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2023-08-20陈群英
□陈群英
卫生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事业单位之一,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居民的公共卫生安全。而人事管理作为卫生事业单位工作核心内容之一,涉及人员聘用、管理、工作安排等诸多方面,其管理机制是否科学合理,也将直接影响卫生事业单位的工作成效。随着市场形势日趋复杂,为适应各项不同的工作内容,促进卫生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卫生事业单位应重视人事管理工作,积极引入先进的人事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提高对卫生事业单位内人力资源的利用,以此来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水平。
一、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内涵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指国家机关单位、社会团体等,为实现预期管理目标,通过使用合理的手段,基于科学的原则,对本单位内工作人员的录用、考核、培训、工作调配、薪酬福利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具体包括两方面:第一,划分和指定单位人员的关系,即主管事业单位人员招聘、职工晋升、确定不同部门的主要工作职务等,保障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同时,要做好职工的入职、离职、岗位调换等工作,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提升在职员工的职业能力。第二,划分和制定职工薪酬与福利。人事管理人员应综合考虑职工所在的部门、个人职务、绩效等多方面因素,合理制定职工的薪酬标准。此外,为进一步激发在职员工的工作热情,人事管理部门可以相应地构建福利待遇制度,例如节假日福利等,推动事业单位持久健康发展。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市场竞争持续增加,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逐步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面对新形势,实行人事管理机制改革,有助于卫生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能打破传统的人事管理机制,持续选拔高素质人才,为事业单位发展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为事业单位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也能为基层卫生事业单位提供更平等、民主的工作环境,增加员工的晋升机会。由此可见,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对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原则
卫生事业单位在进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中,应严格遵循一定的改革原则。一是标准化管理原则。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当前的人事管理内容逐渐发生转变,深入探索构建标准化的管理体系,能有效为不同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标准。特别是对于卫生事业单位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对接,在人事管理中应明确各方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挖掘人员价值,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在对入职人员进行岗位分配时,为提高后续工作效率,可以根据不同人员的考核结果,结合不同岗位的发展需要及人员的个性化要求,合理分配岗位,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事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工作中将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特别是对于人事管理工作而言,随着在职员工数量的增加,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量显著加大。对此,人事管理信息化也是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协调不同部门之间工作的时代需要。然而,当前的卫生事业单位中,虽然信息化已得到一定的普及,多数卫生事业单位都增加了电脑来辅助人员工作,但就实际运行看,人事管理工作中,仍有大量工作主要依靠于人力,无形之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具体表现为:第一,人员信息化管理理念不足。部分人员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及技术的限制,忽视信息化技术管理手段在人事管理效率中的作用,在工作中降低信息化技术使用频率,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例如,在人事档案管理中仍依靠纸质形式储存人员信息,不利于快速搜索到某个职工的信息。第二,数据库信息更新不及时。一些卫生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行中,缺乏定期更新信息的环节,多数人员只有在刚入职时进行了信息登记,之后个人信息发生变动时,未能及时调整。这种不及时更新职工信息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人员的及时、合理晋升。第三,不同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壁垒。人事部门作为统筹全体职工工作安排、人事调度等各项工作的部门,在信息壁垒的阻碍下,难以全面了解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状况,进一步增加了人事管理工作的困境。
(二)人事管理存在一定的无序性
人事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作,有序管理是推进其他工作进行的重要基础。但一些卫生事业单位中,缺乏明确的人事管理计划,导致日常的人事管理混乱。一方面,缺乏科学完善的人员考核评价体制。在卫生事业单位中,定期对相关人员工作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能有效督促在职员工持续提升个人水平。但卫生事业单位中,对人员的考核评价工作多停留于表面,并未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且在进行人员考核时,往往只侧重于理论、实操技能方面测评考核,忽视职工职业素养等软实力方面的考核评价,难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进一步导致人事管理部门对各岗位职工了解不全面,难以实行合理有序的管理。另一方面,缺乏规范化的人才流动机制。卫生事业单位内部晋升中多重视个人资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人工作能力和在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内部晋升制度缺乏透明性,进一步增加了人事管理的无序性。
(三)人才调配不合理
卫生事业作为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单位,对职工的要求相对较高。在定岗时,需综合考虑职工个人素质,根据个人能力进行岗位调配。但当前的卫生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人才调配不合理现象。一是现有人才数量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卫生事业单位的人才引进机制相对单一,多以事业编制考试为主,录用人员数量有限,极易造成人才流失。此外,由于不同层次的人员进入事业单位后所享受到的薪资待遇各不相同,而高水平人才更趋向于高薪资岗位,进一步造成高素质人才的流失。高素质人才的流失为团队合作带来一定困境,阻碍高难度工作的开展。二是青年团队建设力度不足。青年团队作为卫生事业单位发展的主干力量,其水平高低也将直接影响卫生事业单位的创新发展。然而,当前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缺乏专门针对青年团队建设的管理措施。且在实际建设中,卫生事业单位难以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难以强化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为人才提供更适配的岗位。
四、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措施
(一)加强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与工作成效,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工作。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应积极提高在职员工的信息化建设理念,强化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为推进信息化建设,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部门应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构建一套涵盖网络信息中心、人事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多个职能在内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各项管理集中到同一体系内,用电子业务代替纸质媒介,并形成分类的电子文档,实现一体化自动操作,提高卫生事业单位办事效率。其次,加强数据共享建设。卫生事业单位中根据业务分类不同,可以划分为多个不同的科室,不同科室之间的业务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关,对此,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极其重要。例如,以职工入职为例,通过在人事管理系统中在线填写入职审核、流转等,相关的科室则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收到相关的信息,简单高效,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最后,强化安全管理。卫生事业单位需定期对网络环境应用安全性进行评估,并及时对现有的防控技术进行升级,进一步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为卫生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奠定技术基础。
(二)规范人事管理程序,创新人才流动机制
为加强人事管理工作的有序性,推进人事管理工作合理有序推进,人事管理部门应做好工作计划,对各项工作进行量化,规范人事管理程序。第一,规范人事管理程序。卫生事业单位在进行人事管理工作之前,应结合单位发展现状,制订科学完善的管理计划方案,例如关于人才入职流程、职称评审流程等。第二,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卫生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工作内容,定期组织在职员工进行培训,并构建多元化考核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并将其作为日后的晋升参考,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三,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构建公开透明的内部晋升制度。卫生事业单位中应制定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深入挖掘职工的个人价值,提供更大的岗位晋升空间。卫生事业单位内部晋升考核时,应公开发布晋升条件,且在考核中不仅要重视职工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工作资历等,还要重视职工的思想政治素养,为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职工全面提升个人能力。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人力资源配置作为人事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其配置的合理性对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效率、单位创新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进卫生事业单位规范化管理的关键因素。首先,针对人才数量不足问题,卫生事业单位可以创新人才引用机制,结合岗位需求,制定合理、公开的招聘制度,扩大招聘范围,增加人员招聘数量,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充分发挥人才的自身价值。其次,均衡人才队伍配置,科学定岗定编,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促进卫生事业单位的发展。对引入的人才,需综合考量人才的个人专业能力、管理水平,科学调配岗位,避免出现岗位人员不均衡现象。此外,为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卫生事业单位应重视对青年团队的建设,关注青年群体的精神、学术等方面需求,尽可能为青年团队建设提供经费、平台等支撑。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日趋复杂,卫生事业单位要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就必须加快促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人事管理成效。当前,面对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存在信息化建设不足、存在一定的无序性、人才调配不合理等问题,卫生事业单位可以探索从信息化建设、人事管理规范性、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加快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为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推动卫生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