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写作训练研究
2023-08-20梁迪
梁迪
摘 要: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中通常会有明确的写作训练,此类习题的设置将阅读与写作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对教学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写作训练进行研究,总结概括课后习题中写作训练的类型,基于核心素养对课后习题中写作训练的价值进行分析,并以教学为基点梳理写作训练的导学功能,以期达到促进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课后习题 写作训练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这些特性也体现在写作训练的呈现方式上。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系统不仅包括单独的单元习作,在阅读、名著导读和综合性学习中也有相关的写作训练。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的,因此对阅读板块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进行相关分析和探究,可以让课后习题得到充分的利用,优化课堂教学。
一、课后习题中写作训练的类型
通过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统计可知,共34课编排了写作训练。虽然课后习题中写作训练总数不多,但每单元都有,从比例上来看习题的设置相对合理。课后习题中写作训练的题型有很多,如仿写、改写、扩写、描写、议论等。由于阅读文章的类型不同,课后写作训练的类型也不尽相同,经过系统的概括统计,大体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一)模仿型写作
所谓模仿,就是照着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而模仿型写作也就是仿照文本进行相似的再创作,即学生在参照已有范文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式,再加上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从而写出具有自己思考、自我创新的文章。如果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是“模仿者”,范文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被模仿者”。范文文本为写作提供了具有极高示范性和直观性的例子,想要把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就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模仿借鉴来达到目的。课后习题写作训练中的仿写便是模仿类写作的典型,大多编排在课后习题的“积累拓展”中。模仿型“读写结合”课后写作练习与学习型写作练习在教学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同类型文本时掌握相关的仿写技巧,在仿写练习中提升读写能力,同时结合自身真实的生活体验,在仿写练习中获得自我感悟。简言之,模仿型写作不再是简单地模仿名篇,而是基于自我学习经验进行的写作。
此类课后写作练习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上佳选择,因为课后写作训练既可以在散文中仿写修辞手法,也可以在说明文中练习说明方法,还能在剧本中刻画人物形象。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课后习题中的模仿型写作训练为例:“借鉴本文先总说再分别说明的手法,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座公园或建筑。注意抓住其主要特点,有条理地进行说明。不少于300字。”[2]此题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建筑物进行仿写。因此,学生首先需要学习课文中作者介绍苏州园林时使用的说明方法,紧接着还需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一处经典的建筑,并进行加工和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创作既符合课后写作要求,又能够凸显所描绘建筑物本身特点的作品。模仿型写作学习首先要求“模仿者”要对“被模仿者”有完整细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仿写练习,从而学会基于文本的仿写型“读写结合”写作练习。
(二)创造型写作
“创造”是指产生新想法、建构新理论、获得新成绩的一种主观行为。创造型“读写结合”课后写作训练是难度系数最大、提升速度最为缓慢的一类写作。一般而言,创造型课后写作练习常常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陈述性知识积累,才能展开更富有想象力的文学创作。据统计,此类课后写作训练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递增,在高年级练习中的分布更为广泛。教材设置创造型“读写结合”课后写作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思维进行创造性思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造型“读写结合”课后写作训练对应文本分类方式,文本展示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所讲事物的基本情况,为学生写作提供基本素材。创造型课后写作训练类似于一种结构不良的问题情境,即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解答步骤。解答者可以根据自身经验和思考方式对不同问题进行选择和解答,没有对错之分,言之有理即可。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为例:“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3]这种写作训练基于文本但不限于文本,是一种没有固定答案的发散式的练习。此类课后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对内心文本的重构,因此,创造型课后写作练习相关联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本文处理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以便在情境转换时学生亦能有较为出色的应对能力。
(三)评价型写作
评论是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判断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它要求既有“评”又有“论”。评论型课后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以促进思维提升的写作练习类型。评论型课后写作练习在初中八年级和九年级应用较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积累的增多,对文本进行评论的能力和范围也在逐步增强和扩大。教材设置评论型写作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进入阅读情境时产生与文本高度的共鸣和思考,让学生掌握评论写作的要领,能以有力的说理征服
读者。
对于评论型课后写作训练的教学,教师在对其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查找文本分析的关键点,多角度、深层次地解读文本内容,力求吃透文本,使学生更彻底地领会作品丰厚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学习评论型写作最好的方式是教师权威的讲解与教材课后写作训练的完美配合。另外,教师进行此类课后写作练习时特别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评论的角度,因为评论需要基于文本、基于作者本身而非基于读者。这一点对评论型课后写作练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到评论的效果。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为例:“诗歌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天净沙·秋思》特別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请写下来。”[4]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它要求学生发表自己对此情此景的看法。因此,学生需要对本首诗歌进行整体加工和架构,而不能仅仅以某个字和某个句子为例进行简单的评论写作。学生进行评论写作时还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写作背景,这就要求学生不能站在自我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评论,而要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所处人生阶段的经历体验之后,再进行文学作品评论。只有这样的评论才能真实客观、引发共鸣、使人信服。课后评论型写作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下课后习题写作训练的价值体现
(一)以读促写,促进学生语言建构能力提升
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形成言语经验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统一于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凸显语文素养的本色,实现读与写有机结合的良性互动。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后写作练习体现了编者重视学生言语表达经验的积累,注重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有助于将语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贯彻大语文理念。如《济南的冬天》的积累拓展练习第三题,要求借鉴文章的写法,尝试描写一个冬景的小片段。这道题的主旨主要是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言语经验,继而通过写作训练进行知识的迁移。所以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同时,要了解学生对文章语言积累的程度,及其对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方法是否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当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的水平,课后的写作训练就显得轻而易举。
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根据课文文本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而设置,它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体味文本语言魅力的同时,积累了写作经验,并将言语技巧进行迁移,促进语言能力的建构,形成自己的写作
风格。
(二)以写促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高
语文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品质的敏捷性、批判性、深刻性、独创性获得提升。而思维能力又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首先要从表象入手。表象是形成思维的最基本要素,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首先就要丰富学生的表象。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文选文的语言优美生动,设置写作练习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思维游心寓目的空间,另一方面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此外,课后写作练习设置了一些记忆性的题目,让学生能够在识记事物时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在差异比对中形象思维也能获得发展。情感是形象思维的另一要素,语文是表达情感、传递意蕴的学科,课后写作练习设置了大量有关选文情感的题目,这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方法,也是锻炼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同时,抽象思维的培养也离不开概念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后写作练习设置了大量发挥想象、联想改写或续写故事的练习题。九年级上册的《故乡》课后写作训练要求学生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之后见面的情景。此类练习题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的思考留下广阔空间,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故事进行续写,进行创造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
三、教学实践中课后习题写作训练的导学功能分析
(一)善用习题,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如何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这就需要了解课堂教学时,教师是否采用了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充分考虑语文学科实践性的前提下,练习系统的编写者在课后练习中,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写作练习题,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能力。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后写作训练的设置是丰富多样的,倘若教师对习题加以恰当合理运用,足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语文课堂活力。
首先,课后写作训练具有导学助读的功能。一般而言,教材课后练习系统有支架作用,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参与课堂讨论,激发语文课的活力。课后写作练习设置的目的也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课堂。这样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又避免了语文课堂的乏味空洞。
其次,课后写作训练的题目具有启发性。对教师教学而言,启发性写作习题的设置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教师对课后写作习题加以合理运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能促进学生感性思维、理性思维的提升,也能使他们的分析、概括、比较等能力得到
发展。
最后,将课后写作训练插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青少年学生对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练习有着强烈兴趣,教师把课后习题中的写作训练巧妙置于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阅读教学过程,还可以增加语文课堂活力,加强语文课内与课外、语文课程与生活实际的融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的同时,也激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二)巧用方法,打破教学的重难点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差别,它承载着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策略,这种知识和策略需要老师去发掘、探究。王荣生先生曾说:“在教学中,一篇课文教什么乃至怎么教,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助读和练习这两个系统。”[5]因此,语文教学不只局限于文本教学,更是一种深入探究语文知识、能力和策略的过程,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所以,“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当老师无法挖掘出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教学就成了单纯地“教教材”。所以在进行文本教学时给予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其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就十分重要,课后习题中写作训练的设计为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例如,《寓言四则》的课后写作任务是再次设置故事情节,赋予故事新的含义,并将其改编成一段新的寓言。寓言通常采用对比、夸大和拟人手段来虚构故事,目的在于阐明一种事理。假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讨论故事情节的合理化和人物的情感性,就会偏离寓言故事的教学目标。再如,《济南的冬天》课后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自己家乡冬天的风景为素材,描述一个片段,并且要抓住其中的特殊之处,分析景物的特点。这是写景散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所在。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有文体意识,并且需要在设置写作任务时清晰地反映出来,因为不同的文本、文体的教学重点也截然不同。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科学素养。通过课后写作练习,学生可以积累语言经验,掌握语文运用的规律,提升思维能力,以促进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课后写作训练的设计也为老师提供了教学的指导方向,使写作活动变得更加有序化和项目化,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思考,并通过写作任务来激发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6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41.
[4] 王荣生.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76.
[5] 温儒敏. 论语文教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