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2023-08-20

当代党员 2023年15期
关键词:科学城重庆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重庆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以西部(重庆)科学城为代表,全市正聚焦高端科技创新平台,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重庆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今后又该如何发展?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特邀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李雷霆,重庆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邓敏军,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王国胤,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夏庆友进行对话。

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记者:作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和创新驱动新引擎,西部(重庆)科学城在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中,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应怎样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发展能级提升?

邓敏军:机遇方面,近年来,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纵深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争取国家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资金支持。尤其是今年3月,科技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支持成渝地区以“一城多园”模式加快建设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7月,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召开,强调要建强以西部(重庆)科学城为引领的科创核心承载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形成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挑战方面,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从区域竞争看,国内各地区加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竞争日益激烈,我们要以非常之力、行非常之举,才能赢得主动。从自身发展看,目前我们科技创新能级亟待提高,顶尖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不够,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仍需深化,基础设施配套还需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有待提升。

立足机遇,西部(重庆)科学城将作出以下行动。一是鼓励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政策举措增强发展动力,多方联动提升政策落实效能。出台并落实《重庆高新区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企业科技创新 促进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办法》,从研发投入、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行创新积分贷,探索实施“先投后股”,落实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等。推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等10家高校、科研院所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三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壮大高端研发平台。推动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等科技基础设施投用、出实效。高标准建设金凤实验室,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生命健康创新策源地。吸引中国三峡集团、国家电投、光大特斯联、华大基因等知名企业研发中心落地建设,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产学研机构快速发展,与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本土高校共建共赢。四是引育科技人才,探索实行人才双聘制,开展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科研人才共育共享,发挥人才创新驱动作用。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企业采用“专职+双聘”的聘用模式招引人才,支持在渝市属高校和新型研发机构共引共育高层次人才,组建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持续健全“金凤凰”人才服务体系。

黄爱龙:机遇方面,一是西部(重庆)科学城已布局打造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比如金凤实验室、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智慧检验与精准医学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等,为高层次人才匯聚提供了条件。二是西部(重庆)科学城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为科学家和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有利于吸引和培养更多优秀科学家及高水平研究团队落地生根,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

挑战方面,一是尚未形成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国家实验室布局,在新一轮科技变革竞争中乏力。二是在部分领域和其他地区存在同质化竞争,重庆在科教融合、产教融汇、高层次人才聚焦以及产业生态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亟需全面加速、提档升级。

西部(重庆)科学城是重庆科技创新的主平台,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立足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依托相关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已设立国内首个国际体外诊断(IVD)研究院、建设西部数字医疗工业园,助力重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的进程中,重医将继续当好生命健康领域的“排头兵”,加速完善人才引育体系,不断扩大人才“蓄水池”,继续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科研团队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创新创业,推动环重医创新生态圈建设,成立1亿元种子基金,积极创办生物科技企业,赋能西部(重庆)科学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建好创新“主阵地”,一方面以西部数字医疗工业园为载体,充分发挥重医检验学科群显著优势和临床资源比较优势,布局建设智慧检验与精准医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检验医学中心、医学检验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形成“一园区三中心”格局;另一方面高点定位、高标谋划以协同攻克重大疾病诊疗关键“卡脖子”技术为导向的“半岛实验室”,开展集中研究、协同攻关,以原始创新提供产业链上游源泉,打造政策、平台、人才、资本和创新成果最聚集的生命健康领域创新高地,构建具有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经济生态。

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记者:在过去的几年中,重庆的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与发达地区相比,重庆的科技创新还存在哪些不足?怎样补齐短板?

明炬:近年来,重庆不断强化使命担当,推动科技创新取得了新进展、迈上了新台阶,重组形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0个,吸引全国农业领域首个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和中西部唯一的儿童健康领域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落户,金凤实验室揭牌投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增长6.7倍、2.2倍,研发人员数量超过20万人,超声医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向量最优化理论等在国际上处于领跑或并跑水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达到2.3%,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7位,全球城市创新集群百强榜排名从第88位升至第49位。

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对标现代化新重庆建设,重庆科技创新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国字号”创新平台偏少,中央在渝科研院所仅4家,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在渝“两院”院士、国家级科技人才较少。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企业规模不足,高新技术企业仅占全国1.6%。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精神,加快构建科技创新“1458”工作体系,推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一是聚力打造四大科创高地,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创新策源地。深入贯彻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聚焦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着力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二是聚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成为重要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突出战略方向,把握重点领域,围绕“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一体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三是聚力扩大创新开放合作,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先行区。构建开放创新的体制机制,以共建“一带一路”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重点,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打造辐射西部、支撑全国、面向全球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重要枢纽,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四是聚力建强战略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汇聚地。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以创建国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为总抓手,以海外人才集聚带动重庆人才水平整体提升,打好人才工作“組合拳”,着力打造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大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王国胤:近年来,重庆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经济发展,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重庆科技创新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

一是科技创新策源引领不强。主要表现为以世界科技前沿探索和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导向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对标原始创新、关键技术策源地尚有差距。二是科技与产业融合不够深。主要表现在产业关键环节和领域的自主发展能力不够。在科技创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虽然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但补短板任务依然艰巨。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性基础研究,再到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应用,最后完成相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中,“基础”和“关键核心”等短板较为突出。三是高端人才资源支撑不足。主要表现为顶尖科学家和创新团队不足,突破性科研成果不多,限制了科技创新赋能产业经济的引领力和驱动力。同时,尖端人才培育和引进成效不够明显,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对于补齐短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化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通过推进先进制造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人才供给能力、产业提升能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支撑数字重庆建设和数智科技战略布局,实现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先进制造领域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是打造前沿基础创新平台,培育领军人才队伍和产业先锋。立足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等三大万亿元级主导产业集群衍生的工业大数据,聚焦先进制造领域中的智能计算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组建大学科跨度的交叉学科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前沿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全方位培养引进人才,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等“高精尖缺”人才,同时着力实施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聚力抓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供给能力。

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记者:接下来重庆应如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

李雷霆: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正着力构建“战略目标+重点领域+重大平台+支撑产业+高端人才+创新生态”科技创新整体构架。到2027年,我市将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现体系化创新能力和整体效能大幅提升。全市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实现建设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奋斗目标。

人才是强化创新驱动、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根本支撑。推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必须强化人才引领,真正让科技工作者成为创新制胜的主力军。重庆市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将以“创新争先建功新重庆”品牌为载体,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当好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一是在科技赋能发展上下功夫,一体推进产业创新赋能、科技智库集智、科学普及培基、科技交流合作,推动科技社团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开展学科共建、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积极培育“科创中国”重庆样板,助力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二是在加快聚才引智上下功夫,提档升级院士工作站、海智工作站、离岸基地等招才引智平台,深化实施“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行动,不断壮大战略科技人才队伍。三是在营造创新氛围上下功夫,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入实施全面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着力打造西部科普中心,确保到2027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7%以上。四是在提升组织效能上下功夫,加快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注重数字赋能,推动建设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人人参与创新、支持创新、推动创新的生动局面。

夏庆友:重庆科技创新事业发展面临良好形势,我们科技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争当科技先锋。要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我认为重庆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高精尖”科技产业集群化布局,锻造国家“科技重器”。坚持目标与需求导向,是当下中国创新的重要原则。重庆要推动科技创新有所突破,核心要细化发展战略目标与路径,在各个“高精尖”研究领域搭平台、建队伍,实现科技集群化布局,人才系统化培养。对于部分“高精尖”科技研究领域,政府需要充分给予人才、资金、政策支持,智造市场“高新技术”,锻造国家“科技重器”。

二是坚持科研科技体制机制化创新,提高科研成果运转效能。要让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让“科研之花”快速结出“产业之果”,最终使产业胜势刺激科研创新,形成科研领域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充分支持科创实体完善“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科研产业创新联动体系,提高创新科研成果体系化运转效能,这是重庆科技创新领域未来的核心动能之一。

三是坚持对外开放合作常态化运作,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要以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以产业集群之优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进而为战略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更优质的舞台与环境,聚高层次人才助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要积极推动对外科技交流合作项目,搭建对外科研交流途径,加深国际科研创新人员互动交流,通过国际化视野和思维的碰撞,加速重庆各领域科技创新的脚步,掌握全球科技竞争的先机。让重庆的科技创新能力在西部,在中国,在国际上受到认可。

目前,重庆正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背靠现代制造业,抢抓发展机遇,为科技创新大业积能蓄势。

猜你喜欢

科学城重庆科技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北京怀柔科学城创新小镇投用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广州科学城
科技助我来看云
在这里看重庆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