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学校课程的立德树人使命

2023-08-19宋兵波

基础教育论坛 2023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化个体思政

宋兵波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到学校去,学习各种课程,过一段教育生活。这个过程漫长且复杂,占据了人一段很长的生命时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革命及其不断迭代,人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在变,学校教育与人的关系也在变。过上美好生活,确实离不开现代科技发展和进步,但从生活的现实来看,影响人过上美好生活的,远非只是科技。从当前科技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高端智能机器或许真会像人一样有情感、思维、学习能力,但人的学习与生活终究不会依赖未来的机器,因为,人与机器有根本性的不同。

人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是通过社会关系互动,尊严地生活的一种价值动物。真正影响和决定人幸福指数的,不是人自身的进化或进步,而是人身处其中的社会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复杂社会关系开展的互动实践,由此所生成和积淀在人内心世界的价值观、情感态度、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这才是人的社会生活的“幸福源泉”。获得这种“幸福源泉”,技术无能为力,只能通过人的丰富、复杂的社会化成长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日积月累的具身体验。学校教育生活就是获得这一源泉最有效的途径,而学校课程则承载了其中最核心的责任。

从广泛意义上讲,学校里的全部教育生活内容,都是某种形式或类型的课程。课程一方面承载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价值期待,并将这些期待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课程还承载了个体自我发展的理想化目标。具体来说,人是所有课程的价值中心,这里的“人”不是一种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鲜活的社会人,是生活在具体文化脉络与社会经纬中的社会人。学生到学校里去学习,接受学校里的各种各样的课程,其目的就是学会做人、做事和生活,而课程就是教给学生如何正确地做人和做事,以及教给学生如何待人接物、与人共处,如何更尊严和更幸福地生活,这就是学校课程的立德树人使命。

一般而言,学校课程主要承载的是社会责任,通过课程实施,将自然存在的个体,培养成为具有社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动能力的社会共同体中的一员。这就决定了学校课程的内容范畴和价值尺度。从内容范畴来看,课程要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生活为内容载体,这些内容既包括了“是什么”的知识,也包括了“怎么办”的知识,更包含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情感态度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知识。从价值尺度来看,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学会”,不断超越个体“小我”,成为社会中的“大我”,进而投身社会,融入社会共同体,成为社会中的有机能动的一份子。同时,学生通过“学会”之后的反思,能够成长为具有丰富个性、健全人格、独立自主的个体自我,成为真正的科学社会化的自我。

立足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学校课程的作用就是把学生培养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也是学校所有课程的终极价值目标。学校开设的思政课,以及推进的课程思政和大思政课建设,都是落实学校课程责任和价值目标的重要内容和举措。办好思政课,强化课程思政,推进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学校课程责任的角度来看,“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答案,已经内含在学校课程责任之中,强化学校课程的“社会化育人、育社会化人”的责任意识,是学校课程建设应有之义。

总之,数字时代的技术创新和数字化生存,不仅没有削弱学校课程学习的地位,不仅没有使教育生活走向“非学校化”,反而更强化了学校课程对主流社会价值的引领地位,更加凸显了学校课程培养健全心智社会成员的课程担当。因为,这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生活的幸福,也关乎社会共同体的福祉。(本文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社会化个体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思政课“需求侧”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