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脾胃湿热”理论探讨中风湿热证的辨治

2023-08-20张晓境张伟蔡华珠

福建中医药 2023年6期
关键词:风湿热清阳太阴

张晓境,张伟,蔡华珠*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中风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性,其主要发病机理在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因多责于风、火、痰、瘀、气、虚6个方面。因其临床症状表现变化迅疾,与“风邪善行而数变”相似,取象比类,故名为“中风”;又因其发病猝然,也称之为“卒中”[1]。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节奏加快、过食肥甘厚味、烟酒无度,加之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的气候环境等,五脏六腑湿热病证日渐突出,导致可诱发中风的慢性病(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湿热证发病始发于胃肠道,脾胃易感湿热之邪,湿热又易于蒙上、阻中、流下,困遏清阳,阻滞气机,导致浊邪上冲,引发中风,因此湿热与中风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当引起临床关注。根据“脾胃湿热”理论,探讨中风与湿热证之间辨治关系,与同道分享。

1 “脾胃湿热”理论源流

“湿热”一词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藏为脾”,由此可见,脾与湿相应,脾更易为湿邪所困。再有《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云:“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脾与胃在生理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也会相互影响[2]。《脉经·卷七》中记载:“湿热相薄,治在足太阴”,说明湿热之证可从脾胃论治。唐代孙思邈在《银海精微》中提出连翘具有“解脾胃湿热”的功效,首次明确提出“脾胃湿热”一词,脾胃与湿热之间的关系逐渐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在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派的发展,“脾胃湿热”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尤其是以清代薛雪为代表,其在《湿热论》中提出,“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这对脾胃与湿热之间的紧密关系作出了阐述。薛雪又提到“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属太阴”,明确了脾胃为湿热证的病位。阳明胃为水谷之海,太阴脾为湿土之脏,五行中与湿同类,因此湿热之邪侵犯机体,多为脾胃受病,诚如章虚谷所言:“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3]”。民国时期,何廉臣、陈樾乔在《湿温时疫治疗法》中提及:“东南地热,地气卑湿”,提出气候环境是湿热发病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学者对中医证候进行规范和分类,吕汉光和刘家骅[4]首次使用“脾胃湿热证”的证候表述,之后脾胃湿热证“病-证”结合的诊断模式日渐形成。《脾胃湿热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5]明确“脾胃湿热”的定义、发病、诊断、治疗及预后标准,为“脾胃湿热”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脾胃湿热”为中风湿热证的核心病机

湿热之邪,易于蒙上、阻中、流下,导致浊邪流窜,引发中风。中风湿热证病位虽在于脑,但与脾胃密切相关,病变核心病机责之“脾胃湿热”。

2.1 湿热蒙上,困遏清阳 《湿热论》第九条中云:“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湿邪蒙扰上焦。”湿热之病,阳明太阴同病,湿土同气,湿热胶结,侵犯机体,蒙蔽清阳,阻滞气机,浊邪上干,引起神昏、谵语等症状。《湿热论》第十四条云:“湿热症,初起即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痛,湿热阻中上二焦。”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曰:“湿久致痉者多,盖湿为浊邪,最善弥漫三焦,上蔽清窍。”李东垣《脾胃论·三焦元气衰旺》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瞑。”以上均可看出:湿热之邪易于蒙上,困遏清阳,令清窍不灵,导致神志异常[6]。

2.2 湿热伏中,闭阻气机 李杲重视“脾胃”乃元气之本,其言:“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再有《脾胃论》中有提到:“脾胃既为阴火所乘……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由此可见:脾胃受伤,百病由生,九窍不利。薛雪在《湿热条辨》中提到:“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仆击,偏枯,痿厥……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嗜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滞而化热,湿热夹杂,阻碍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蒙蔽清窍,昏不知人;浊阴不降,腑气不通,糟粕内停。此外,湿热伤及脾胃,影响脾胃“灌四旁”的作用,气血不畅,故可出现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表现。可见,脾胃为中风湿热证病变中心,归根结底是气机升降离合失常所致。

2.3 湿热流下,壅滞经筋 湿性趋下,热性炎上,湿热互结,其致病范围广泛,中阻中焦脾胃气机,上蒸扰窍、蒙神、熏肺,旁达肝胆、筋节、肌肤,下注膀胱、二阴、胞宫等。由此可见,湿热证病位广泛,三焦并见。《湿热论》第三十条云:“湿热症,发痉,神昏……阴缩……宜从湿热治……,”薛雪对于湿热流于下焦之证论述仅此一条,阴缩为厥阴肝之外候,此为湿热流下,肝经受邪,阴器挛缩,湿热生风,厥阴风木,肝风上逆,故发痉神昏。假若湿热病后期,出现自利溺赤、口渴,此乃湿流下焦、湿重热轻之候。假若热多湿少,逼入营阴,热极生风,风乘下焦,窜入筋中则挛急,流入脉络则反张[7]。《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湿热流下,阻滞经脉,引起筋脉失养,肢体萎用,故可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中风诸症。

3 论治勿忘脾胃

3.1 中气实则阳明,中气虚则太阴 薛雪在《湿热论》中明确提出“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病在二经之表,多夹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少阳之气,由肝胆而生,流行三焦。阳明、太阴湿久化热,热炽则少火变为壮火,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易发痉、卒中。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湿热之病,阳明必兼太阴,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同气,太阴内伤,水湿停聚,外感客邪,故病湿热,终责于脾胃。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提到:“湿轻暑重,则归阳明;暑少湿多,则归太阴。”这与薛雪“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的观点相同。由此可见,湿热之证,实属脾胃同病。湿热之邪,可蒙上致清窍失利,流下致筋脉失养,中阻气机致气机逆乱,均可诱发中风诸症。因此,中风湿热证治疗勿忘调理脾胃。

3.2 祛湿清热,三焦分利 “湿与热合,则如油入面,难解难分”[8]。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热得湿则郁遏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上熏,故愈横。由此可见,对于湿热的治疗尤为棘手。湿热两分,病轻而缓;湿热两合,病重而速;二者孰多孰少、孰轻孰重,临证之时需权衡为要。湿多热少,则蒙上流下,当三焦分治。湿热蒙扰上焦,其在上者,因而越之,上焦如羽,选用清热透湿为主,兼以芳香开窍,选用轻清之品如藿香叶、薄荷叶、鲜稻叶、鲜荷叶、枇杷叶等以宣发上焦阳气;其在中者,畅而达之,治中焦如衡,当以清热化湿为主,兼以调平寒热润燥,如藿香、肉豆蔻、半夏、佩兰、六一散等味;其在下者,则需引而竭之,下焦如权,以清热利湿为主,兼以通下泻浊,如滑石、猪苓、茯苓、萆薢、通草等药。湿热参半之时,燥湿为主,少佐清热,以存阳明之液,如肉豆蔻、半夏、石菖蒲、连翘、绿豆衣等。湿热俱盛,下闭上壅,三焦俱困,当开泄清热,将祛湿和清热药合用。清热化湿之中尤重祛湿,因湿性黏腻停滞,易滞留体内胶着不化,使病势缠绵不解,可用草果、槟榔、厚朴、六一散等辛通开闭。中风患者若为湿浊内盛而苔不燥,当先开泄其湿而后清热,切不可妄自过投寒凉之品以闭其湿。祛湿常以芳香、苦温、淡渗三法综合运用,芳香化湿常用藿香、肉豆蔻、石菖蒲等;苦温燥湿以法半夏、厚朴为宜;淡渗利湿则用猪苓、萆薢、薏苡仁等。

4 小 结

本研究立足于中风湿热证与“脾胃湿热”理论的病变核心,提出湿热具有蒙上、阻中、流下的特点,困遏清阳,阻滞气机,壅滞经筋,诱发中风。重点强调中风的治疗与预防,应树立“大脾胃”的发病观,治以祛湿清热、三焦分利,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风湿热清阳太阴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知识角·
早春警惕风湿热偷袭儿童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北半球中低纬大气太阴潮汐对Es层的影响
预防儿童风湿热 关键防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