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百味林芝》节目特色及创新发展策略

2023-08-21陈雨晴周德仓

今传媒 2023年8期
关键词:纪录片西藏美食

陈雨晴 周德仓

摘 要:作为介绍西藏优质美食的纪录片,《百味林芝》在内容创作、文化输出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它以与人们息息相关的食物为切入点,对西藏美食及其制作方法进行了详细展示,让受众近距离地了解了西藏的故事,传播了西藏文化。但是,《百味林芝》也存在着叙事不够深入、设备和技术不够先进等问题,通过剖析这些问题可以发现:优质内容的生产首先要挖掘节目背后的文化故事,将人文情怀融入视频当中;其次,要利用新的拍摄和剪辑技术为受众提供最好的视觉效果;最后,要借助新的传播以及运营方式作出最大力度的宣传,使西藏美食纪录片达到更为理想的目标。

关键词:西藏;美食;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G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8-0089-04

一、绪 论

2010年以前,我国纪录片行业还处于起步期,虽然拥有潜在的市场,但是仍然处于边缘地位,更无美食纪录片的踪迹。在此之后,我国美食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有三个阶段:第一,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纪录片行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各大纪录片团队争相创作,各种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出现了一些与饮食文化相关的纪录片,美食纪录片开始萌芽。第二,2012年是中国美食纪录片发展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在陈晓卿导演的专业指导下,《舌尖上的中国》团队制作出了契合观众偏好的优质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迅速风靡全国,打响了美食纪录片占领市场重要份额的第一枪,此后《中国美食探秘》《八方小吃》《日食记》《行走的筷子》《一城一味》等优质纪录片不断出现,美食纪录片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2015年,哔哩哔哩、腾讯、优酷等各大新媒体平台开始助力,打造出“互联网+纪录片”的新市场格局,此后,我国美食纪录片开始不断探索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且在运营方式上日趋成熟,并由此进入美食纪录片发展的成熟阶段[1]。

二、《百味林芝》节目特色

林芝作为国际生态旅游区和中国旅游示范区,既有人藏族文化、门巴珞巴文化、工布民俗风情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又有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最美冰川———米堆冰川、最美林海———鲁朗林海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自然景观。除此之外,林芝以名贵物产资源丰富而闻名,盛产灵芝、天麻、丹参、虫草等名贵药材,以及松茸、羊肚菌等珍稀菌类。《百味林芝》是由林芝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品的纪录片,在该纪录片中,专业团队将林芝的美食、美景和特色文化通过真实的镜头语言、优质的文案以及独特的叙事方式呈现给观众。

(一)真实细腻的镜头语言

在第一集《来者是客》中,制作团队首先用一组航拍镜头将观众带到西藏林芝的人部落———察隅县,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云雾缭绕的高山河谷、错落有致的房屋布局、质朴的人挖掘的水渠和层层梯田,在这组镜头中观众领略到了下察隅镇的无限风光。当观众还沉浸在户外美景无法自拔时,镜头已经转到了美食的生产地———厨房。在拍摄美食制作的过程中使用了较多的特写镜头,比如,制作当地特色食物———手抓饭时,镜头捕捉到淘米蒸米、烤鸡剁鸡、切葱姜蒜的细致画面,尤其是热气腾腾的鸡肉出锅时的特写,此时的弹幕少不了一句“隔壁的小孩都馋哭了”“我有一个朋友也想吃”。

在第二集《一餐一饭》中,制作团队首先为观众介绍了石锅鸡的烹饪流程,紧接着来到石锅的原产地———墨脱,并跟随着当地门巴族人的脚步探寻石锅的生产过程。航拍镜头向观众展示了门巴族人在陡峭山壁作业的艰难环境:他们不仅需要在险峻的山崖邊开凿石块,由于石块重量过大,只得就地将石块进行处理,然后再运回家中完成精细打磨和雕刻制作。这一制作过程被镜头记录了下来,观众不仅直观地了解到门巴族人如何将石锅制作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也从心底对手工艺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在第三集《藏食记》中,观众跟随镜头来到了林芝的核桃村,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棵千年核桃树,移动镜头从千年古树的树叶一直拍摄到根部,为观众呈现了千年古树枝繁叶茂、坚韧挺拔的姿态。特写镜头记录下的画面,无论是葱绿的树叶、坚韧的树身、悬挂在树上的五彩经幡,还是在树下虔诚祈祷的老人,不仅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也让观众得到了心灵上的抚慰与片刻的宁静。

(二)别出心裁的文案设计

虽然《百味林芝》每一集只有十几分钟,但是优质的文案仍然会萦绕在观众脑海。在《来者是客》中,“‘到察隅不吃手抓饭就不算到过察隅,这至高的赞誉得益于人一直遵循‘饭材料实在本分,辅材新鲜本味,烹饪遵循古方古法的千年古训”。而俗言道:“‘好饭配好酒,到西藏好酒莫过于一杯暖暖的龙爪稷酒”,这段文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文手抓饭的总结,又是开启下文对龙爪稷酒的叙事,而且还十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一餐品百味,一饭知起伏。行于四季,我们被味道打碎,又被味道重塑,终坐在餐桌前,细嚼眼前的一餐一饭。”这段话是《一餐一饭》的开场白,紧扣“味道”主题,“一餐一饭”既做到了首尾呼应,也做到了照应标题,同时还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如此文字质朴、内涵丰富的文案总能给人以启迪。《藏食记》的最后一个小故事中有一段文案值得赏析,“提到蜂蜜的多样性以及蜜种特性,老石如数家珍,就像了解相处多年的好友一样,他熟知每一种蜂蜜与季节神奇的关联。花开四季,春夏秋冬,在五彩缤纷的浩瀚原野里,每年都上演着一轮华丽的接龙和绽放。三月梨花李花,四月桃花苹果花,五月追寻枣花野花。为寻觅一处优质花田,养蜂人跟随花季四处寻觅良品。他们深知好花出好蜜,滴滴皆用心,才不枉负自然的无私馈赠。”这段文案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美的遐想,也起到了独特的作用。首先,体现了养蜂人老石的专业性;其次,展示了林芝春天的花开规律;最后,展现了养蜂人为了产出优质蜂蜜所作出的努力,激起了观众的浓浓敬意。

(三)独具匠心的叙事节奏

《百味林芝》的匠心独具之处在于,它每一集都采用了“美食介绍+人物故事”双线叙事的手法,深入挖掘了美食背后的故事,既介绍了美食的做法,又体现了人文情怀,还“寓教于乐”,在不知不觉中传递了西藏文化。在《来者是客》的第三个小故事里,纪录片不仅展示了清蒸松茸的烹饪方法,也讲述了七月刚过,多吉一行结伴去山上采摘新鲜松茸的故事,让观众近距离地了解了西藏人民的生活。在《一餐一饭》的第三个小故事里,镜头先将观众带到了雅鲁藏布江中游、藏东南地带的工布江达地区,为观众科普了藏香猪的由来。藏香猪的饲养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牧于野的原始饲养方式几千年来从未改变。而后,通过镜头介绍了藏香猪珍贵的原因,由于它们日常吃山珍、饮雪水,因此,它们的猪肉营养价值较高。最后,用镜头向观众展示了藏民们烹饪藏香猪肉的方法。《藏食记》讲述了拥有多种药效的中医药珍稀物种———天麻的种植故事。四郎朱扎在爸爸的带领下上山学习种植天麻,每次上山前爷爷都会为他们父子俩转经祈福,到了山上,爸爸会像爷爷曾经教导自己那样,将青冈木和密环菌的摆放经验传授给儿子,野外天麻种植技术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当然,除了老百姓付出努力之外,波密县农牧局的科研人员也在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创造仿生环境,最终提高了林芝天麻的产量。

三、《百味林芝》节目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叙事深入化,讲述完整故事

《百味林芝》一共3集,总时长为45分钟。每一集只有将近15分钟时间,去掉片头片尾每一集不到12分钟,需要讲述3~4种不同的美食,这就要求对每一种美食的介绍需控制在3分钟左右。这种快节奏的叙事手法,迎合了互联网时代受众快速浏览的需求,符合信息碎片化时代的特点。西藏林芝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特色文化故事也不胜枚举,对每一种美食的介绍控制在3分钟左右,不足以将每一种美食背后的历史渊源、种植、采摘、烹饪以及人文故事讲述完整,难以将西藏林芝的故事完整地呈现给观众。《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里的第一个小故事也是相同的题材,7.5分钟的总时长却只介绍了一种美食。这7.5分钟的介绍不仅让观众了解到云南香格里拉的气候以及村民们采摘松茸的幕后故事,知晓了当地人烹饪松茸的家常做法,还介绍了松茸在星级酒店厨师手中全新的烹饪方式,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视觉享受。对观众而言,美食纪录片不仅仅是满足自身视觉享受和放松心情的渠道,更是人们了解美食背后浓浓的文化印记,以及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美食纪录片对美食背后故事的深入挖掘是必不可少的。

(二)借助新技术,捕捉珍贵镜头

镜头语言在纪录片制作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诱人的美食、优美的景色、动听的故事都需要镜头将其呈现出来。在《百味林芝》中,运用最多的镜头是固定镜头,而对长镜头、运动镜头、微距镜头等运用不足,且呈现给观众的画质也不是特别清晰,导致画面缺乏叙事性和冲击力,难以吸引观众的眼球。《风味人间》爆火的原因之一是优质的镜头语言,唯美的画面带给人们无限的震撼:运用大量的航拍镜头展现了从荒漠到平原、从山地到海洋的全貌;运用显微镜拍摄和延时摄影,记录马肉、马肠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里迅速冻结的珍贵瞬间;还运用水下镜头捕捉到了太湖大闸蟹在老宋自家塘口的人工水草环境里活动和进食的画面,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享受。因此,对拍摄纪录片而言,先进的设备以及过硬的摄像技术是重要的支撑[2]。

(三)平民化语态,传递人文情怀

以三部风靡全国的纪录片为例,相比较于陈晓卿导演的《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陈英杰导演的《人生一串》在拍摄画面和人文情怀表达方面却是平民化的。在拍摄画面上,《舌尖上的中国》致力于展示我国各地的高山峻岭、江海湖泊、丛林山野的全貌,为观众描绘了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景色秀美的中国形象;《风味人间》更是走出国门,带观众领略了各具特色的全球风光;而《人生一串》的镜头则停留在烧烤摊前,为观众呈现出老百姓在街边小店喝酒、撸串的日常生活,展现出平民饭桌文化与正式宴席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人文情怀表达上,《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央视出品的国家级纪录片,选择典型人物,在价值观表达上致力于表达宏大的主题,将美食背后的故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而《人生一串》则讲述了烧烤老板和食客之间的故事,讲述人们创业的艰难、在大城市漂泊的艰辛和思乡之情,更能让观众感同身受。作为讲述西藏民众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纪录片,《百味林芝》更需要“以民为本”,着眼于西藏人民的一砖一瓦、一餐一饭,洞悉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念所感[3]。

(四)运营全面化,延长品牌价值

《百味林芝》是讲述西藏地域性特色美食的纪录片,尽管各大视频平台出现了《百味林芝》的足迹,但是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浪花;而同类型纪录片《寻味顺德》在2016年播出之后收获了8.66的收视率和豆瓣8.7的高分成就,以电视收视率和网络点击率排名第五的优秀成绩登上了2016年度纪录片總榜,成为当年唯一上榜的区域性题材[4]。《寻味顺德》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离不开以下三方面的努力:

1.项目化、市场化运营

地方电视台面临着新媒体平台的挑战,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专业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的问题,林芝和顺德分台也是如此。面对这样的现状,顺德分台创新思路,四处寻找当地的食物品牌进行融资;与此同时,不仅争取到了与央视专业团队的合作,又利用了“舌尖”的品牌效应。为了更好地与专业团队合作,顺德分台斥巨资购进先进摄像器材,抽调台里精英人才与央视的专业人员组成新的项目组,从策划到执行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市场化运作,充分尊重了市场规律。

2.投放平台多样化

顺德分台不仅充分认识并且借助央视的丰富资源,打造了《寻味顺德》这一优质纪录片,也意识到在“内容为王,平台为上”的时代还需要平台助力,只有质量、流量两手抓才能取得成功。基于这样的觉悟,顺德分台在央视各频道和各地方台不断播放《寻味顺德》,还寻求与各大平台的合作,将纪录片在腾讯视频、爱奇艺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投放,甚至在学习强国和华为视频平台上也出现了它的身影,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反观《百味林芝》团队,尽管也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但只是将纪录片上传到各大新媒体平台,并未与各平台进行深度合作,导致该纪录片的收视低迷。因此,地方电视台要积极寻求与各大平台的深度合作,借助平台的强大影响力为节目造势。

3.开发文旅产品,打造品牌效应

让·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是人为操纵符号后的系统行为,可以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媒介能够通过对消费符号的渲染来刺激和诱导人们消费。《百味林芝》团队没有很好地利用当地知名的美食文化符号打造相关文旅产品,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相比之下,《寻味顺德》团队目光如炬。随着节目的爆火,“寻味顺德”系列文旅产品纷至沓来,“寻味顺德”品鉴宴、旅游专线、美食节、手信礼品等十多种文旅产品陆续出现。除此之外,顺德分台还致力于推动美食文旅文化产业化发展,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创建了国内首个将纪录片IP落地的文旅产业园区,提升了《寻味顺德》的品牌价值,提高了经济效益。因此,林芝地区相关部门也可以借鉴“美食+旅游”的模式,着重突出某一美食节日或者美食产品,围绕这个切入点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从而打造一条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链。

四、结 语

总而言之,《百味林芝》作为讲述西藏地域性特色美食的纪录片,虽然存在不足之处,但是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它开创了西藏美食传播的新模式。西藏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迷人的风光和特色的美食,制作团队应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旅资源,将文化故事融入其中;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同时,也要重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发展,及时更新设备、学习新技术、创新运营方式,并在打造文旅品牌方面下功夫,争取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美食纪录片。

参考文献:

[1] 李嘉靖.仪式化传播视角下的美食纪录片研究———以《风味人间》为例[D].苏州大学2020(6):1-86.

[2] 许苏,彭朝忠.品质·运营·传播: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的成功探微[J].新闻知识2021(1):61-65.

[3] 朱家辉.新媒体环境下美食类纪录片平民化的传播新语态———以《人生一串》为例[J].东南传播2020(4):57-58.

[4] 张晨光,卢运莲.论地方电视台纪录片制作的内容和运营创新———基于《寻味顺德》的讨论[J].现代传播2019(12):123-118.

[责任编辑:李婷]

猜你喜欢

纪录片西藏美食
都是西藏的“错”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神奇瑰丽的西藏
美食大作战
美食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美食都被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