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2023-08-20郑睿智

南北桥 2023年1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创新

[摘 要]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愈来愈重视高校教育事业,重视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大学生思政教育地位日益突出。“三全育人”理念要求高校在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牢固秉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切实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落到实处,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与全过程育人,充分调动一切思政育人力量,将大学生真正培育成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三全育人;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新阶段。为稳步有序实现国家新发展、经济新成绩、社会新建设等全新目标,各高校应紧随时代与社会的变化趋势快速调整思政教育模式,确保人才供给与国家所需“对口”。在当前新形势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三全育人”已日趋形成相对完善的育人体系,注重育人主体的全方位性、育人过程的连续性及育人范围的广泛性。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一方面有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综合素质强的建设者的接班人。因此,在“三全育人”思想的指导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向全员、全过程与全方位方向全速迈进,并逐步在改革与创新中提高思政育人水平,以更好助力高校思政育人成效。

1 “三全育人”内涵及其思政内在契合性

1.1 “三全育人”的基本内涵

思政教育开展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成为与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本质上看,“三全育人”是指全员参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将大学生思政教育贯彻到高校育人工作的全过程、以全方位视角展开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1]。结合实践结果可知,“三全育人”理念为我国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开拓了新局面。在经济社会迅猛推进的过程中,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也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思政教育成效不甚理想,思政教育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和能力成长的思想引领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但随着“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入贯彻与全面落实,大学生思政教育资源得以深度整合,相应的思政教育体系也实现了有效优化,使得思政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从理论视域来看,大学生思政教育和“三全育人”之间有诸多互通互联之处。因此,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在实施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要求将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学习有机联系,以此实现思政教育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宽,同时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时还应指导全体教职工参与其中,运用多元手段开展思政教育,切实将“三全育人”理念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以实现大学生的更好发展。

1.2 “三全育人”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一方面,“三全育人”能够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作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性方针与政策,“三全育人”是对以往思政教育工作经验与规律的深刻总结,也为未来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改革与发展方向[2]。与此同时,“三全育人”理念更注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系统性与整体性,能够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新思维与新路径,有助于推进高校思政工作迈上新台阶。尤其是伴随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媒体技术发展极为迅猛,而这也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得“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成为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推动“三全育人”理念革新的试金石。大学生思政教育历经了诸多发展阶段,并已取得一定成效。大学生思政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其对社会发展方向有着直接影响。在时代变化的带动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此情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够有效促进“三全育人”理念的改进与更新,并持续推动其实现创新性发展。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三全育人”理念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2 “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2.1 多方联动: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全员育人主要涵盖高校教职工、大学生个人及家庭、社会等对大学生思政信仰产生影响的所有组织与個体。其中,高校思政课教师与教职工主要发挥正向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作用,大学生个人、家庭与社会等主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形成间接性的积极影响,旨在建立学校、社会、学生与家庭四位一体的思政育人共同体,凝聚全员育人合力。

首先,聚焦发挥高校教职工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方面的效能。高校教职工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的中坚队伍。其中,高校教职工的核心力量是教师,但并非限于授课教师,网络平台教师、校团支书等一切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关的人员均包含在内[3]。具体来说,高校教职工可分为三类:一是高校思政教师与各学科教师,应将课程思政充分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从各个方面不断夯实大学生的思政素养;二是高校辅导员,其作为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方面接触较为频繁,这就要求其立足自身的专业技能与思政基础,切实发挥自身在与大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的思政引领功能,让大学生明确自身应肩负起的时代责任、使命与义务;三是高校党委书记、团支书等工作人员,可以着眼于培育及选择责任感强、思想觉悟高的有效大学生干部,充分发挥此类大学生的思政示范作用与号召力,引导其向大学生群体输送向上的正能量信息,不断完善基于“三全育人”的大学生思政教育队伍。

其次,充分激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思政教育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对象,在“三全育人”理念下要始终秉持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紧扣大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强化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保障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与实效。具体可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是树立大学生思政教育和现实生活紧密对接的意识,围绕大学生思政素养提升的需求,以社会热点话题和大学生普遍困惑为切入点,以大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更好发展为目标,逐步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思政内涵,持续巩固其思政素养;二是不断调整大学生思政育人的内容,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思政教育总目标,在其成长成才全过程贯彻落实思政教育,指引大学生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仍能心怀希望,并能脚踏实地,为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动力。

最后,积极调动家庭和社会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方面的力量。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因此,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离不开家庭、社会等各方主体的积极参与、协力推进。其中,家庭作为大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应从家风、家教等方面强化家庭建设,用优良的家庭氛围对大学生思政素养形成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将党史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全面调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社会力量;加强高校与企业、社会机构等之间的合作,共同设立助学金或奖学金等,重视资助方和被资助方之间的沟通联系,针对大学生开展回报教育和诚信教育,指引大学生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完善学校与家庭交流体制,在学校专门设置家庭档案,定期获取大学生家庭方面的基本情况与建议,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信息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信任感,确保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2 机制建设:架构全过程育人链条

“三全育人”视角下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要在大学生就读期间对其实施全阶段思政教育,且涵盖课内外、学习与生活等方方面面,旨在通过建立长效的思政育人机制,稳步筑牢大学生思政信仰。

首先,聚焦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的主渠道,可以依托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提升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统一性,培育大学生知行合一的良好品行,确保思政教育的创新与质量[4]。与此同时,高校应以各学科的教学特色为契合点,持续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育机制,扎实促进专业学科与思政教育的相融相通,做到专业课程的不断优化和思政教育的持续创新,多措并举对大学生的能力培育模式及价值塑造予以改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进步与

发展。

其次,聚焦大学生课内外思政教育。在落实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将课内、课外的思政教育工作衔接到位,将显性思政教育、隐性思政教育协调到位,深挖课内外思政教育资源所具有的思政内涵及其育人价值。比如,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可以适时引入社会焦点话题,引导与教育大学生坚定正确的舆论立场,并具备用所学知识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大学生面对思想危机的应对能力,助力大学生从学校顺利过渡到社会。同时,高校还可以建立校团支部逐级管理、科研课题、社团活动等一体化的思政育人体系,且要鼓励与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历,使其养成使命感与责任感。此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大胆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尝试与社会接轨,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活力。高校还可以安排教师专门负责思政类科研课题的组织工作,为大学生搭建更多的思政实践平台,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政育人体系,从各层面强化大学生的思政素养与综合能力。

最后,聚焦大学生节假日思政教育。回顾以往的大学生思政育人工作发现,节假日是思政教育的“断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因此,高校应将节假日纳入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范围,以保证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够真正实现全过程育人。在节假日期间大学生虽然不需要进行思政理论知识学习,但要有意识地将思政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自觉接受来自多方面的思政教育引导,如人身安全、行为规范及文明礼仪等,将学到的思政理论知识付诸现实生活并进行践行、体验与强化,自我要求安全且文明地度过节假日。

2.3 环境渲染:打造全方位育人氛围

全方位育人是从空间视角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创新,将碎片的、独立的思政教育模式向立体的、多渠道的思政教育模式转变,形成全域式大学生思政育人阵营。

一方面,筑牢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线下阵地。高校应积极整合思政教育资源,拓宽线下育人路径,逐步凝聚强大的大学生思政育人合力。比如:建立健全校内宣传栏、广播、报刊等思政教育内容,提高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渠道的宣传能力与整体水平,营造昂扬奋发的校园环境与良好的思政育人氛围;积极举办多样化、创新性的校內活动,如科技赛、体育赛、书法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览、美术作品展等,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同步推进;以学校图书馆为依托,强化大学生学风建设,以大学生实践和社团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德育培养,以大学生公寓为平台,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以思政课堂为抓手,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质量,以校外实践为机遇,塑造大学生的真善美素养;以校园文化为桥梁,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育人内容渗透校园文化,利用校规校纪、校歌校训等校园文化实现思政“春风化雨”的育人功能。

另一方面,稳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线上阵地。综合来看,“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线上阵地仍有待进一步强化与巩固。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推进。一是构建统一的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从全媒体视角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供需对接”,摒除当前部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打造全员育人的统一化大学生思政教育平台,由高校借助全媒体优势及时更新思政教育内容,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供需之间的无缝对接。二是创设扁平式的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结构。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是开放且完整的体系,不但可以在高校内部自主运行,而且可以对社会教育力量进行强力关联,考虑各主体在运行机制、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性。为在合作机制条件下达成“全过程育人”成效,需要消除现实社会中“科层制”结构附带的各种不利影响,即在网络平台设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扁平式结构,在确保各参与主体间不存在绝对隶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高效整合,从而发挥各参与主体在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方面的最大价值[5]。三是搭建联合型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组织。在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得以完善的前提下,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互动渠道,与地方政府、当地企业等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积极借助网络平台的资源整合优势,将思政微课、思政慕课等线上教学资源与志愿服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线下教学资源予以深度融合,从思政理论场域、思政实践场域、思政自我反思场域实现大学生思政“三维场域”教育创新。

3 结语

新时代大学生虽然接受了系统的、优质的专业教育,但在互联网信息的强烈冲击下,思政教育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标准与要求日渐提升,加之国际局势波谲云诡,使得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亟待加强。因此,高校不仅要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授给大学生,而且还要立足“三全育人”理念,认识到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精准把握“三全育人”的基本内涵,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思政育人模式,将每一条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的功能与优势发挥到最大,力争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开展思政教育,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努力培育出思想信仰坚定、综合素养合格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和文,陈袁碧莹. 基于“三全育人”的理工类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J].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8,34(S1):55-57.

[2]唐忠宝,王鑫. 以“三全育人”理念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基于“宝哥说”思政教育品牌的思考[J]. 机械职业教育,2018(12):12-14.

[3]王森浩,李月红. 基于“三全育人”的应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1):22-24.

[4]柏晓娅,王峰,张耀东. 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6):3-4.

[5]汪妮.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路径分析[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4):1-3.

[作者简介]郑睿智,女,河南邓州人,信阳农林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创新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