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中文化融合与互补的可行性研究

2023-08-21王刚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5期
关键词:文化

王刚

摘 要: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城市文化对城市群建设的影响,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旅游优势、人才优势五方面探讨了昌九工业走廊中南昌、九江文化融合与互补的可行性,进而得出建设昌九工业走廊的可行性结论。

关键词:工业走廊;文化;互补与融合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08

0 引言

隨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单个城市的较量已不再是国家地区间竞争的主要方式,国家地区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城市群的较量上。城市群的建设水平,更能体现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与发展优势。在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势头的强劲推动下,城市群建设获得了空前的重视与关注。

城市群的建设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至关重要,城市群建设水平是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亦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城市群这一概念在1957年由法国学者戈特曼第一次提出,“所谓城市群,即在社会发展方面存在共性、经济上联系紧密、单个城市间城市功能互补的城市网络群体。同时,在城市群这一经济区域范围内,有一个或者两个中心城市为依托”。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笔者采用通说,城市群指“在一定的区域地理范围内,借助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发达的电子信息网络,把该区域内功能不同、大小不一的多个城市组合起来,并以一个或两个大城市为中心或依托形成集聚功能的城市集合体”。有专家在论及国家区域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时强调,“中国财富的创造、中国城市社会的进步发展,主要依托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城市群和城市化地区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为缓解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压力、解决人口分布不均、就业问题等,要在一些条件具备的重点区域,依托中心城市,建设一批用地少、产业集聚、功能齐全、统筹规划新城市群”。在“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呼应国家开发浦东和沿长江开发的重要战略部署,江西省人民政府从实际出发,在区域上实施重点突破,实施了建设昌九工业走廊的重大举措。

昌九工业走廊是指在江西最大的两个城市,南昌和九江之间建立工业带,以促进江西经济的发展。因此,南昌和九江之间的工业带被称之为昌九工业走廊。

昌九工业走廊文化融合与互补的实现,对昌九工业走廊的建设及城市群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对实现江西的发展乃至中部地区的崛起都有着重大影响。

在目前昌九工业走廊的建设中,两地之间的区域文化没有实现良好的对接和互补。在昌九工业走廊内,各个城市之间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差别极大,缺少共性,影响了走廊内城市群的建设。从这个角度看,要成功建设昌九工业走廊,发展新兴城市群,就应该在充分发挥两地原有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克服两地文化的不足,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两地文化的互补与融合,从而促进两地城市群的建设。

南昌和九江同处于京九铁路沿线,亦是京九铁路在江西省内经过的最为重要的两个城市。两个城市间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城市距离相对较短,容易形成城市群建设的向心力。由于每个城市的精神文化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内隐性,影响了昌九工业走廊城市群的建设,这就迫切需要在走廊内进行地域精神文化的整合。当然“地域文化精神要素方面的整合并不是把不同的地域文化其内在的规定性实现均质化、同一化,不是要消弭不同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与铲除各样的地域文化的存在,而是要让地域文化在精神上彼此亲近、亲和、认同、认可,克服地域文化间可能存在的偏见和歧视”。在走廊的建设中应加大对其文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研究,自觉摒弃那些不利于团结协作的狭隘地域成分。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加大两地在诸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用一种开放、宽阔的眼光看待两地的异质文化,从而增进两地文化的协同性,并在不断地交流、碰撞、磨合过程中形成两地共同认可、接纳的走廊文化。

南昌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文化,南昌作为江西的省会城市,拥有综合能力相对完善的中心城市优势,红色文化氛围浓厚,有着“英雄城”的美誉;同时九江在本质上属于商业文化,拥有全省唯一的临江优势,交通便利,对外出口占主导地位,与外界文化交流频繁,这也就形成了九江吴楚文化中更具包容性、创新性的特点。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赣文化的保守性在南昌文化中时有体现,需要相对开放的九江文化来打破其自给自足、故步自封的状态;九江因其特殊位置,在与外来文化广泛交流中,具有开放性的同时,也造就了其易变性与脆弱性的特点。在这点上,南昌文化的韧性正好予以弥补,南昌与九江文化实现文化融合与互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1 昌九工业走廊建设区位优势可行性分析

南昌作为京九铁路上唯一的省会城市,是江西政治、经济、文化和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也是中部地区与内陆、中原与南方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湖泊纵横,赣江穿城而过,但是由于地处内陆,使得南昌难以融入长江沿线经济带的核心,在进驻大洋对外沟通与交流上受一定的限制。而九江位于浔阳江畔、鄱阳湖边,衔接大京九、对接长株闽。九江作为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其区位优势独特。天然的港口优势,对促进资金、物流、人才等资源的流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一个港口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发达的腹地作为支撑”。如果九江仅仅把港口区位优势定位在比较优势上,九江在铁运、江运等方面的优势是无法充分发挥出来的。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其城市规模位居全省首位、城市功能齐全,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城市。无论是国家还是江西省政府都对南昌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九江在这些方面都无法与南昌相抗衡。所以九江与南昌实现联合互补具有重要的意义:南昌通过九江加快对接长三角的步伐,与外界更好地交流;九江则须以南昌为依托,扩大经济腹地范围,从而产生强大的合力,做大做强,最终实现走廊经济的良好发展。

2 昌九工业走廊建设资源优势可行性分析

在矿产资源方面,南昌以非金属建材矿为主,兼有燃料、矿泉水等各类矿产28种。其中有工业开采价值的8处,尤以建筑用砂、饰面石材、石灰石和矿泉水等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近年南昌经济的发展,是由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光伏、大飞机及零部件等五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带动起来的,但是南昌市缺少相应的矿产资源。汽车、大火机制造等需要的钢铁、矿产等资源,南昌都需要从外面进口。就连建筑等行业所需要的水泥,南昌都严重依赖周边城市供给。水泥、钢铁、矿产等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南昌市的城市发展。

九江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得益于其所处地天然地理位置。长江中下游是中国著名的产矿带,无论是种类、还是储量都位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在九江区域已勘探出矿产104种(共九大类),分布在680处矿产地,其中包含重要的矿产地270处。104种矿产中储量丰富的68种,被政府列入矿产资源储量表的有52种。九江铜、钨矿产储量居全省前两位,此外,水泥、大理岩、花岗岩等储量都较为丰富。整个九江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超过3000亿元,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九江的资源优势,恰恰解决了南昌工业发展中矿产资源匮乏的问题。而南昌发展中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也将极大地刺激九江矿业的发展。南昌与九江在矿产资源方面的这种互补趋势,将会形成一种辐射效应,带动与矿业有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由此必然会影响到两地的交通发展以及人才的涌入,从而为两地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3 昌九工业走廊建設交通优势可行性分析

南昌交通便利,国道105、206、302贯通南昌,浙赣铁路、京九铁路在南昌汇合,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令南昌处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江三角洲最佳“节点”上;赣江穿越南昌,通过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江运便利;南昌空运先进,建有昌北机场,这是江西省最为先进也是唯一一座4D级国际机场。而九江是唯一地处京九铁路与长江黄金航运水道交汇处的城市,是长江5个国家主枢纽港、全国13个煤炭中转城市之一,陆域有京九、合(肥)九、武(汉)九、铜(陵)九、景(德镇)九等,5条铁路在此交汇。九江公路交通发达,105和306国道穿越九江,昌九、京九高速公路畅通便捷,九江庐山机场为4C级军民合用旅游支线机场,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0万人次的使用需求,更是方便了与外界的空间联系。

从南昌和九江的交通区位来看,两者存在极大的互补优势:南昌虽然通江达海,但是由于其临鄱阳湖港口,受降水的影响大,港口区位优势不明显,因此,南昌要实现与长三角以及中部其他省市的对接,就需要通过九江这个门户来实现,通过九江中转作用,利用九江便利的交通条件,实现南昌工业产品的外输送以及工业原料、人才、技术的内输送。与此同时,九江要加强其主枢纽地位,不可不依托南昌作为其内陆腹地。江西以至广东、港澳等华南地区的物资、资金都需要通过南昌进入九江,为九江的发展带来充分的物资、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在两地经济大发展的前提下,南昌与九江两地都迫切需要加强各自的交通建设,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深两地交通共赢合作,缩短两地的交通用时,实现高效、频繁的交流。

4 昌九工业走廊建设旅游优势可行性分析

南昌和九江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两地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又有不同。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近年来以打造红色旅游资源为主,同时发展名胜古迹和近郊地区的自然资源;九江最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是庐山,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以发展自然旅游资源主、人文旅游资源为补充,两地旅游业的发展在省内都处于领先地位,都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但如果两地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南昌旅游业借助九江与外界更好地发生联系,吸引九江游客来南昌。

二是九江旅游业以南昌为依托,发挥南昌既是客源地又是南北游客周转地的优势,为九江输送源源不断的客流。

南昌与九江在旅游资源上实现了互补,开辟旅游精品路线,以“合作营销”来实现两旅游的发展,这都有利于增强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5 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人才优势可行性分析

从人才开发现状来看,九江市工业旅游、物流和城市建设方面人才需求凸显,出现了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分布不均、人才层次较低、人才流失不少的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显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和引进人才是九江人才战略的当务之急。反观南昌,高校云集,各种人才培训机构的建立以及各种培训网络的发展使南昌市人才外向型培训步伐加快。毋庸置疑,在人才的沟通与交流上,九江与南昌可以实现良好的合作与互补。

6 结语

南昌与九江分属双核模式的两极,其各有自己的优势,但也有各自的不足,由此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上的融合与互补将会对走廊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其地缘、业缘的关联,交通上的连接,经济上的互补,资源、人才的共享都为走廊内文化融合与互补提供了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李秋香,李麦产.地域文化对城市群建设的双重作用[J].文化研究,2007,(9).

[2]姚士谋.关于城市群概念的认识[J].城市研究,1988,(6).

[3]李京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趋势与城市群的建设及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城市经济,2007,(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06-3-16)[2007-9-24].http://news.xinhuanet.com/2006-03/16/content43095179.htm.

[5]李秋香,李麦产.城市群建设进程中的地域文化整合[J].同济大学学,2008,(4).

[6]朱忠芳,郑耀星.“双核”结构理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应用——以南昌、九江为例[J].公共管理,2007,6(5).

[7]江西省发改委.江西省昌九工业走廊“十一五”区域规划[Z],2006.

[8]黄南南.区域主题意识的觉醒地域特色文化的复兴——关于“赣文化热”的几点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1997,(12).

[9]莫明浩,叶滢.江西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6).

[10]陆杨.文化与社会发展[J].社会科学,2006,(2).

[11]吴传清,许军.关于昌九工业走廊建设问题探讨——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双核结构模型[J].区域经济,2006,(11).

[12]熊来平,尹小剑.略论江西崛起的“引擎”——昌九工业走廊的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1).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