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语境下我国体育纪录片的具身性美学表达

2023-08-21葛奕霖陈锦豪

今传媒 2023年8期

葛奕霖 陈锦豪

摘 要:自北京冬季奥会以来,我国诸多体育类纪录片的审美表达不断提高。创作者利用技术驱动挖掘体育热点、体育记录以及提升纪录片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丰富了体育纪录片的观赏性[A1],真正做到了在后现代语境下,技术推动艺术、艺术融合技术的具身审美呈现。本文以具身美学的研究、技术进步推动影视创作的具身体验为依据,从审美认知下体育纪录片的“具身化”因素、具身美学视角下体育纪录片的影像表达等方面,发现了体育纪录片更多的研究可能性[A2],旨在拓展、延伸技术具身-艺术审美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体育纪录片;具身美学;沉浸感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8-0062-04

基金项目:河北省研究生创新项目-省级课题:河北省教育厅在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助项目“后现代语境下我国体育纪录片具身性美学表达”(CXZZSS2023174)。

后现代语境下,创作者通过数字技术让视听真实与视听虚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弱化,也使体育类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和呈现方式有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随着对具身认知的不断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注意到了具身认知下的影像表达和审美体现,可以在人-技术-人的呈现过程中形成一种闭环式的融合。在技术具身被推向高潮之际,体育纪录片的审美表达不能仅停留在技术进步推动影像进步,而是应该站在技术角度去研究如何通过技术来提升观众的视觉体验,从而给观众带来新的沉浸式体验与关联性观感。在未来的发展中,创作者如何突破技术推动艺术的影像呈现,延伸人与传播之间的交互转换,让体育纪录片具身美学影像表达更加深刻,需要体育纪录片创作者认真研究。

一、审美认知下体育纪录片的“具身化”因素

具身认知并非是一个功能个体,而是通过大脑-心智-身体与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传统体育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大部分创作者都没有将具身认知放在首位,忽视了身体与环境、身体与运动在创作审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仅仅将身体作为一种影像表达介质,在影片中片面地呈现出来。与之截然不同的具身认知,是一种审美方式,它强调审美开始于知觉、美感源自认知,是身体、心理、环境三者的协同作用[1]。具身认知更加强调身体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是观众在观看影片时,神经接收到信息通过大脑转向身体沉浸当中的完整过程,这种视听感受是动态的、交互的、沉浸的,不是静态的、表面的。

(一)心智的重要性

心智之所以从根本上是具身的,并非只是因为心智的所有活动过程必须以神经活动为基础,而是因为我们的知觉和运动系统在概念形成和理性推理中扮演了一种基础性的角色[2]。顾名思义,心智是心理和智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强调大脑在接收事物和认知事物中的重要作用。与传统体育纪录片相比,具身认知的外化是通过创作者在镜头设计、演员表演和主观表达中综合呈现的。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从视觉接收的第一时间传输给大脑,由大脑发散给各部门的神经系统,从而使观众能够进行全身心的沉浸体验。

观众在观看体育纪录片时,往往会通过大脑信号的支配潜移默化地将纪录影像中的肢体语言进行全方位的沉浸感受。与此同时,身体通过接收到的信号形成一种真实的认知影像体系,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真实建构。观众在这样真实且沉浸的认知影像体系中得到身心体验和心理满足,这就是体育纪录片影像内容通过大脑加工后的认知结果。

(二)情景构建

认知的过程就是大脑通过信息的刺激对信息进行加工并释放,再通过大脑的中枢神经进行集体信号输出而结束的闭环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大脑是重要且唯一的信息集成地,它在接收信息和输出信息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身体仅仅被视为一种通过大脑信号被支配的信息输出思维工具,它对认知起不到直接性的作用。然而,在具身认知理论中,身体-大脑-环境是形成美感认知的闭环结构,它拓展了认知的传统概念,将身体、环境的方方面面包含在认知加工中[3]。因为环境的不同,身体才会有不同体验,从而影响大脑中樞系统的认知以及认知的反馈。

例如,在体育纪录片《冰雪道路》中,创作者采用情景先入的预知影像手法,使每一个主人公在情景构建的衬托下均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来呈现。影片用第一视角将观众带入,并通过不同赛场的多方位场景展现,让观众第一时间沉浸在运动员真实的训练情景中,同时,结合非常规拍摄视角和CG技术的创新构建影像沉浸化场景,在不同运动项目的主观视角下让观众身临其境般体验运动的魅力。可见,在具身呈现的过程中,环境的干预是具身认知的重要因素。

(三)技术呈现

“具身性”作为一个“旧”命题,早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被提出了。创作者在具身性理论中研究技术,能够使具身化延伸至人本身,将技术与人的关系更加融合且辩证地显现,从而让观众在技术的加持下转换身份、转变视角。随着3D、CG、VR以及AI等新技术在体育纪录片中的应用,纪录片的视听呈现越来越多元。例如,2022年热播的体育纪录片《零度之下》《冰雪道路》和《大约在冬季》,摄影师使用最新的技术设备,向观众们全方位、多样化地展现出冬奥场地的奥秘,为观众带来了奇观般的画面效果,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奠定了体育纪录片在纪录片行业里程碑式的意义和价值。《零度之下》摄制组在展现冰雪场地和赛道时,为了追求更高的画面质量,用电影级别的镜头配合拍摄,并加入了CG画面的全方位透视化讲解,大幅度提升了影像的表现力,更好地呈现了运动员的动作细节和运动项目的变化,这样的影像填补了摄影机捕捉画面时的缺陷。

二、体育纪录片的具身化呈现方法

(一)高新技术支撑

科技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运用到纪录片的创作中,不仅使纪录片的影像质量、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有了更多的选择和突破,同时,也降低了人力成本。

在创作体育纪录片时,如果仅仅用摄像机直接捕捉的画面来完成影片创作会有一些弊端,例如,奥运场馆中瞬息变幻的可能性、运动员转瞬即逝的表现以及各个场馆的构造都很难被精准捕捉或呈现。对此,借助于高新技术,创作者可以向观众展现更加多元、真实、鲜活的画面,使影像风格更加突出。CG技术具备精度高、灵活性强以及效果逼真的优势,可以表现那些转瞬即逝的画面,提高视听影像的艺术化程度。

(二)多元化視听呈现

在技术的推动下,体育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已经从单一的客观真实记录逐步丰富为多元化的具身呈现。在纪录片创作中,多元化视听语言不仅丰富了影像的视听表达、节约了人力的现实成本,更为体育纪录片的具身表达拓展了创作空间。

体育纪录片中,捕捉运动员优美的动作、华丽的身姿对动感镜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飞跃冰雪线》《大约在冬季》中,摄影机近距离、高速度、多视角的拍摄,不断加剧着具身化影像的沉浸体验,使运动员在动感镜头中尽显力量美学的魅力———摄影师依托高新技术的摄影机将冰刀快速划过冰面的瞬间、单板迅速刮起的雪花、大跳台上酷炫的技巧等精彩画面记录并呈现。这些贴切真实的创意性构思和艺术化影像,展现的不仅仅是运动员身姿的美,更是体育运动的视觉美和奥运精神的展现。

(三)多维叙事加持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包含思路、情感、逻辑等,关乎影像叙事和内核;外部结构指外部形式,如层次、照应、片头片尾,强调整体层次的分布和关系[4]。体育纪录片在叙事层面更加注重多维表达与呈现。《飞跃冰雪线》《大约在冬季》均采用了跨越时空的横向与纵向相互交织的叙事结构,并在时间叙事中大多采用叙事者的第一视角讲述和外视角解说共同呈现,这样的多维叙事能够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亲临”主人公的世界。

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从叙述者角度出发,将文本的叙事视角分为零视角、内视角、外视角三种[5]。融合了多维叙事方法的体育纪录片不仅能够展现大开大合的宏观视角,也能够兼顾以小见大的微观视角。《大约在冬季》的创作者在影片中采访了形形色色的运动员,通过第一人称的主观视角讲述了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经历,将观众带入故事中,使观众感同身受,了解到运动员们成长的辛酸与顽强,了解到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艰辛历程。

三、具身美学视角下体育纪录片的影像表达

“美从哪里来”,一直是美学研究者追寻的问题。一件事物之所以是美的,不仅仅是因为它具备美的特质,也是缘于它凸显了美的属性。影像的美就是让观众在观看影像的过程中,能够随着影像同喜同悲。在经典美学理论中,有关于美学的研究多发于形而上的逻辑推演,并非真正注意到美学发展的根本需求,也没有将其用科学实验进行佐证,因此,审美认知表现出了“离身化”“内省化”以及“静观”的效果[6]。在影像呈现过程中,艺术创作与观众的审美接收一般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但在技术和人们认知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创作者的审美表达与观众的审美接收逐渐在跨时空、跨屏幕的鸿沟中产生了具身认知和审美的共鸣。

(一)具身化认知

黑格尔曾言,世界是无限变化和发展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审美的定义和认知也在不断丰富。具身化认知是人们在美学基底上突破大脑内在认知的感受,是由心智到生理联动的超体验。后现代语境下,技术的进步使得认知美学不断突破与融合,在大脑-身体-环境的传递过程中,技术与艺术、身体与媒介突破次元壁的交互,不断向外延伸后又回到具身认知审美中,这是哲学与心理学、人文学与传播学交叉渗透与融合的结果。

具身化审美表达是在审美认知的主导下联动大脑-身体-环境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具身认知突破了传统的美学研究以及形而上的视听效果,通过技术或身体的交互链接融合视、听、嗅、触等感知。《零度之下》借助数字技术将影像的沉浸体验传递给观众,使观众不断感受外界力量带来的自身体验。这不仅仅是大脑-身体的突破,更是虚拟与现实的感官融合,打破了单一化的二元视听体验。观众的身份转换使他们体验到了纪录片创作的整个过程,这是后现代语境中心智-身体的联觉效应。

(二)具身化视觉

视觉是人知觉感官的一种,视觉指认是具身视觉的表征[7]。通常情况下,视觉的接收结果带给观众的是接受事物中最初级的单一感受,而身体知觉是由大脑到身体多维度综合认知的结果,它是在视觉接收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向度的延伸。观众单从视觉的显性因素来把握或判断事物,是无法进行多维立体化感知体验的,因此,单一的视觉体验是形而上的。在格式塔心理学的构建领域中,观众必须在视、知觉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融合,填补单一视觉空缺。具身化视觉是在单一视觉的基础上,借助感官突破媒介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而在影像审美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审美的逼真性和联动性,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我国体育纪录片在影像呈现中大多采用多角度的拍摄方式,炫酷的拍摄手法丰富了体育纪录片的画面。在高新技术和创新视角下,《大约在冬季》通过全方位的拍摄方式,捕捉运动员脚上的冰刀快速划过冰面、冰球飞速运动的瞬间,用丰富的视觉体验让观众沉浸在冰雪运动的速度与激情之中,通过影片使观众完成了具身化视觉体验。

(三)具身化体验

简单来说,具身化体验就是观众在认知接收-视觉体验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与影像情感进行有效连接,再将身体感受进行审美再创造的过程。体育纪录片的具身化体验更多地体现在观众对运动员肢体向度的感同身受,具身认知推动具身视觉形成多维度具身联合,加之影像美学特征中的融合性与沉浸性,使观众实现了去身化的自我满足。

体育纪录片影像建构的具身效应,在审美知觉单一化的呈现基础上,将观众的身体感知、心理感受与审美向度进行融汇性呈现,使观众转换了主客体身份,模糊了虚拟场景与现实场景的界限,突破了媒介的真实场域。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体育纪录片的具身性审美表达将观众带入影片之中,让“具身化”的接收者转变成“去身化”的参与者,拓展了空间,形成了深度的沉浸式审美体验。

四、结 语

如今,体育纪录片不仅仅向观众传递着体育精神,展现着运动的魅力,而且更加注重观众视听接收和审美体验过程中的沉浸性与具身性。在此背景下我国体育纪录片的具身美学研究要更深层次地讨论技术-身体之间的关系,适应数字技术时代下影视发展的进步以及数字技术下具身美学的表达方式,从而不断推动我国体育纪录片的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2][6] 郭东颖.具身认知视域下虚拟现实影像的亚审美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3] 叶浩生.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8.

[4] 蔡之国.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15(6):8-10.

[5] 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选.批评译文选[M].史忠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101.

[7] 孙强.视觉意向维度下虚拟现实技术具身关系研究[J].东南传播,2021(2):6-10.

[责任编辑: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