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型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

2023-08-19刘爽

商展经济 2023年15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中心人才

刘爽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1 引言

城市创新能力是指城市进行知识生产,并转化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与新服务的能力。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20世纪20年代用经济学语言将创新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80年代的内生增长理论肯定了创新是作为经济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持久动力。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代中国大城市发展与追求的核心竞争力,力争解决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问题,驱动城市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针对城市创新发展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创新驱动研究涵盖了研发投入和信息通信技术投资、人力资本、文化多样性及经济规模等方面。研究案例城市的选择上,中国东部城市因为密集的创新活动吸引了更多研究,而中西部城市的创新能力研究才刚刚起步。

中心城市是创新活动的核心空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梯队。国家中心城市的建立是国家战略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作为国内创新活动的核心区域,国家中心城市存在创新行为与活动发展成熟度的差异。相较于第一批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武汉、西安和郑州这四座第二批国家中心城市具备了较强的成长性特征。一方面,这些城市集聚了大量创新资源和技术要素,具有创造和应用各类知识的潜力;另一方面,城市创新能力仍有待发挥,城市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与转变城市经济增长的方式等方面依然与第一批国家中心城市存在差距。通过综合评价分析城市间创新能力特点与差距,可以帮助完善城市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2 城市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2.1 框架设计

城市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尚未形成共识,以往的研究主要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等复合性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进行综合测度。本文从城市创新能力推动系统、城市创新产出转换系统和城市创新能力保障系统这三个层次出发综合度量城市创新能力水平。指标层相关指标的选取参考李斌(2020)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测度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政府支持和创新环境能力这四个方面,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2 指标选取

在4个一级指标下,本文选择了17个二级指标。在二级指标的选取上,在保证数据的可得性的同时,兼顾科学性和真实性,其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 城市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3.1 数据来源

通过2010—2021年的各省份《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数据收集,本文选取2011—2020年10年间表1中的指标四个成长型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对于统计年鉴中的缺失数据,本文通过计算得出;对于某些统计年鉴仅给出部分数据的指标数据,采用插值法进行处理。

3.2 研究方法

在对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中,根据确定指标权重的不同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包括AHP因子分析法、德尔菲法、主成分分析法等依赖评价主体的主观判断。该类方法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因此我们选择使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来确定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相关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对成长型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在由n个待分析的城市,m个评价指标构成的指标数据矩阵中,数据的离散程度与信息熵呈反向关系:数据离散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提供的信息量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其权重也越大。

(1)指标的选取

设有k个年份,n个城市,m个指标,则xβij为β年城市i的第j个指标值;k=1,2,…,10;n=1,2,3,4;m=1,2,…,17。

(2)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因不同的指标量纲和单位会有所不同,所以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对于正向指标,标准化公式为:

对于负向指标,标准化公式为:

(3)确定指标的权重:

(4)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ej:

式(4)中:l>0,l=ln(kn)。

(5)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gj:

(6)计算各指标的权重wj:

(7)计算各城市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见表2):(7)

表2 第二批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测评结果

3.3 结果分析

3.3.1 测评结果综合分析及层次划分

使用熵权法可以获得2011—2020年城市创新能力水平的测评结果(见表2)。可以发现,除西安市之外,其他三座城市创新能力在十年间整体呈平稳发展、小幅增加趋势。根据历年城市创新平均得分可以看出,四座城市中成都与武汉的城市创新能力水平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平均得分均在0.3以上。虽然在个别年份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较为平稳,反映了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在知识生产与技术落地等创新活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成都集聚了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及中科院分院等科研单位,科研资源位于全国前列。自2020年提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后,成都作为其主体之一,吸纳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态势良好。武汉市在多个层面上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科教资源丰富,具有优越的创新禀赋,创新发展较为稳定。

位于黄河流域的另外两座城市发展相对滞后。西安市平均得分主要得益于高校质量与数量。丰富的教育资源提升了西安的创新能力,在2015年之前总体处于较高水平。然而,随着社会旅游需求的增加及其城市自身历史特点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西安接下来将发展重心转移到了旅游业,降低了城市创新发展的推进效应,减弱了城市创新能力的增长势头。郑州市是四座中心城市中唯一的地级省会城市,自身行政资源和教育资源均弱于其他三座城市,导致其城市创新能力平均得分处于末位,十年间创新能力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较为缓慢。

城市科教水平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程度指标可以体现城市创新能力水平,故可依据科教水平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程度对这四座城市进行分类。此外,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各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反映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按照二分法分类的基础方法,根据所有城市科教水平及高新技术发展程度的均值,将这四座城市划分成四种类型,分别为第一象限的高水平—高发展型(H-H)、第二象限高水平—低发展型(H-L)、第三象限低水平—低发展型(L-L)和第四象限的低水平—高发展型(L-H)。

图2分别为2013年、2016年及2019年郑州、武汉、西安及成都的科教水平与高新产业发展程度类型分区。可以看出,除西安外,其他三座城市始终处于同一类型,如武汉和成都始终是H-H型,郑州则始终是L-L型。西安在2016年出现小幅变化,由第三象限L-H向更加偏向第四象限L-L型转变,2019年又转变为L-H型,但仍始终位于郑州市右上方,符合其综合城市创新能力的变化。

图2 第二批国家中心城市类型划分与演变

3.3.2 测评结果城市对比与路径优化选择

在第二批入选的国家中心城市中,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位居前两位的成都和武汉两座城市,在经济综合实力上均优于西安市与郑州市,这也决定了这两座城市为其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首先,对于成都市与武汉市来说,相较于其他两座城市其 “211”类院校数量较多,这为两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而且成都与武汉分别作为成渝都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具有较好的经济实力与发展前景。此外,2017年这两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吸引政策,为城市创新发展汇聚了力量。指标数据表明,两座城市在综合结果上的差距主要存在于一级指标下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上。对比技术创新能力下的二级指标后发现,成都市历年研发人员数量、研发支出及研发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均远高于武汉市。自2010年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来,成都市出台了多项政策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大的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既保障了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为成都市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西安市与郑州市的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排名靠后。西安市在2011—2016年间创新能力较为稳定,之后呈现下降趋势。与成都及武汉不同,西安虽然有多所知名院校,但由于地理位置和营商环境等因素对人才的黏滞效应不强,许多毕业生就业选择更优先青睐于东部发达城市。此外,地理位置上,西安地处我国西北部,各方面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也造成了该市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东部城市较低,创新人才流入量的减少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增强产生了负向影响。

西安在地理位置上位于我国西北部,各方面的发展均受到一定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从而造成西安市在拥有多所知名院校的同时又对人才的黏滞效应不强,许多毕业生就业选择更优先青睐于东部发达城市,使得城市创新人才净流入减少,这给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了负面影响。

郑州市的创新能力逐年平稳提升。近年来,郑州市一直坚持大力推行创新创业,通过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全面加快科技创新。同时,政府实行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强化金融服务、加大减本降负力度等措施,多措并举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与支持,为郑州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整体上郑州市城市创新能力水平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4 对策建议

根据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成长型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差异受经济水平及科教资源影响较大。整体来看,成都和武汉这两座城市的城市创新能力水平较高;西安在四座城市中创新能力下降明显,需进一步提升发展动力;郑州近年来呈现出更多的创新活力,发展态势良好。结合城市自身特点,更好地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

第一,提升高水平—高发展型(H-H)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活力。成都和武汉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城市,综合实力相对较高,由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其城市创新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座城市。一方面,这两个城市可从自身优势出发,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科创交流活动、共享科研成果等方式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另一方面,相较首批国家中心城市相比,如北京、上海等,成都与武汉还存在较大发展差距,其发展目标要着眼于首批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当前位居新一线城市排名首位,是较为受欢迎的城市之一,应利用当前自身优势及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优势,吸纳人力资源,形成具有吸引力与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应借助这一地理位置优势,加强长江经济带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利用中下游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第二,激发低水平—高发展型(L-H)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潜力。西安整体上作为低水平—高发展型中心城市,在现实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其城市创新能力呈下降趋势。但也可根据城市自身的资源特点和历史传统等因素,从新的角度与方向进行城市创新。西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发达的文化产业,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新型城市。此外,相较于武汉与成都,西安市科教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其科技支出在政府财政支出中占比远小于这两座城市,因此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还可以通过实施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与地方优势产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发展平台和强化“留才”服务保障等政策措施加大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度,增强城市对人才的黏滞作用,推动实质性产学研结合,提高城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充分挖掘与发挥城市的创新潜力。

第三,增强低水平—低发展(L-L)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动力。人才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新生动力,而与成都、武汉和西安存在很大不同之处是郑州教育资源欠缺,而城市人力资源的储备与开发程度决定了其创新能力的高低。高等教育一直是郑州发展过程中的短板,目前虽然高校数量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质量上与其他三所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郑州市仅有一所“211”院校,尚未有“985”高校,应加快建设一些高质量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院校,促进重要技术、人才等主要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科研院所和高校要更多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因教育效果的显现需要一定的周期,郑州可结合城市自身发展,完善人才引进政策,解决短期内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中心人才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人才云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