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豢养记
2023-08-19李想
李想
在上期杂志中,笔者给大家带来了一群可爱的来自汉代的“喵星人”,当然也留下了一系列疑问:漆盘中的“猫龟”组合有什么寓意?为什么湖南博物院将这类形似猫的纹饰称为“狸猫纹”?它们与野史“狸猫换太子”中所说的“狸猫”是一回事吗?猫是什么时候进入人类生活中的?外国也有如此丰富的与猫相关的文化吗?本期让我们再一次进入“喵星人”的世界,寻找那些隐藏在历史烟云中的答案。
“迎猫捕鼠”
在我国出土的先秦至汉代的漆器中,猫纹的确并不常见,即使算上其他类型的出土器物,猫的形象也屈指可数。或许正是因为“稀缺”,才使得马王堆的这群“喵星人”弥足珍贵,并且充满神秘色彩。那么,它们到底是工匠一时兴起之作,还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作?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不妨先将目光投向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出土了30件带有狸猫纹的漆器,它们工艺精湛,纹饰精美,器形优雅。如果有且仅有几件的话,尚能说它们是工匠随意为之;但是一次性随葬30件相似纹饰的漆器,说成涂鸦之作就有点牵强了。此外,马王堆三号墓还出土了3件带有狸猫纹的漆奁,由此看来,猫纹必然存在某种特殊的寓意。
猫除了能给人带来欢乐之外,对人类最大的益处就是能捕鼠。先秦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剩余的粮食也越来越多。为了抵御天灾人祸,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挖窖建仓囤积粮食。然而,粮食的增加也带来了另一些烦恼,其中最令人头痛的当属鼠患。老鼠不仅偷吃粮食,还传播鼠疫,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凭借长久的生活经验,人们发现猫是鼠的天敌,有鼠的地方自然会有猫。为了充分利用猫的捕鼠天分,人们开始为它们提供温暖的居所与充足的食物,使其免受饥寒;猫为人类祛鼠除害,减少粮食损失与阻止鼠疫传播。其实,自然界中的捕鼠能手不在少数,猫头鹰、蛇、黄鼠狼都能捕鼠,但是容易驯化的绝对是猫。
“喵星人”若即若离的高傲个性,让人类吃了不少苦头。曾几何时,古人也想换个捕鼠帮手,尝试用更听话的牛、马、狗替代猫,结果可想而知。《尹文子》曰“使牛捕鼠,不如狸狌之捷”;《庄子》亦谓“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说苑》云“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古人要不是被猫逼急了,也不会“病急乱投医”。
猫就是这样让人又爱又恨,人们讨厌它又离不开它,甚至还要把它列为祭祀对象。《礼记》中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这里描述的是天子“蜡(音zhà)祭”的情况,其中猫和虎被列为祭祀对象,这是因为猫食田鼠、虎食田豕(野猪),皆有利于田间作物。猫的捕鼠天性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所裨益,因而受到上层社会的重视,擢升其为祭祀对象而载入礼典。有唐一代,“迎猫捕鼠”依然深入人心。《旧唐书》云:“然则猫之食鼠,载在礼典,以其除害利人,虽微必录……猫能致功,鼠不为害。”
“蜡祭”是岁终对八位与农业相关的神灵的祭祀。在中国人心目中,农业是头等大事。《礼记》中记载:“天子大蜡八。”汉代经学家郑玄释为:“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受“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农田、水利、猫虎等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事物都要祭祀报答。岁末的“蜡祭”在先秦时期非常流行,《礼记》中就曾两次记载孔子与诸弟子参加这种礼仪。《礼运》篇云:“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狸猫纹漆器中,除一件妆奁(类似于今天的化妆包)外,全部为食器。狸猫纹主要出现在食器上,应该与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批食器出土的位置分别为马王堆一号墓的东边厢和三号墓的南边厢,这两处地方摆放的随葬品均与食物和财富相关,出土了存放羊骨、牛骨、猪骨、鸟骨和鱼骨等的竹器,存放豆类、瓜类、杨梅、豆豉姜、韭状物和鱼骨等的陶器。这么多食物,必然会吸引老鼠的光顾。如何才能让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里安稳过日子呢?马王堆汉墓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靠技术—用于存放食物的陶器造型独特,不仅防潮通风,还增加了鼠类攀爬的难度,避免鼠类窃食;二靠震慑—在低矮且完全敞口无法密封的漆盘上画猫为戒,权当警示,避免鼠类偷吃,完美再现了自先秦以来已经形成的“迎猫捕鼠”的习俗。
至于“猫龟”组合的寓意,目前还有很多疑问,大家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想为什么古人将它们组成一对?
“狸”“猫”傻傻分不清
前文我们一直将马王堆汉墓中的这种似猫的纹饰称为狸猫纹,不过翻阅所有动物手册,却找不到一种动物叫作狸猫。这不禁让人产生疑惑,原来虚构的不止是“狸猫换太子”,就连换太子的狸猫也是虚构的。那古人所说的“狸猫”到底是什么呢?
从字面意思上看,“狸猫”似乎很有迷惑性,让人感觉狸花猫、果子狸和狐狸都与它有几分关系。如果对中国古代汉语有所了解,“狸猫”并不神秘。古人常使用单音节词,以现代汉语中的“妻子”为例,今天是指男性的配偶;但在古代,“妻子”却分别指代妻和孩子。同樣,“狸猫”最早分别指代狸和猫。
翻阅中国古代词典类典籍,会发现其实古人也一直没有弄清楚狸和猫的区别。古籍中释“猫”的记载有: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载“猫,狸属,从豸,苗声,莫交切”;宋代陆佃《埤雅》中考“猫”之字形,认为“鼠害苗而猫捕之,故字从苗”;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则记“猫有苗、茅二音,其名自呼”。而与“狸”相关的记载则有:《尔雅》中说“貙獌似狸”,《本草纲目》中载“狸,野猫也。有数种,大小如狐,毛杂黄黑,有斑如猫,而圆头大尾者,为猫狸……文如豹而作麝香气者为香狸,即灵猫也”。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认为狸、猫同宗,而狸可能是野猫的一种。这种观点在后世的文献中也多次被提及:清代郝懿行认为“今呼家者猫,野者为狸,野狸即野猫也”;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注“狸”曰“谓善伏之兽,即俗所谓野猫”。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断言猫是家养的、狸是野生的?
然而,反观先秦两汉文献,猫和狸之间似乎并没有严格的“家养”和“野生”之界限,二者存在混用的情况。如《诗经》中记载“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描述了川泽遍布、物产丰饶的景象。诗中将“熊”“罴”“猫”“虎”并称,由此可见,它们应有同样的属性,即都是山林野兽,因而此处的“猫”应为野猫。狸有时也指代家猫。如《韩非子》中记载“使鸡司晨,令狸执鼠,皆用其能”,这里将“狸”和“鸡”并列,可能“狸”也被人驯化。无独有偶,《吕氏春秋》谓“狸处堂而众鼠散”,清人黄汉言“此狸即指猫也”。能堂而皇之且毫无忌惮地登堂入室,应该只有家猫才有这样的权利吧。
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由此可见,古人有时候也弄不清狸和猫。或许正因如此,才有《韵府》中“猫,本狸属,故名狸奴”的记载,才有湖南博物院的狸猫纹漆盘。既然分不清楚,那就一起混用吧。
进入人类社会的“喵星人”
不同于其他被人类驯化的动物,猫进入人类生活,或许源于“自我驯化”。澳大利亚学者卢克·亨特在《世界野生猫科动物》一书中认为,在人类聚落式农业发展过程中,储存的粮食吸引了各种鼠类,出于生存的需求,猫的祖先开始自觉地接近人类,通过“自我驯化”的方式逐渐融入人类的生活。如今,家猫和它们的祖先—野猫在形态上的差距并不大,而且交配繁殖的后代仍然具有生殖能力。这说明人类在驯化猫的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未能有效干预猫的繁殖选育。
或许,这也解释了猫与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猫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看人的脸色,一不开心就来个离家出走。达尔文就有类似的感受:“比起大多数其他家养的动物,猫的生活更为自由。一旦脱离人的生活,猫会很快地野化,恢复其祖先的形状和习性,重新成为野猫。它们长期保留着独立生存的本领,而且习惯于来去自由,甚至夜行漫游,并很容易与野猫交配。”这可能也是狸与猫难有严格分野的原因之一吧。
关于猫和人类何时开始双向奔赴的问题,动物学家和考古学家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通过对近千个品种的家猫及野猫亚种线粒体的对比分析,学者推断出猫的驯化始于近东地区的农业发源地—新月沃地(西亚、北非地区两河流域及附近一连串肥沃的土地),之后,这些猫的后代随着人类的迁徙而传播到世界各地。2004年,考古学家在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南部发现了一座距今9500多年的坟墓,里面就有人猫合葬的现象。经过科技检测发现,这是一只非洲野猫,但塞浦路斯并没有非洲野猫的天然分布。学者们判断这只猫可能来自近东,是由最早一批进入塞浦路斯的近东人带过去的,这就说明猫与人之间的亲密接触至少可以追溯到9500年前。牛津大学动物学家卡洛斯结合研究数据,进一步指出人类驯化猫的历史始于1.2万年至1万年前。
至于我国猫的驯化史,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中国家猫起源于欧洲;有人认为中国唐代以前无家猫,家猫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有人认为至晚到战国时期,猫已经与人共居。实际上,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驯化野猫了。1997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泉护村一处庙底沟遗址中发现了猫的遗骸。通过测量,发现其尺寸小于欧洲野猫而与欧洲家猫相近。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泉护村遗址中人、猫、鼠的碳、氮稳定同位素进行分析,发现它们都摄取了一定量的C4类食物,这与当时广泛种植的粟类作物密切相关。其中一只摄取肉食比例较低而粟类比例较高的猫,很可能主要在人类生活垃圾中觅食,抑或受到先民的长期饲喂。在其他新石器时期遗址中,也有猫骨的出现,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先民与猫共处的历史要比之前推断的时间早得多。
经历了万余年的相处,猫和人类的故事仍在继续。虽然它们的脾气差了点,但是谁又忍心拒绝一只可爱灵动的猫咪呢?
在人类驯化猫的历史上,古埃及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古埃及人最早驯化猫是为了捕鼠。猫在人类狩猎鸟类过程中也起到了辅助作用,这一功能在许多古埃及壁画中都有所体现。
在古埃及人驯化猫的过程中,宗教信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古埃及人很早就发现猫的瞳孔会随着太阳升落发生规律性变化,因此将雄猫视为太阳神的一个化身,而雌猫就成为太阳神的女儿贝斯特女神的化身。在古埃及艺术中,贝斯特女神以两种形象出现:一种是雌猫蹲坐的动物形象,另一种是猫头女身站立的形象。
古埃及人对猫本身也十分关注,如果家养的猫死去,他们会为其举办隆重的葬礼。为表示哀悼,人们还会剃掉眉毛,而猫的尸体则会被精心制成木乃伊后再埋葬。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