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阳修的两个夷陵与夷陵的两个欧阳修

2023-08-19黄威张培怡

今古文创 2023年29期
关键词:夷陵欧阳修心态

黄威 张培怡

【摘要】欧阳修被贬夷陵后,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他在这些诗文中所描写的夷陵城,呈现出了美丽温暖与荒凉恐怖两种不同的面貌。两个夷陵的矛盾面貌源于他在贬官夷陵时期矛盾与纠结的心态。当他的情绪陷入低沉痛苦之时,他所看到的夷陵城是荒蛮凄凉的;当他通过积极的心理调整和正面的心理暗示来看待周边的环境时,夷陵城又显得分外的美丽。与其说欧阳修心中有两座不一样的夷陵城,倒不如说一座一样的夷陵城里有两个心理状态不同的欧阳修。

【關键词】欧阳修;夷陵;心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9-004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9.012

一、欧阳修的夷陵之贬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朝廷上的革新派大臣领袖范仲淹与守旧派的宰相吕夷简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政治冲突。吕夷简在仁宗面前攻击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范仲淹也上表驳诉吕夷简。双方斗争的结局是宋仁宗倒向了吕夷简一边。五月初九,范仲淹被贬为饶州(今江西鄱阳)知州。余靖、尹洙等倾向革新的官员上书论救范仲淹,也遭到贬斥。宋仁宗将范仲淹贬往饶州后,为平息风波,张榜告诫百官不得越职言事。

这个时候,能站出来为范仲淹说话的,便只有担任讽谏之职的谏官了。但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此时却曲从吕夷简之意,不但不替范仲淹辩白,反而落井下石,私下诋毁范仲淹。时年30岁,任职馆阁的欧阳修对高若讷颠倒黑白的举动十分愤慨,不顾朝廷颁发的禁止百官越职言事的诏令,写下了著名的《与高司谏书》,言辞激切地斥责高若讷“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高若讷收到信后,持信向朝廷控告,欧阳修最终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令。由此,引起了欧阳修与夷陵之间的一段解不开的缘分。

欧阳修任夷陵令,前后只有约一年半时间。他于景祐三年(1036)五月被逐出朝廷,十月底到达夷陵,景祐四年(1037)底,便被调任光化军乾德(今湖北老河口)县令,宝元元年(1038)三月,他离开夷陵赴任乾德。如果再除去他在任上因娶妻和奔叔父丧两次告假的时间,他在夷陵实际只当了7个月的县令。但夷陵却是欧阳修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站,夷陵生活开拓了他的视野,锻造了他的性格,加深了他的人生的体验,使他走向人格和政治上的成熟,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古人有“庐陵事业起夷陵”之说。

在夷陵期间,欧阳修共创作了诗歌近50首,文章近30篇。离开夷陵后,他也一再地在诗文中追忆夷陵。看山时,他会想起夷陵的山——“吾思夷陵山”(《忆山示圣俞》);看花时,他又想起夷陵的花——“昔官西陵江峡间,野花红紫多斓斑”(《和对雪忆梅花》);写字时,他觉得还是夷陵的纸经久耐用——“夷陵纸不甚精,然最耐久”(《峡州河中纸说》)。他似乎从未真正离开过夷陵,在《欧阳文忠公全集》的766篇诗文中,直接涉及夷陵的达140篇之多,占到了全集篇目的20%以上。

二、欧阳修的两个夷陵

那么,让欧阳修念念不忘的夷陵城,在他的心中和笔下,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当翻阅欧阳修描写夷陵的诗文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幅奇特的画面。欧阳修笔下的夷陵城,似乎变成了两座城市,一座是美丽温暖的,一座却是荒凉恐怖的。

有时候,他说:“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令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美秀,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夷陵县至喜堂记》)这里风景优美,民风纯朴,治安很好,吃的是鱼米山珍,居住条件也不错。总之,什么都好,“无不可爱”。有时候,他又说:“夷陵之僻,陆走荆门、襄阳至京师,二十有八驿;水道大江,绝淮,抵汴东水门,五千五百有九十里,故为吏者多不欲远来,而居者往往不得代,至岁满,或自罢去。”(《夷陵县至喜堂记》)这里很荒远,当官的都不愿意到这里任职。“州居无郭郛,通衢不能容车马”(《夷陵县至喜堂记》),这里很破败,城市连个城墙都没有,马路窄得跑不了车。“贩夫所售,不过鱐鱼腐鲍,民所嗜而已,富商大贾,皆无为而至。”“市无百货之列,而鲍鱼之肆不可入,虽邦君之过市,必常下乘,掩鼻以疾趋。”(《夷陵县至喜堂记》)这里很贫穷,市场上除了让你掩着鼻子赶紧逃走的臭鱼干之外什么也没有。“而民之列处,灶廪匽井无异位,一室之间,上父子而下畜豕。其覆皆用茅竹,故岁常火灾。”(《夷陵县至喜堂记》)这里很落后,百姓们居住的是简陋的茅草屋,人畜杂处,连厕所厨房都不分开。

有时候,他说:“西陵山水天下佳。”(《寄圣俞》)这里很美,“惟有山川为胜绝,寄人堪作画图夸。”(《寄梅圣俞》)秀丽的山水就像图画一样让人不得不夸赞。有时候,他又形容这里是“青山四顾乱无涯,鸡犬萧条数百家”(《寄梅圣俞》)、“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劳停驿》)、“雨恶江崩断岸流”(《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乱山上散落着萧条的人家,贫瘠的山野上,是刀刃一样窄小的山田,江岸边雨横风狂,分明又是一片穷山恶水。有时候,他说,自己沉醉在夷陵的青山绿水之中,简直是要乐不思蜀了。“修昨在夷陵,郡将故人幕席皆前名。县有江山之胜,虽在天涯,聊可自乐。”(《与梅圣俞》)

当时峡州地区的军政长官,峡州知州朱庆基、军事判官丁元珍等人都是欧阳修的故交好友,他在夷陵,受到了朋友们很好的照顾。朱庆基不但给欧阳修盖了一座新房子——“至喜堂”,勉励欧阳修既来之,则安之喜之,还“日相劳慰,时时颇有宴集”(《与尹师鲁书》)。

政事之余,欧阳修与友人们常一同出外游赏。“幕府文书日已稀,清樽岁晏喜相携。寒山带郭穿松路,瘦马寻春踏雪泥。”(《冬至后三日陪丁元珍游东山寺》)公务清闲,携酒出游,踏雪寻春,安宁自在。他说自己是“西陵老令好寻幽”(《和丁宝臣游甘泉寺》),脚步踏遍了夷陵的奇山异水。著名的《夷陵九咏》,分题三游洞、下牢溪、黄牛峡祠、松门、下牢津等处名胜景观,是他热情歌颂夷陵胜景的代表作。这里有朋友们带来的温暖,又有奇山异水可赏玩,他都舍不得离开了——“翻使留人恋此邦”(《松门》)。简直是要庆幸自己被贬谪到这里了——“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黄溪夜泊》)另一些时候,他又说,这里不但不美,而且气候恶劣,环境恐怖:“荆蛮苦卑陋,气候常壹郁”(《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五言三十七韵》);“丛林白昼飞妖鸟”(《寄梅圣俞》);“县楼朝见虎,官舍夜闻鸮”(《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

天气寒冷的时候,人只能整天躲在炉火房里。大白天里,县衙里怪鸟猛虎出没,晚上睡觉,伴随着的是猫头鹰凄厉的叫声。他想的不是留在这里,而是回到当年任职的西京洛阳:“夜闻归雁生乡思”(《戏答元珍》)、“须知千里梦,长绕洛阳桥”(《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

在欧阳修离开夷陵后,再回忆起夷陵生活的时候,这种矛盾的描述依然存在。在《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诗中,他说自己“经年迁谪厌荆蛮”;而在《班班林間鸡寄内》诗中,他又“却思夷陵囚,其乐何可述。”在欧阳修的心中,似乎有两座完全不同的夷陵城,他也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

三、夷陵的两个欧阳修

那么,为什么同样一座夷陵城会在欧阳修笔下变成了两座,且呈现出这种种截然相反的面貌呢?其实,欧阳修笔下夷陵城的这种对立与他在夷陵时心态的矛盾与纠结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贬居夷陵前后的心态是相当复杂的,既不同于一般贬谪者的幽怨失落,也算不上乐观坦荡,而是一种夹杂着积极与消极,时而自我激励,时而又抑郁幽愤的状态。

客观地说,欧阳修对于自己的被贬,其实是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在欧阳修写《与高司谏书》的前一天,余靖刚刚因为疏救范仲淹被贬,欧阳修不会不知道,在这个时候不顾朝廷禁令为范仲淹辩白会是怎样的下场。但他还是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为了正义的改革事业,“发于极愤而切责”(《与尹师鲁书》)高若讷。他也知道高若讷的为人,他此举必然会遭到高的报复,但他对可能到来的打击坦然视之,觉得不足“惊骇”(《与尹师鲁书》)。因为自己的正义之举得到了舆论的广泛赞许,加之欧阳修此时年仅30岁,将来仍有机会东山再起,所以欧阳修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并没有丧失信心。在赴任夷陵路上写下的《与尹师鲁书》中,他对尹洙说:“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乃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在欧阳修看来,历史上的被贬之人,往往在议论时表现得慷慨激昂,视死如归,可真到了贬所,却又哭哭啼啼,穷愁嗟怨。他嘱咐挚友于贬所“勿作戚戚之文”,既是戒友,又是自戒,表示自己绝不会像他们那样言行不一,仍保持着刚直不屈昂扬向上的心态。

尽管欧阳修对被贬已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也努力地自我激励着,但残酷的现实还是远超他的心理准备,让他渐渐陷入幽愤与抑郁的情绪之中。欧阳修首先面对的是贬谪路上的屈辱与艰险。他带着老母寡妹,几乎是被驱赶出京师的。“临行,台吏催苛百端……使人惶迫不知所为。”(《与尹师鲁书》)从开封到夷陵,乘车马走陆路较快捷。但时值大暑,又无马匹,欧阳修只好携家人改走水路,“沿汴绝淮泛大江,凡五千里,用一百一十程,才至荆南。”(《与尹师鲁书》)途中还曾经历“水激,舟横于河,几败。家人惊走登岸而避”(《于役志》)的险象环生。在途经江州(今江西九江)琵琶亭时,他不无伤感地写了一首七绝《琵琶亭》:“乐天曾谪此江边,已叹天涯涕泫然。今朝始知予罪大,此去夷陵更三千。”唐代白居易曾从长安被贬官到江州任司马,已经觉得实在太远而哭得“青衫湿”了,而自己还要到更偏远更荒凉三千里外的夷陵去!字里行间满是凄苦与无奈。

等欧阳修到达夷陵后,等待着他的又是什么呢?北宋时期的夷陵,是荒僻偏远的小邑,极为闭塞贫瘠,经济与文化十分落后。这里受巴楚文化的影响,尚巫淫祠,语言与习俗与中原地区有很大的不同,“蛮乡言语不通华”(《寄梅圣俞》)。因为仗义执言得而遭到陷害和贬斥,从富庶繁华的京城的一位有着大好前程的京官沦为偏僻蛮荒的山城夷陵的县令,对欧阳修来说是本就是极不公平的,加之难以适应夷陵的环境与习俗,他心里的激愤幽怨与生活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他一再地在诗中感慨自己的体弱多病,容颜衰颓。“容颜惨时晚,病骨知寒疾”(《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五言三十七韵》);“客思病来生白发”(《县舍不种花惟栽楠木冬青茶竹之类因戏书七言四韵》);“病入新年感物华”(《戏答元珍》);“白发新年出,朱颜异域销”(《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西陵长官头已白,憔悴穷愁愧相识”(《代赠田文初》)。

欧阳修当时才三十来岁,正当年富力强之际,白头病翁之说,多系夸张,但也足以见出他当时心境的抑郁与情绪的低落。

同时,欧阳修又是一个胸怀大志且性格刚毅之人。他有着不甘沉沦,积极向上的一面。他主动地融入当地生活,苦中作乐,尽量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自我激励。

在《与尹师鲁书》中,他说自己要在夷陵“居闲僻处,日知进道”,决不自暴自弃,“傲逸狂醉”,而要“益慎职,无饮酒”,“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希望把这次夷陵之贬当作提高自己的修养、磨砺自己的意志的一次机会,为将来迎接更大的政治风浪继续自己的革新事业打下基础。同时,他也力图让夷陵宜人的景色帮助他平复心情。他时常出游,寄情山水,希望在游览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心灵得到娱悦,驱散心头的阴霾。

四、结语

苦闷与欣慰并存,时忧时乐,苦乐参半,五味杂陈,这就是欧阳修贬居夷陵期间心态的概括。他一直在痛苦与排遣痛苦之间纠缠,在沉沦与不甘沉沦之间斗争。

当他的情绪陷入低沉痛苦之时,他所看到的夷陵城是荒蛮凄凉的;当他通过积极的心理调整和正面的心理暗示来看待周边的环境时,夷陵城又显得分外的美丽。

其实,夷陵城其实还是那个夷陵城,欧阳修笔下夷陵城的美丽与荒蛮,都披上了一件他的心理投射出的外衣,并非纯客观的呈现。我们与其说欧阳修心中有两座不一样的夷陵城,倒不如说一座一样的夷陵城里有两个心理状态不一样的欧阳修。

参考文献:

[1]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洪本健校.欧阳修诗文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黄进德.欧阳修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4]欧阳修著,李之亮笺注.欧阳修集编年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7.

[5]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作者简介:

黄威,男,汉族,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张培怡,女,汉族,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夷陵欧阳修心态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画眉鸟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欧阳修快马追字
做谦逊的人
夷陵之战(下)
夷陵之战(上)
勤奋的欧阳修
还是“看掐架”心态
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