复合属性的呼应;另一方面,指导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途径,使其角色定位更为明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深化提质阶段,高等教育体系中“双师型”教师的倡导,结合新《职业教育法》指导下学生发展目标的明确,其师生关系必然存在独特性,研究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 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研究归纳

2.1 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

近年聚焦师生关系的研究,讨论层次是多元的,但缺乏系统性,对于高校师生关系、特别是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关注度不高。虽然学界早有关注,而对于相关文献回顾不够,缺少梳理。从研究方法上,缺少理论框架的引入和验证。教育界初步达成共识,指出“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2.2 关于教育理念层面的研究

2.2.1 人格平等与权利差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提出广大教师要做“四个引路人”,“引”字点出教师作为提着灯笼的带头探索者,地位差等的存在孕生了有指向的权力关系。高校教师的首位角色是教育教学人员,第一要务即教书育人,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管理者,在现实中更多地偏向于主动位置。从教育心理学层面,高校教师有必要树立、并维护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威严与信誉。而人格层面,教育主体间是平等的,师与生之间要拉近心理距离,坦诚相待,有助于将“师爱”落在实际、变成常态,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温暖。高校师生关系的实际运作中,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其心智仍处于发展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叠加教育场域的权力关系,师生互动存在差序。

2.2.2 教学相长与理论互促

高等教育场域下,民主是重要旗帜,教育不是“一言堂”,知识是发展的。教师需要保持学习,进行知识更新与自我提升。同时,学生可以为教师带来启示与协助,即教学相长。故而师生间并不只是单向的输入输出,存在互动和互映。随着知识普及渠道的畅通与多样化,对自由的追求,后喻文化的发展扩散等,教师权威性被一定程度弱化。就高等教育而言,存在更多的引导性、更大的相互探讨空间,传统“授”与“受”变形更加突显,形成一层互映。高职院校中,理论与实践的互相影响,协同发展,构成成果转化,是一层互映;整个教育过程又是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共同介入中完成的,又形成主体互动。总结认为,从教育理念层面上,高校师生一起构成的教育共同体,互相影响、互相映衬,一是教学相长;二是理论与实践相促,形成正向反馈,调和着关系里的平等与非对称性。

2.3 关于职业道德与伦理层面的研究

2.3.1 道德示范与失范

职业道德是从社会职业身份中伴生的,中国教师职业道德内涵随社会时代发展,兼具传承轨迹与时代特征。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高等教育德育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三个核心之问的关键。陶行知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立身为正的德行示范,是高等教育中道德教育(即德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尽管我国的道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一些地区、一些范围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背离或僭越人道的不良情形,严重地桎梏了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有序推进。近年来国内高校关乎教师师德的恶性事件频发,经由网络舆论阵地的发酵,影响极为恶劣,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形象,打压了人民对于高等教育的期待。高校教师在学生个人发展、获取学术和社会资源、研究经费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与决策权。在部分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导师的权力之手可以突破到完全的私域。总结起来,高校恶性丑闻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是者学生受到不同程度压榨和控制,被视为廉价人力资源或服务者,多与功利主义、学术不端、职权滥用等方面交杂在一起;其二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极端偏离了职业道德与社会伦理要求,其中往往涉及权势与性的胁迫或欺骗。

2.3.2 亲密与疏离

从高等教育立法层面上来看,对师生权利与义务的界定,决定了师生关系需要把握亲密和疏离之间的辩证关系。无论是法律法规约束下,还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要求下,高校师生构成特殊的道德共同体,伴随着双方的伦理责任与伦理义务。道德共同体所维系的伦理关系,是师生间关系的最高层次形式。师生之间的距离是微妙的,在不同情境下,摇摆于亲密和疏离之间,如同星球的公转,维持着拉力与张力。其中平衡的把握,是职业道德和伦理层面师生关系的核心,需要教师重视并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自觉自律自省,以及社会多方的持续效监督。需要建立教师师德诚信档案,建立健全师德教育制度、激励宣传制度、考核制度、监督制度和惩处制度,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笃学、关爱学生、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方面加强对教师监督考核,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

2.4 技能实践层面的研究

2.4.1 “双师型”教师的跨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表现了突出的跨界特征,即掌握教育教学的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兼备,专业技术能力和产业实践转化能力的兼具。教学水平层面,教师与学生紧密关联。而专业技能层面,涉及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在所在行业的工作效绩。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定位看,学生又与就业企业产生了必然联系,这种联系正是在高职院校与教师的组织管理中促成的。由此提出,高职院校师生之间还存在一种关系,即协调的发展共同体。

2.4.2 学生个人发展的跨界

尽管新《职业教育法》和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都对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进行了强调,以支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实际各方协调目前呈现较弱关联。从技能实践层面理解,师生嵌合形成的发展共同体,是与多元主体发生链接和深入互动的主体。教师作为开拓关系、达成合作的主力,引导学生介入到私有部门(如企业)提供的机遇中、公共部门(如政府和高校智库)的合作中,二者相互协调,互促发展,实现共赢。另外,在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抉择中,高职院校教师是学生最能接近、最能提供领域指导的职业示范者,教师选择的发展路径,对于学生是珍贵范式,学生由教师引领入行后,也成为教师于该领域信息触角,助力于教师后续的成果转化和行业思考。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便面临一个人生的跨界,即从接受者成为从业者,最后成长为输出者。学生人生跨界的实现,正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所在,建设技能型社会,为强国梦的实现输送高技能人才。

总之,多数学者站在对于权力关系的正视视角,在民主与平等的基调下探讨师生关系,从教育理念层面、职业道德与伦理层面、技能实践层面,提出三个共同体的师生关系分析架构,尽显反思的不足。例如,将师生关系放置于福柯“知识—权力”体系进行审视,在高等教育阶段,师生两类独立个体之间的博弈就不容忽视,由此高校师生关系的讨论必然坐落在平等与差序之间。

3 “双师型”教师高质量建设背景下构筑良好师生关系的现实路径

3.1 立德为先,精进专业

对于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现阶段的变化趋势在于:知识传播渠道的拓展,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监督功能与信息共享,承接了网络教育的到来,另一面是社交互动平台易于传播极端错误思想,引起不良风气之蔓延。对于教师本身而言,抵御舆论冲击并在知识共享时代赢得尊重和爱戴的根本落脚点,必须以德行和知识技能服人,才能实现育人。由此,高职院校教师要以“双师型”教师标准为指导,立德为先,精进专业技能,追求教学的高质量,以及学术成果转化的社会、经济效能。

3.2 实践教育中创造并把握沟通机会

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师生比例失衡,师生间心理距离拉大,点对点的沟通缺乏。同时,现有考核制度下,教师的职业重心可能偏离于教学第一要务。然而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值得把握的是利用好实践教育,以及就业指向下必然的师生多层次互动。笔者认为极具现实意义的路径是在院校和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借助企业合作、技能比赛指导、创新创业、岗位实践等多種先天优势,高职院校老师可以应当创造更多的沟通机会,把握多层面互动,在教学指导和技能培育中维护、发展好师生作为协调发展共同体的关系,实现对学生的人生引导、技能传授和职业示范。

3.3 健全教师评价与监督体系

我国关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体例类型虽然多样,但以指导落实、管理规范为主,具有强制性或长效稳定性的法律法规文本较少。因此,在高位层面的稳健引导不足,推进力度有待加强的情况下,需要建立高职教师评价体系,对师生关系、师生互动设定明确指标,重构有效地监督和定量化系统。在制度层面,高位阶的立法是高职教育领域变革的关键一步,后续还需将师生关系纳入考核和监督范畴,并落实行业企业、社会性技能团体、培训评价组织等的参与,确保考核与督查的科学有效。

4 结语

本文主要关注近三年研究趋势,虽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通过高职院校在教育定位上的复合特质,与高职“双师型”教师理论实践兼修之标准,形成互文,再将双重性放到德育的根本要求下,引出了师生关系值得探讨的新聚焦点,也重点探讨了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归纳出二者构成互映的教育共同体、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共促的发展共同体的要素,并就如何构筑高职院校良好师生关系的路径进行了简要探讨。

参考文献

[1]杨院,刘文君.“双高计划”绩效评价的时代价值、体系解析与发展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7):811.

[2]高娜娜.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内涵、困境与出路[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3(27):811.

[3]郝永贞.“双师型”教师政策执行困境与突破——基于政策网络理论视角[J].职教论坛,2022,38(02):8389.

[4]田国秀.师生冲突:从权力失衡到权力平衡[J].人民教育,2014,(02):4043.

[5]冯永刚.道德教育中的人道困惑及制度保障[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03):4651.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师生关系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