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科幻电影研究体系的新建构
——评黄鸣奋新作《中国科幻电影的多维定位》《流衍宇宙》

2023-08-21◆刘

长江文艺评论 2023年2期
关键词:科幻电影科幻想象

◆刘 健

电影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形式。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是有一定文化自信力的国家,都会着力发展自己的民族电影业。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本国电影就是让外国观众了解自身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一张“名片”,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然而,有趣的是,如果细分到科幻电影这个领域,能够长期、大量、稳定地拍摄和对外输出科幻电影的国家,环顾世界,却只能数出“一个半”。

其中之“一”,自然是拥有好莱坞的世界头号电影工业强国——美国。截至2022 年底,全球影史票房最高的十部电影中,半数以上都是好莱坞出品的科幻大片。另外“半个”则是日本。之所以说日本只能算半个科幻电影大国,除了文化与经济影响力都比美国好莱坞差了一个数量级以外,还因为日本最优秀的科幻电影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动画电影。尽管如此,日本科幻电影依旧凭借丰厚的历史积淀,孕育出了众多现象级的科幻大IP。最典型的就是《哥斯拉》系列,从1954 年诞生至今,绵延近70 载,连怪兽科幻片的诞生地好莱坞,也要购入其形象版权,用它来领衔打造“怪兽电影宇宙”。

为什么能拍出好电影的国家众多,但能拍出好科幻电影的国家却是凤毛麟角呢?从根本上说,电影是高度依赖现代工业体系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只有拥有成熟、高效,又具备高度灵活性和创造力的电影工业体系的国家,才能真正让科幻电影成为自身电影作品矩阵中一个固定的类型区块,否则就只能使其成为时隐时现的游骑兵。而从历史的角度看,美日两国科幻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又都出现在其各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狂飙突进的时期。又随着两国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态的“后现代”转型,其科幻电影发展也逐渐走入下坡路,或萎缩,或转向,或陷入内核被掏空的窘境……

在我们建立了对科幻电影上述基本认识后,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科幻电影在中国电影诞生的早期就已经萌芽,但长期处于边缘境地,在影史上时隐时现,直到2019 年,随着《流浪地球》的横空出世,才终于开启了属于中国科幻电影的“大片时代”———正是因为几十年间,中国人民靠着不懈的努力,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十亿人级别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创造出了百亿级科幻影视及周边产品消费市场,才有了属于中国科幻电影的“春天”!

只不过,尽管《流浪地球》及其续作《流浪地球2》无可争辩地表明了中国电影人有能力拍出媲美好莱坞顶级水准的科幻大片,但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之路到底该怎么走,却尚未有明确的结论。与《流浪地球》同期上映,同样改编自刘慈欣小说的《疯狂的外星人》虽然票房成绩尚可,但与前者的对比之下,瞬间沦为上个世代的遗存。《上海堡垒》不仅遭遇口碑、票房“双杀”,连带主创的商业价值也遭到质疑,险些前途尽毁。《缉魂》开辟了一条小成本国产科幻片“靠强剧情”取胜的突围之路,最终收获金马奖,功德圆满。《独行月球》在科幻与喜剧之间,试图走一条类型混合的快车道。但即便有了沈腾和马丽这对“金牌CP”的加持,却最后也只能以高开低走的平庸结局收场。凡此种种,说明中国科幻电影依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探索阶段。

2020 年8 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同时,提出了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十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这是新世纪中国电影体制改革以来,国家针对科幻电影发展发出的第一份具有全局性、指导性、引领性的政策文件。2023 年3 月,国家电影局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其中专门提出“扶持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具体措施包括:落实《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提高国产科幻电影创作水平;落实促进科幻电影发展联系机制,通过大力扶持科幻电影带动电影特效水平整体提升。由此可见,发展国产科幻电影已经被国家上升到文化战略的高度。同时,也凸显出了国产科幻电影的创作实践与国家战略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而要尽快弥补这一落差,让国产科幻电影的创作生产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需求,搞好科幻电影的理论建设,用先进的理论影响和指导国产科幻电影的创作实践,便是题中应有之义。在这方面,厦门大学电影学院黄鸣奋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无疑是走在最前列的。

黄鸣奋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长期任教于厦门大学,曾先后任文艺学、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比较视野下中国科幻电影工业与美学研究”首席专家。从事古典文论、文艺心理学、网络文学、文化产业、新媒体艺术理论、科幻电影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8 项,省部级课题12 项,独立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3 项、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3 项。出版个人专著30 部、教材2 种,发表论文400 余篇,合计1000 多万字。

尽管主要研究集中在人文社科领域,但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学术眼光,让黄鸣奋教授始终对科技进步及其对社会生活造成的广泛文化影响,保持着高度的敏感。通过《传播心理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电脑艺术学》(学林出版社1998 年版)、《电子艺术学》(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说服君主———中国古代的讽谏传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年版)、《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学林出版社2009 年版)等著作,黄鸣奋教授在文艺心理学、传播学和数码艺术理论等学科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以“传播九要素”为中心的理论框架,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研究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科幻电影因其同时具备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属性,无疑是应用这一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的理想对象。

相比于中国的科幻电影创作,中国科幻电影的理论研究更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即便放眼世界,科幻电影研究要么是科幻文学研究的延伸,要么是作为电影研究的一部分,栖身于类型电影研究的行列。对此,黄鸣奋教授有着独到的见解。2019 年至2020 年期间,黄鸣奋教授完成并出版了“科幻电影创意研究系列”,包含《危机叙事》《后人类伦理》《黑镜定位》等三部研究专著,合计超过200 万字,初步搭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科幻电影研究体系的框架。其中,最具理论创新性的是《后人类伦理》中提出了“一个背景、两种角度、三重分析”:一个背景,即后人类语境;两种角度,即从历史的、逻辑的双重角度对科幻电影创意加以考察,一方面尽可能厘清相关热点与主题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寻找包含在头绪纷繁的呈现形式之下的基本模式,以此为基础,探索科幻电影创意的可能空间和伦理内涵;三重分析,即科幻电影描写的伦理定位,科幻电影创意所涉及的伦理关系。

而作为“科幻电影创意研究系列”的深化和发展,黄鸣奋教授又在仅仅两年后,推出了新作《中国科幻电影的多维定位》和《流衍宇宙:中国、工业与美学视野下的科幻电影》。两部著作各有侧重,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黄鸣奋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对当前科幻电影研究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与论断。

如果说,“科幻电影创意研究系列”的三部著作中研究分析的科幻影片是以西方为主的话,《中国科幻电影的多维定位》则将焦点置于中国科幻电影创意之上。用黄鸣奋教授自己对该书的概括,就是从“三个层面、九种维度”对我国科幻电影创意加以考察:

三个层面是指:社会层面、产品层面、运营层面。(1)社会层面(含主体、对象、中介)。第一章着眼于主体维度,分别阐述人类世、新人物、弄潮儿和灾难想象、性别想象、黑客想象的关系,将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科幻语境的危机叙事结合起来。第二章着眼于对象维度,分别用超自我、超身份、超他者概括生物科技想象、信息科技想象、人工智能想象的要旨,将重点置于科技时代的人伦变革,围绕自我、身份、他者等观念加以思考。第三章着眼于中介维度,从天下观、策略观、需要观入手,将共同体观念具体化,阐明了我国科幻电影创意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逐渐将传统的天下观、计策观和需求观统一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2)产品层面(含手段、内容、本体)。第四章着眼于手段维度,分析我国科幻电影中的新媒体想象、机器人想象和异科技想象,既借助科技进行想象,又对科技加以想象,同时依赖科技表现想象。第五章着眼于内容维度,分析我国科幻电影所体现的生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技价值观。第六章着眼于本体维度,对我国科幻电影的样态加以分析,界定了63 种分类标签,怀着硬科幻的理想,走上软科幻的道路,处于与其他电影类型不断分化、渗透、融合的重组过程中。(3)运营层面(含方式、环境、机制)。第七章着眼于方式维度,依据笔者所提出的艺术交往论原理,阐述了我国科幻电影的憧憬性、虚构性和创造性。第八章着眼于环境维度,剖析了我国科幻电影的时间想象、江湖想象和命运想象,注重揭示多样化人生之旅相伴的时间,富有江湖与法制之张力的空间,变中有常的命运。第九章着眼于机制维度,阐明了我国科幻电影的分析角度、评价尺度和反馈渠道,从理论上回答“何为科幻电影”“何为成功科幻电影”“何为中国科幻电影”等问题。

《中国科幻电影的多维定位》的理论创新价值在于:首先,以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文论)范畴和观念作为参照系,以我国当代生态价值观、人类共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南,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旨归,阐述我国科幻电影的民族特色。其次,首次对我国科幻电影创意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范围涵盖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再次,采用黄鸣奋教授在文艺心理学、传播学、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中所提出的需要系统理论、传播要素理论和艺术交往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阐述了我国科幻电影的特点和评价标准。

而《流衍宇宙:中国、工业与美学视野下的科幻电影》一书,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比较视野下中国科幻电影工业与美学研究”阶段性成果,也是整个课题研究的总论。书名中的“流衍宇宙”首先是指科幻创意通过工业化制造出强大的意义链。借由电影技术的发展,其创造的影像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人们可以借此开阔眼界,甚至相信真的存在各种相对于现实世界而言的另类世界存在。

但在另一个层面上,所谓“流衍宇宙”又是指科幻创意不仅依赖工业化、让人们通过所能运用的各种最新技术营造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而且对工业化本身加以反思。固然,世界上没有多少专门为科幻电影生产和流通打造的工业部门、工业技术或工业组织,因此也很难将“科幻电影工业”当成学术范畴来加以探讨。不过,科幻电影确实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工业化最亮丽、最炫目的成果,当它们通过巨型屏幕、环绕立体声、互动装置来展示极限想象的时候。科幻电影同时又作为“黑镜”,在危机叙事的意义上对工业本身加以映射,显示出超越工业化束缚的追求。

全书由“绪论:中国科幻电影研究的世纪进程”“科幻电影的中国研究”“科幻电影的工业研究”“科幻电影的美学研究”“科幻电影的发展趋势”“余论:后工业美学视野下的科幻电影”等六部分组成。其中,绪论追溯中国科幻电影研究的演变,阐述本书的写作意图。第一章至第三章分别将“中国”“工业”“美学”作为切入点,从互动的角度对科幻电影加以考察,既揭示科幻电影如何以“中国”“工业”“美学”为背景和依托发展起来(各章第一节),又阐释科幻电影如何对“中国”“工业”“美学”加以描写与表现(各章第二节),还分析了科幻电影的中国属性、工业属性和美学属性(各章第三节)。第四章将科幻电影的发展趋势作为议题,依次从“中国”“工业”“美学”角度分析科幻电影的本土化、商品化和类型化。余论则关注以计算机为龙头的信息革命深入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在后工业美学视野下考察科幻电影的新格局塑造、视频化趋势、共同体建设。在结构体系上,全书类似于“旋转魔方”,在不同语境下展示科幻电影与传播九要素的关系。这实际上是为从中国视野、工业、美学视野考察科幻电影提供了进行比较的理论框架,从中可以看到科幻电影在不同视野下显示的、彼此对应的方方面面。全书理论严密、结构精妙、内容丰富、文辞华丽,可令读者手不释卷。不仅对当下的科幻电影理论研究,而且对创作实践,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尽管科幻电影有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无论是从世界还是从中国的视角来看,科幻电影在学术界的受瞩目程度都是相对有限的,更加缺乏独立的理论体系支撑。这不只是阻碍了学术界对于科幻电影的技术价值、艺术价值乃至人文价值的深入认识与挖掘,而且也让很多职业电影人把科幻电影单纯看作是“摇钱树”“聚宝盆”,甚至是愚弄观众的噱头。而黄鸣奋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工作的最大价值也正在于此———随着《中国科幻电影的多维定位》《流衍宇宙》等一系列研究著作的相继问世,一个中国式科幻电影研究的新理论体系正在被逐步建构起来。在世界科幻中心正在由美日等发达国家向东方转移的大背景下,这一理论体系的建构,必将能帮助中国科幻电影研究和创作实践实现跨越式发展,助力中国科幻电影事业早日攀上世界之巅。

猜你喜欢

科幻电影科幻想象
PL-01:科幻飙车党
快乐的想象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