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街经济”到前台

2023-08-21李晓婷

瞭望东方周刊 2023年16期
关键词:主街主理渝中区

李晓婷

7 月20 日,重庆山城巷

繁华的现代化都市中,钢筋混凝土浇筑起一座座城市摩登“森林”。“森林”缝隙间,一条条充满烟火气的后街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近几年,后街这个概念火了,它与主街相对,主要指商业中心内部或周边的支路。不同于集聚着大型商业综合体和高端消费品牌的城市主街,后街是火热的、接地气的,这里的消费业态多元、创新、蕴藏文化基因。在各地全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背景下,后街正逐渐成为拓展城市消费空间、满足不同圈层消费新需求的主要承载地,和城市主街一起形成互补互促的经济发展模式。

后街为何吸引消费者目光?后街经济如何脱颖而出,对城市生态有何影响?如何因地制宜推动城市后街建设?《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从重庆、上海、成都等地的后街小巷中找到一份答卷。

后街何以站至前台

漫步在山城重庆别具特色的后街小店间,记者发现,相较于“店长”“经理”,这里的年轻创业者们更愿意称自己为“主理人”。走进位于渝中区小黄楼街区的一家集咖啡馆、中古包买手店、展览馆于一体的小型艺术空间,主理人陈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比起短期盈利,很多和她一样的主理人更注重价值观的实现。“我卖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2022年10月2日,在千年古镇磁器口后街的古戏楼广场,汉服爱好者进行汉服展示( 唐奕/ 摄)

重庆主理人商业联盟会长易稚认为,凡是带有强烈个人标签、赋予品牌灵魂的非标准化商业品牌创始人,都可以称为主理人。

主理人商业正是后街经济的一个缩影。拥有花椒味拿铁的特色咖啡馆、集融合菜式与酒吧為一体的餐酒吧、不定期举办脱口秀的防空洞酒吧……主理人们用新潮而富有创意的方式,将玩乐、文化、艺术、消费等融为一体,在后街小巷里打造出多元、定制化、灵活的新消费模式,吸引大批消费者涌入街巷,后街逐渐走向台前。

业内人士表示,后街经济模式是对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纽约第五大道等国际顶级商街的借鉴、吸收和总结,是指利用后街打造特色商业和品牌,集聚多元业态,与商业中心主干道的业态形成互补互促发展格局的经济发展模式。

实际上,后街小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城市发展忽视。国内对后街经济的讨论始于2018年发布于上海的《静安区南京西路后街经济战略规划》,该规划首次提出将后街作为主街功能的延伸、拓展与互补的承载区,协力打造大都市中心区完整商业生态系统。在此之前,相关讨论中多以“特色商业街区”模糊概括这些城市街巷,一些如今的知名城市后街甚至是当地人口中的“老街”“破街”。

“后街经济走红,本质上是消费者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被满足。”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逐渐同质化的商圈主街已经饱和,难以释放更多吸引力,随着追求个性的新兴消费者崛起,亟待新消费空间的出现,推动新老消费空间形成新的竞合关系。

在上海地标性后街武康路,武康大楼、罗密欧阳台等历史保护建筑成为热门打卡地。注重消费氛围、追求有质感的生活消费内容和消费体验,新兴消费者的需求在后街得到满足。在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新晋网红戴家巷,原先空置的临崖空间被打造为特色后街,如今入驻商家已达46户;端午节期间,渝中区山城巷、戴家巷等特色后街销售额同比增长超70%。背靠城市中心商圈的后街正连点成线,将商圈势能转化为消费动能。

只有将物质空间更新与新经济、新模式相结合,后街经济才能打开商业新想象,实现从“单一消费”到“丰富的文化与空间消费”。

与城市更新相辅相成

脏乱差、棚户区、交通拥堵,回忆起多年前的山城巷,渝中区居民尹长华摇了摇头说:“那时,这一片都是矮房子、破房子。”商圈的高楼大厦与这里的棚户区形成鲜明对比。许多建筑文物也隐藏在后街中,无人问津。

曾经,多数后街蒙尘于城市化发展进程,可利用空间尚未厘清,难谈发展后街经济。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布,决定在北京、重庆、南京等21个省区市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在重庆渝中区,当地将后街小巷改造升级为特色商业街区,对改造面积达2000平方米或街巷长度达150米且符合相关条件的改造工程,给予总额不超过500万元的扶持。

“随着城市更新带来环境改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补齐、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此前因居住环境恶劣而搬离的居民陆续回流后街。”渝中区城管局党委副书记任化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渝中区还深入挖掘老街巷的历史、人文要素,尽可能保留老街的形制、肌理、空间环境,留住城市记忆。

通过城市有机更新,后街的历史文化想象力被进一步挖掘,推动后街经济迅速崛起。山城巷被称为重庆的“建筑博物馆”,明清时期的石朝门,海派风格的石库门建筑厚庐、法式教堂等齐聚于此。在山城巷改造过程中,不仅历史建筑“修旧如旧”,原先居民开设的烧饼铺、熨斗糕铺、老茶馆和火锅店等都被保留了下来,最大程度还原老重庆风貌和生活。

与城市更新相辅相成的后街经济,天然带有丰富的社区元素。广州荔枝湾畔,坐落着岭南古村泮塘五约,它完整地保留了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微改造后的泮塘五约街巷,既留下了原住民,又引入艺术家工匠作坊、新青年艺术创作工作坊等业态及相关外来从业者。据介绍,广州成立了泮塘五约“共同缔造”委员会,充分了解居民的实际意愿与需求,将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纳入政府决策机制。

在城市后街,商业与慢生活水乳交融。在山城巷,67岁的住户周英碧退休后开了家“周姐小吃店”,卖冰粉、凉虾、小面、酸辣粉等小吃,向来山城巷拍照打卡的游客讲述这里的故事。据介绍,山城巷采取共生、共建、共长、共融的社区自治模式,目前已入驻商家53户,文创商家占比30.2%。

“以前,这里房子一个月1500元都没人租。改造后人气足了、商业发展起来了,一些居民反而不想租出去,而是自己进行更新改造,开设特色小店。”戴家巷居民张阿姨说。

一街一景一特色

只有将物质空间更新与新经济、新模式相结合,后街经济才能打开商业新想象,实现从“单一消费”到“丰富的文化与空间消费”。在业内人士看来,后街与主街形成互补互促发展格局,首先要打造差异化、多元化的后街IP。

诞生于民国时期的重庆小黄楼曾为抗战时期交通银行办事处营业部旧址,如今成为特色IP品牌的聚集地。小黄楼街区项目总监李春燕介绍,小黄楼改造之初,许多主理人都想入驻,但是他们对品牌有十分严格的筛选标准。入驻小黄楼的11家店铺个个特色鲜明,在各自细分市场上独树一帜,诸如重庆第一家咸奶油店、重庆第一家集齐国内外50多位插画艺术师的插画店、重庆第一家以泰国苏梅岛美食为主的泰餐店等。

6月12日,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北门(林善传/ 摄)

上海著名老建筑武康大楼吸引市民和游客打卡拍照

用商业提升社区价值,不仅仅要打造品牌聚集地,更要打造品牌发源地、孵化地。成都创新品牌孵化中心主任吴丽娟介绍说,从2019年到2022年,成都发展的“首店”每年平均增长50%,目前已有2000多家首店,其中新消费类首店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川渝地区,本土品牌活跃,且有极强原创力。

36氪的一个基于上千名消费者的调研发现,街道“商业味”太浓是影响消费者回头率的主要因素。后街应努力找寻文化与商业的结合点,以城市“烟火气”弥合“商业味”。

除了差异化打造,后街经济持续发展还需建立起长效机制。李敬等专家认为,应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深入调研后街的总量、规模、业态分布、产权归属,对存量特色后街的发展进行规划重塑,明确“一街一景一特色”。建议相关部门可学习借鉴国际高水平后街管理模式,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项目審批、经营许可和运营管理制度,做好市场和个人产权商铺的引导、服务和管理。

越来越多的消费城市以白皮书、发展战略等文件形式总结后街经济发展,规划后街培育进程。近期发布的《渝中区后街经济发展白皮书》就公布了10条潜力后街,将进行新一轮改造和开发。渝中区商务委党委书记、主任江南表示,后街要与主街共享流量,而非争夺流量,“落实各街巷定位与业态规划,最终形成连点成片的消费生态圈”。

在后街打造过程中,各地还特别注重形成共创生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负责重庆九龙坡民主村后街打造的重庆嘉华实业董事长杜斌建议,在后街更新、城市更新中,政府是整个项目的主导,但是运营中政府不应介入得过深,要“走得拢、站得开”,留下的空间让商家和主理人自主发挥、创造更多内容,让商家通过行业协会自发有序地共创生态。

“后街是一个城市最丰富的微表情。”江南认为,后街商业的价值追求,是让有趣的灵魂通过价值和格调的传达和传播,让新的消费者在城市“缝隙”里沉浸下来。

猜你喜欢

主街主理渝中区
《了不起!舞社2》官宣阵容
渝中区关工委召开主任办公会议
搜狐视频《一人客栈》上线吉娜担任客栈主理人
关于南方大型医院建筑医疗主街的消防问题
——以福建省儿童医院为例
重庆市渝中区噪声污染现状、问题及防治对策
重庆渝中区政府与区块链企业合作打造食药品追溯平台
开展个性化干部教育培训的创新策略探析——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