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智慧应急平台设计方案研究
2023-08-19巩峰峰张红玉
[巩峰峰 张红玉]
1 引言
依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提出的“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的公共安全协同治理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加强公共安全数据共享,深化社会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公共卫生安全、交通运输安全等系统应用,推进生物安全重大疫情防控、能源安全、水早灾害防御、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粮食和物资储备、城市运行保障等系统的协同建设,提升风险监测预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通信保障等应急管理支撑能力。充分利用社会化信息平台资源,构建形成协同联动、开放共治的公共安全协同管理合力。”的要求,按照“统筹发展、业务引领、创新驱动、共享众创、安全可控”的原则,围绕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两大类突发事件,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提升重大事故灾害的监测预警、分析研判、指挥救援和监督管理等能力。
2 建设目标
面对各种复杂的安全形势,现有的应急管理体系信息化水平比较落后,急需运用新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系统化、智能化的应急管理体系[1]。园区智慧应急平台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安全生产监督信息化能力、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实现园区的基础数据、物联感知实时数据、报警等数据及应急事件的综合指挥调度;实现园区监测监控、预测预警、预警闭环处置、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功能,提升园区的日常监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2]。
2.1 可视可控一体化管理
通过智慧应急平台建设,应急指挥调度一张图,实现应急局对园区信息全盘掌控,精细化管理。
2.2 落实园区、企业安全责任
通过安全监管、风险防控、隐患排查能力,实现政企互动,强化安全发展意识,贯彻风险防控底线思维。
2.3 构建应急联防体系
通过应急准备、值班值守、预案管理、应急演练等功能,构建应急联防体系,保障园区企业联动畅顺。
2.4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通过指挥调度、音视频联动、辅助决策、救援处置、过程评估,提升协同作战、应急保障能力,实现“立即响应、及时救援”目标。
3 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生产预警管控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基础支撑体系平台、配套硬件建设、平台运行环境搭建等内容。
3.1 安全生产预警管控系统
建设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子系统、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子系统、监测预警子系统,实现对园区安全生产数据的日常监管,实现上级部门对园区的监管。
3.2 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建设应急值守子系统、应急资源子系统、应急预案子系统、应急联动子系统、应急演练子系统、融合通讯子系统,实现对救援力量和应急物资进行在线精准调度、融合通讯、任务指令一键下达,打造一体化指挥调度系统,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3.3 基础支撑体系平台
建设GIS+地理信息平台、物联网平台、视频云平台、集成平台,实现对平台所需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物联感知数据、监控视频数据、外部信息系统数据的接入、融合[3]。
3.4 配套硬件建设
建设无人机、应急指挥车改造、应急广播、油气在线监测设备、危险气体监测站、视频分析服务器等,主要为平时的监测预警和战时的指挥调度提供信息化支撑手段[4]。
3.5 平台运行环境搭建
建设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防火墙、java 程序发布中间件等。在保障系统安全、性能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投资成本,主要依托政务云的计算、网络、存储、安全等资源建设运行。
4 建设思路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补充完善安全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保障处置能力。园区智慧应急平台建设思路如下:
4.1 理清三个关系
4.1.1 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明确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和建设思路,进一步理清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以及各阶段建设内容和实施路径。本着“统筹规划、急用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分重点、分层次推进。
4.1.2 处理好纵向和横向的关系
积极对标国家部委信息化发展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市及各区县的共性应用服务,确保上下贯通、左右衔接、标准统一。有机融合各部门公共安全专项业务需求,形成信息化建设一盘棋,统筹推动,分工负责,步调一致。
4.1.3 处理好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关系
运用新技术加强能力建设的同时,做好技术应用的甄别和适用性、实用性的论证,避免唯技术论。树立“围绕实战、贴近实际、服务实战”理念,注重新技术的实际落地能力。重视对原有系统的继承、整合和发展,平滑迁移,避免因新技术应用带来大量重复投资。对新技术使用的经济成本进行充分测算,确保系统运行维护、人员要求和经济成本可承受。
4.2 实现五个联动
4.2.1 横向联动
园区应急处置中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听从统一指挥,最终统一行动、形成合力,实现横向联动。
4.2.2 上下联动
助力应急局与园区的信息同步,指令上传下达通畅,实现上下联动。
4.2.3 资源联动
统筹调度应急队伍、装备和物资,实行全流程管理,全面动员社会资源,实现资源联动。
4.2.4 社会联动
提供面向全社会公民的服务,实现社会联动。
4.2.5 在线联动
功能实现闭环管理,数据线上联动,实现业务在线联动。
5 总体架构
园区智慧应急平台总体架构详如图1 所示。
图1 总体架构图
通过与局内部系统互联网+企业信息化综合监管系统、危化品无储存经营企业监管、重点区域安全生产地图、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企业信息、重大危险源信息、报警信息等数据的采集,通过搭建物联平台,实现对油气监测站、危险气体监测站等物联感知数据的采集。
5.2 基础设施层
包含基础的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存储设备等基础设施,并且通过防火墙等网络安全设备和机制保证网络和设备级的安全保障[5]。搭建应急局到园区机房专线,实现与园区平台的数据对接融合。
5.3 平台数据层
基于基础设施,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平台、视频云平台、集成平台,全面汇聚基础数据、业务数据、事件数据、感知数据等,通过数据基础支撑、数据集成开发,实现数据的采集;通过数据治理系统,实现对所有相关数据的清洗、比对、融合;经数据接口进行应急局内部相关系统与外部相关系统的数据采集及共享,并通过数据赋能,充分体现大数据的价值,赋能应急局及园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经数据组织系统,打造空间数据库、基础信息库、感知数据库、事件数据库、应急数据库,为上层应用提供有效支撑;通过数据服务系统实现对数据服务的调用,并以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对整个平台数据的全面监控管理。
平台数据层是核心,它存储了来自于互联网+企业信息化综合监管系统、危化品无储存经营企业监管、重点区域安全生产地图的数据[6]。数据层将为这些数据建立各自的主题域,更重要的是建立各类实体数据的关联关系。平台数据层为各项业务应用提供数据资源的支撑,其中接口技术按照各地相关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技术规范来实现。
5.4 智慧应用层
基于平台数据层,搭建应用系统,包括2 大业务系统。其中包括安全风险预警防控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和应急指挥调度能力[7]。
5.5 展示层
通过将园区智慧应急平台与应急局内部系统、局外部相关系统的集成,应急局可通过指挥中心大屏、移动指挥中心,宏观掌握园区安全生产情况,并可进行远程指挥调度。园区管委会可通过PC 端查看园区的监管和应急指挥调度,可视化展示安全监管一张图、应急指挥调度一张图。
5.6 用户层
园区智慧应急平台的核心用户主要有应管局、园区管委会。
5.7 标准体系
系统的建设将遵循国家、省、市及行业相关的各项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和建设,主要包括:数据标准、技术标准、接口标准、服务标准。
5.8 安全体系
系统建设将从安全组织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安全运营体系、安全技术体系等多层次考虑和建设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从软件开发层面满足等保三级要求,同时应用先进的安全技术配合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来保证本项目系统的整体安全。
6 业务流程
园区智慧应急平台业务流程如图2 所示。
图2 业务流程
6.1 与局内部系统的关系
电子政务外网公共服务域通过核心交换机实现应急局原有互联网+企业信息化综合监管系统、危化品无储存经营企业监管、重点区域安全生产地图的数据对接;政务外网公共服务域通过网闸、防火墙实现云局内部点面结合的立体监控系统、应急视频会议系统的数据交互,基于应急管理实际业务流程,实现局内部系统数据的融合和展示。
6.2 与局外部系统的关系
政务外网互联网域通过网闸、防火墙实现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数据对接,主要对接企业重大危险源相关数据,基于应急管理实际业务流程,实现局内部系统数据的融合和展示。
6.3 相关系统间业务关系
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油气监测、危险气体、封闭卡口等物联感知数据的采集,通过视频云平台实现对应急局现有视频监控的融合汇聚,并基于融合汇聚的重点视频监控进行AI 分析,通过集成平台集成物联网感知数据,集成与局内部相关系统、局外部系相关系统数据局,并把数据进行整合、转换、分析形成数据主题库,并为应用层安全生产预警管控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7 技术架构
园区智慧应急平台技术架构详见图3。
图3 技术架构图
技术架构分为云中心、数据层、支撑层、后端框架、前端框架、技术标准和安全体系。
7.1 云中心
依托政务云平台采用云技术,通过虚拟化、集群等技术,集约化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安全防护、负载均衡等基础设施云服务,并进行集中管控。
7.2 数据层
通过整合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综合业务数据、智能BI 数据、文件数据等,形成社会治理块数据[8]。
7.3 支撑层
包括地理信息平台、智能图表系统、运行管理系统、工作流程引擎、视频会议系统、数据中台系统、数据交换服务、智能表单引擎等,可为各类应用提供支撑服务;支撑层作为系统的软件运行环境,提供基础性的公共功能,支持信息交换、协同支撑等。
7.4 后端框架
采用SpringBoot,Redis,MyBatis,MQTT,InfluxDB,Kafka等技术实现后端应用框架功能开发[9]。
7.5 前端框架
采用HTML5、SPA、JQuery、Vue、AJAX 等技术实现前端应用框架功能开发。
7.6 技术标准
系统开需遵循技术标准包括JavaEE、HTML5、SOA、HTTP、JSON 等。
7.7 安全体系
安全体系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保障,为信息化应用提供安全可靠的运营环境,政务云提供主要包括网络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等,应用系统安全主要依赖密码技术、身份认证、访问控制、虚拟专用网和公共密钥等安全技术实现。
8 结语
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平时监测预警、战时应急指挥调度两个方面,全面开展相应的信息化建设和系统扩展升级工作[10]。园区智慧应急平台的建设加快信息技术与应急业务的融合,为形成“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反应灵敏”的应急管理体系提供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保障支撑,有助于减少突发事件、应急事故等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实现对敏感区域、重大危险源的监测预警,支持隐患上报、定位、跟踪等闭环管理,全面提升应急局的安全生产风险监管的能力;实现对救援力量和应急物资进行在线精准调度、融合通讯、任务指令一键下达,打造一体化指挥调度系统,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实现应急指挥和救援处置工作的统一调度、科学组织、高效救援,全面提升领导应急决策指挥能力[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