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系统观念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

2023-08-21黄阿火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黄阿火

(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 福建福州 350108)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22年第21期。坚持系统观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凸显。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作出系统设计和工作部署。目前学界对“大思政课”的内涵外延进行了诸多讨论,有的认为:“‘大思政课’是思政课的新形态,而不是在思政课以外另外构建一种课程育人体系。”(2)石书臣:《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要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年第7期。有的认为:“‘大思政课’要以加强与现实的对话来‘育人’……让理论与时代同频共振,从而激活青年的创新动力。”(3)李蕉:《“大思政课”的历史方位与理论定位》,《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9期。笔者认为,“大思政课”本质还是思政课,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课堂仍是主要场域,“大思政课”是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创新、视野再拓宽和格局再提升。

一、系统观念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宝贵财富

系统观念是新时代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方法论,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系统观念的方法论,将系统观念贯穿于“大思政课”建设的全过程,不断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

(一)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

“一切思维的本质都在于把事物综合为一个统一体。”(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5页。世间万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系统是事物普遍联系的重要形式,联系和系统密切相关。恩格斯认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4页。系统观念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他强调,系统观念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一点就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科学的系统论是在承认事物普遍联系的基础上,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内在关系及其普遍规律的一整套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二)系统观念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将其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和生命线工程,系统化深入推进。1953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概念,他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6)《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195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中强调:“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水平,是学校思想建设工作的中心环节。”(7)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63页。而且明确提出:“地方党委要加强领导,并选派干部进行专兼职教课。”(8)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第263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抑或是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0)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第1版。,等等,无不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用系统观念抓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智慧和政治智慧。

二、系统观念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大思政课”的功能和地位之大需要坚持系统观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习近平同志历来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早在福建、浙江工作时,他就经常走进高校为学生们上思政课。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更是成为习近平同志心中的一件大事,他强调:“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1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这是对思政课建设的新定位和新部署,新时代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从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要从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来看待。

(二)“大思政课”的主体及内容之大需要坚持系统观念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个层次的思政课是思政课一体化中的子系统。“大思政课”的受教育主体不仅包括全体在校大学生,更包括不同成长阶段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国大中小学生这个大群体,在校大学生还得注意本硕博之间的不同群体特征。“大思政课”的教育主体不囿于学校思政课教师,还包括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全党全社会一切育人工作者,如科学家、先进模范、领导干部、大国工匠、身边好人甚至是学生本身等。思政课教学内容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次创新成果、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等构成的系统化科学体系,内容及体系十分庞大。“大思政课”将突破传统教学观,进一步符合和彰显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养成和发展规律,从知、情、意融合转向知、情、意、行等多要素协同融合。

(三)“大思政课”的时空场域之大需要坚持系统观念

“大思政课”的时空场域之大,主要体现在教学运行展开过程的对象跨度、教学内容涉及的时空跨度、教育功能延及的时空尺度、教育空间形态等四方面。从教学运行的展开过程看,思政课在“大中小”“本硕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是贯穿青少年成长全过程“跨学段”的有机整体,在这过程中,必须把握不同阶段的青少年思想状况、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必须协调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一体化思政课教学,如何做到协同推进大中小幼衔接一体、本硕博贯通推进,有针对性地上好思政课,是当今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大课题。从教学内容涉及的时空跨度看,思政课讲授的中华文明屹立东方50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500多年,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等等,我们要让青少年学生走进人类生活的历史长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明白如何把问题看得更深、看得更透、把得更准。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地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革命资源,让学生在时空对话中,感受传统文物、革命文物背后的时代印记。从教育功能延及的时空尺度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时代新征程上,立足“两个大局”,思政课要培养的是堪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既要关注教学对象的现状,也要关注其未来发展。从教育空间形态看,“大思政课”不应局限于教材、书本等,而是要构建更吸引学生兴趣、更贴近学生需求、更有利学生成长的时空维度。“大思政课”强调社会即课堂的理念,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之间的壁垒,把传统思政课堂延伸至社会空间、网络空间,组织青少年走进那些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遗迹旧址、文博场馆、实践基地、生活实境等,与广大青少年同上网上网下“大思政课”,创新性地打造思政课教学的立体空间。

三、以系统观念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一)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系统的动态性要求把握并遵循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客观规律,着眼于系统的动态性,对事物发展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和整体把握。”(12)鞠俊俊:《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几个原则》,《学习时报》2021年5月10日,第A2版。着眼于系统的动态性,要求我们在以系统观念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对当前发展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和整体把握,并加强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系统研判,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坚持守正、遵循规律,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才能使思政课在正确轨道上实现新发展。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政治性是第一位的。“大思政课”要讲出政治高度,实现其政治引领功能,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要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社会现象。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开拓思路、着眼未来、动态发展,是推动“大思政课”固本强基的源泉和动力。面对新时代新趋势新要求,我们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形势变化,认清规律、识变应变,增强底线思维和危机意识,为“大思政课”注入鲜活的时代特征、丰富的实践内涵,因事而变、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使新时代“大思政课”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二)坚持全局发展和局部突破相统一

根据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整体性、层级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在研究生产的协作时指出,协作把“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新的力量”,它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9页。整体之所以不是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简单相加,因为系统是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系统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系统与子系统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属性和规律,在系统优化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整体全局发展,还要注重不同层级系统及子系统之间的差异性,鼓励局部试验和突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提出:“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而领导人员没有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1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97页。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我们要善于把握“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各系统、各领域、各环节间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差异性,强化宏观思考、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主动统筹资源,优化“大思政课”建设整体布局,同时注重鼓励“大思政课”建设不同层级子系统的特有属性和特有规律,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各地各方优势,鼓励局部试验和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大思政课”建设整体深入推进、取得实效。

(三)坚持全面发展和全员发展相统一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什么?这是“大思政课”研究最关键的问题。我国教育界普遍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大思政课”从本质来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页。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我们要辩证看待个人全面发展和全员发展的关系,“个人”是“全员”的组成部分,个人全面发展是全员发展的必要条件。“大思政课”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在系统推进过程中,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全员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可能,全员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全员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每一个进步,对人来说都具有解放的意义,个人在全社会发展氛围和环境下更能获得施展才能、练就本领的机会,从而实现其自由发展。系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推进人人参与、人人获得、人人发展。

四、以系统观念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

(一)立足“两个大局”,加快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22年第21期。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这三大战略支撑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五部分进行统筹部署、集中阐释,强调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一方面,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加强系统观念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大思政课”要胸怀“两个大局”,要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上、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上来考虑。

一是深刻把握“培养什么人”。高校是人才培养和人才集聚的主阵地,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对高校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育才环境,鼓励人才心怀“国之大者”,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思政课在“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这一使命任务时,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二是深刻把握“怎样培养人”。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出台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落实“大思政课”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学界、教育界对“大思政课”建设进行了探讨与实践。有的学者从创设大课堂、把握大历史、构建大体系、胸怀大格局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深化“大思政课”建设路径。有的学者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机制、建构创新融合机制、优化协同贯通机制、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拓展实践养成机制等方面探索构建落实机制。如2022年暑期,福建主办“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闽山闽水物华新”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把实践成果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信仰、信念和信心。笔者认为,“大思政课”要聚焦“统筹协调”“试点先行”“汇聚资源”“打造平台”等方面,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三是深刻把握“为谁培养人”。站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新起点上,党中央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统筹实施,极具全局性和指导性。新时代青少年人生奋斗的黄金期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征程高度契合、深度衔接。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的重要一环,“大思政课”建设,要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把握,要积极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

(二)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提升“大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大思政课” 是思政课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破局之思,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破解难题,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在推进“大思政课”实践过程中,需要从方法论层面实现提升,要善于观大势、解难题、谋大事,做到抓主动、补短板、促发展。一是以理念创新凝聚合力。推动“大思政课”理念创新,是在坚守正确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前提下的理念创新。如北京市将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为关键抓手,成立了全国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全学段德育研究会,建立一体化教学研究基地、示范区,构筑起“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如沪上高校和红色场馆“联动”,把大学思政“金课”的资源和经验推广到红色场馆。“大思政课”建设,要善于分析新形势下大中小幼衔接、本硕博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一体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打通“大思政课”建设在区域、校际、学科、学段的壁垒,从组织领导、内容供给、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系统构建上大胆探索,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断提高“大思政课”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健全讲好“大思政课”的保障促进体制机制,汇聚全社会的育人合力。二是以话语创新讲好道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思政课战线在理念、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等方面持续创新、成效明显。如网红思政课频频出圈,上海高校创设的“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已经覆盖绝大多数沪上高校,形成“一校一课一特色”。比如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等课程,开一门“火”一门,被学生“秒选”。但是,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课堂学生“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不高,新时代大学生拒绝的是“喂养”,反对的是冷冰冰的说教。时代已经提供了最好的素材,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把这些珍贵的素材引进来,把新时代伟大变革讲给学生听,把新时代伟大变革背后的学理、道理、哲理讲给学生听,努力实现政治话语学理化、学理话语通俗化、通俗话语趣味化,要让青少年听得懂、传得开、能认同。三是以技术创新激发活力。202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线上线下融合将成为教育行业发展新趋势。如通过打造全国大思政课云平台,开展“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等,讲好时代大思政、激发网络大能量、建好社会大课堂。当代青少年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他们信息来源广泛,高度依赖网络的连通性,思维习惯偏“碎片化”。因此,要善于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融合,将教育内容以动漫、短视频等方式呈现,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体验教学有机融合,让青少年融入体验中自觉地内化其中传递的信息。

(三)聚集多维要素,构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大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落实在考核评价方面,需要遵循系统观念,构建聚集多维要素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构建“大思政课”评价体系中,我们要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有关要求,聚焦“谁来评价”“评价谁”“如何评价”,强化多元评价、发展评价、过程评价,整体性提升“大思政课”建设的育人效果。一是聚焦“谁来评价”,强化多元评价。从“大思政课”的特殊性和系统性来看,必须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评价机制。从参与性主体角度来看,首先,思政课教师及学生辅导员、导师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引导者。要将评价活动贯穿于开设的每一堂课,注重动态性、过程性的一体化评价。其次,学生应成为思政课评价的主体。转变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评价的传统观念,学生可以对教师开展评价,也可以对自己和同学开展评价。从主导型评价主体来看,各级党委、有关上级部门应发挥领导作用,实施意识形态一票否决制度,确保思政课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大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展开把握整体性发展方向。从监督型评价主体来看,要健全纪检监察、教育督导、师德师风等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二是聚焦“评价谁”,强化发展评价。从“大思政课”的维度来看,被评价的备选不应只是教师,还应包括学生和学校。从直接性评价客体着手,应在思政课教师层面展开评价。重点依据《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考察教师是否做到“六个要”,在课程上就是要做到“八个相统一”。从间接性评价客体着手,主要在各级党委和学生层面展开评价。一方面,要考察各级党委重点是学校党委在“大思政课”上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的举措和成效;另一方面,要考察课程成效,可以从“教育效果”的一体化评价来考虑。动态评价学生在大中小学各学段内思想道德、学业成就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情况。三是聚焦“如何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评价的核心任务是解决怎么评的问题。关于思政课教师评价,课堂及课堂效果是主要依据,同时要破除“五唯”顽疾。天津市教委对照习近平同志“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在全国首创23项思政课评价标准,针对高校思政课组建录课团队和听课团队,依托线上平台开展听课评课。评价结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可靠依据,达到以评促建的效果,教师根据评价结果查缺补漏、苦练内功,提升教学水平。关于各级党委和学生评价,一方面,要从各级党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落实统筹推进、督促检查,经费保障、队伍建设的角度开展评价;另一方面,要依据《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关于课程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要求,以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品质、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构建一体贯通的动态评价指标,实现大中小学各学段教育效果评价的层级式递进、螺旋式上升。即围绕立足学习、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从小学阶段的基本知晓、情感认同到中学阶段的初步了解、感知思想伟力,再到大学阶段的系统掌握、自觉践行的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