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1+N 协同融合”育人体系探析

2023-08-20艾宏伟

人才资源开发 2023年1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校企协同

□艾宏伟 常 姗

培养创新性综合型人才是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第一个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内容是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先决条件,如何将企业的运营生产转变为教育资源,使校内课程内容与企业技术需求方向相匹配,是院校专项人才适应社会企业发展的关键。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对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数量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摆脱“职业”桎梏,建立与企业需要相迎合,构建产教融合的“1+N”人才培训体系,真正做到人人可为才,人人尽其才发展方略。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制度的缺陷

(一)高校人才培养推动力不足

在高校整体教育进程中,对整个创新环境的建设非常重视,但在院校的层面上,创新环境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在实践过程中还没有完全形成人才培养的理念,尤其在政策、制度方面还不健全,现阶段院校所拟定的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已满足不了国家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大多数的课程中,教学方式都比较简单,许多老师还存在着重视基础理论,轻视实训课程的倾向,对学生的考核仍延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科研项目压力过大,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老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发现自身能力有所欠缺,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推动力大大削弱。

(二)高校学生自我认知不足

一些高校学生存在着对自身创新能力认识不足问题,欠缺主动参与创新活动的意识,团体协作能力不强,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信息变化如此之快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往往处于惰性状态,对信息的应急处理反应能力过慢。虽具备了创新意识,但匮乏长久的毅力和耐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所以在其失败之后就会停滞不前,随着时间推移创新意识逐渐被磨灭,对于自身能力认知存在严重不足。

(三)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一些企业在人才的初期选择上,更侧重于学生的毕业成绩,取得的荣誉证书,院校知名度等能够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内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关注很少,忽略了对高校学生内在创新品质的挖掘,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塑造。很多家庭都希望子女拥有安稳的工作和优质的生活环境,没有考虑到子女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发展,缺乏对子女创新意识的教育。在目前的条件下,要把现行的国家扶持政策、地方政府的支持、企事业单位的力量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加快人才培养速度。

二、“1+N 协同融合”育人体系浅析

(一)“1+N”的含义

具体来讲“1”是指以学校为主导,以专业为依托,“N”是指与多家公司协作,开设多个与之对应的专业教学内容,并承担多个培养人才的使命。学校应与多个企业合作进行人才教育,1+N育人模式,实现了以专业构建为原点,向外辐射培养多个企业岗位,让学生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实现院校与企业共同分摊起教学、项目实训、岗位实习等多项人才培养任务。

(二)创建学校、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1+N”教育模式

针对目前高校与企业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结合高校、专业设置和市场前景等实际情况,构建了产学研结合的“1+N”教育教学模式。以学院为主体,以学科为主线,搭建一个大的学科平台,在此平台上,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夯实,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并为将来从事各类职业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工作性质和内容有一个明确认知,了解岗位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可以进行基本的岗位作业,为之后更深层次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N”是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开设不同的工作室,每一个工作单元都由几名教师联合企业专家组成了教学队伍,对各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深度的开发,组织学生开展实训演练、项目实操、技能竞赛等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深入学习,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从事相关的工作。

(三)校企协作工作室的创建

“1+N”校企协作工作室的创建,可以实现多个方面的衔接,以学校为中心,围绕专业构建,利用相应工作室的有效对接,与多家企业联合承担实训教学,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以促进教学目的与就业方向的衔接。在校内教师和实训单位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学生熟练地操作相关的实践科目,企业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优先考虑招聘进入公司工作。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的衔接,不论工作室的创建还是实施,都以就业岗位的需要作为主流方向,通过工作室的创建,学员们可以实现从学员到员工的快速转变。将教学方式与工作环境氛围进行衔接,院校与企业的协同育人,学生在模拟企业环境中,进行实训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将课程内容与岗位业务流程进行衔接,在完成了实践项目之后,学生们也会自动地掌握一些相关的业务知识。校企工作室的创建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和商业资源相衔接,校企合作办学使企业成为了教育主体之一。

三、“1+N”协同育人的意义和发展方向

(一)“1+N”协同育人的意义

1.强化创新创业能力。“1+N”协同育人体系开启了高校和企业共育共享、深层次教育人才的新方式,改善了以往学校期间学习基础,步入企业再实训教育的单一方式。实现学生就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利用校内实验室,还能够接触校外,进入企业,开展实训,体验一线,提升高校学生的社会认知力,增长真才实学,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认识。

2.凸显学生主体个性。“1+N”协同育人体系对高校学生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对其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激发其自我管理、自我塑造、勇于创新、奉献社会的意识,持续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对参与式和社会化教学实践进行了强化。

3.提升就业竞争能力。“1+N”协同育人体系不仅拓宽培养高校学生创造力的实训平台,还为学生方便了与社会和企业接触的机会,不仅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接近科研的最前沿,增强其就业能力。

(二)“1+N”协同育人的发展方向

就目前来看,“1+N”协同育人体系的实施,经调研学生的综合参与率还不足15%,高校教师的参与率也只有3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对学生双创意识的培养落实到整个教育环节,缺少了独有的系统专项培训,任课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引导力不足。在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按照人才的培养目的,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因此,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使其为创业团队提供更多的辅导,形成多学科协作教育方式,对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创新业务能力的优质师资进行重点培育。与此同时,还将邀请到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担任指定课程、双创课程客座教授,丰富完善导师资源库。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来,积极引导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实训、教材内容设定,推进校企更深层次合作,促进校企合作完善升级。适当加大高校学生参加创业活动的时间比例,尤其确保学生在实践基地的时间。

四、“1+N 协同融合”育人体系构建路径

(一)构建以工作室为载体的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系

“1+N 协同育人”体系由校企共同设定课程执行标准、教学基础大纲、实训预案和项目实践方式,在任教教师、企业技能专家和院校学生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可以在实训专题和项目实操之间进行更多的经验分享,实现了手把手传帮带教学模式。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技术精湛业务能力强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小型工作室为核心,与企业密切联系,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技术、人力方面资源、业务能力拓展、项目经验等多种资源。在完成教学实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地拓宽更新专业知识,从而提升了自身项目实务和课堂教学管理水平。校企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构建出一支具有自主成长能力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三)树立人人都可成才的教育理念

力争培育的每一名学生都成为优秀人才是高职教育努力的基本方向,高校学生有其自身鲜明特征,普遍存在着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果差、素养差异等问题。以尊重其个性成长为前提,通过精准的人才培养办法,完全可以达成人人皆可成才的目标,这既满足以人为本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决策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本质。高职院校“1+N 协同育人”的教育人才方式,是一种新型育人体系,内容涵盖教育方式、课程内容设定、人才培养观念等各个方面。无论学生适应与否,只要进入高职院校,就不能有任何的选择,每个学生必须经历统一的培养历程,只是产生两极反应,一部分有真才实学的学生被拖延,在其看来,整齐划一的培养过程不足以激发其学习潜力。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认为此种教育方式和教育流程太过繁琐不利于其发展。这与人人都能成为人才的思想相悖。“人人都是人才”的思想,需要使发展落后的学生获得一技之长,使具有多种才能的学生获得一专多能。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育方法已无法适应人才培养需要,为达成教育目标,高校依据学生自身特点设置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1+N协同融合”育人体系,其构成元素和各个环节都比较稳定,优秀的人才培育系统,通过导师工作室,技术集训应用中心,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的培养,促使学习力强的学生迅速成为一专多能综合人才。另外一种是要为发展相对落后的学生建立一种培养制度,让其经历专项训练,从而拥有一技之长,然后再由高职院校按照企业对具体岗位的需求,在校内对其组织统一鉴定,以保证其专项能力能够与行业和企业的需求相适应。然而,“1+N”的实施还必须具备一些前提,即要在产教结合的前提下,将教育实践与价值创造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凸显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的深层次融合,做到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互助发展。

五、结语

将校企协同教育人才,特别是将“多层次全方位校企合作”作为一个切入点,遵循产教融合的道路,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途径提供更多的可能,促使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推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秉承人人都能成为优秀人才教育观念,推动1+N 协同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通过树立创新培养理念,强化教师队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快速完善。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校企协同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