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开展生活化教学尝试
2023-08-19周莉
周 莉
(临泉县教育局教研室 安徽阜阳 236400)
“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改提出的基本理念。教育脱离了生活,就是“无根”的教育,也就是丧失了生命色彩的教育。鲁洁教授说过,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这说明,道德教育必须生活化,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相结合、相融合,否则就是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道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指联系生活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让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是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开展教学活动,将生活化案例穿插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在体验、探究生活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着教师对生活化教学不够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及社会现实生活相脱离、生活化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导致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参与性不足。《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高度重视生活化教学,并且自始至终贯穿着生活化,这就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决定开展生活化教学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其中“实践性”就是要求开展生活化教学。因为离开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所谓实践性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可见,要落实道德与法治“实践性”的课程性质,就应该开展生活化教学。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决定开展生活化教学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第三条指出:“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要做到以社会发展为基础,就需要课堂教学高度关注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要做到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就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要落实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就应该开展生活化教学。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决定开展生活化教学
新课标在核心素养部分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这五大核心素养的培育,都离不开生活。而其中的“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核心素养的培育,更离不开生活。“健全人格”这一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之一是“热爱生活”,如果离开了真实、生动、丰富的生活,学生是很难真正热爱生活的;如果离开了集体生活、社会生活、国家生活,学生是很难具有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的,也是很难具有责任意识的。可见,培育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就应该开展生活化教学。
(四)道德与治课程目标决定开展生活化教学
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了五条课程目标,每一条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基本的道德要求,能够通过体验、认知和践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适应变化、不怕挫折,能够主动承担对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主动参与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活动,能够依法参与公共事务、保护环境,等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特别需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可见,要有效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就应该开展生活化教学。
(五)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决定开展生活化教学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由‘自我认识’到‘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不断扩展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范围。”这说明,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就是一门关注生活、引领生活、提高学生生活能力的课程。可见,依据课程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就应该开展生活化教学。
(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建议决定生活化教学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提出了五条“教学建议”,其中第二条和第四条建议特别强调要开展生活化教学。第二条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生动性、新颖性,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第四条指出:“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这说明,要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生动性、新颖性,就需要密切联系生活;要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就需要密切联系生活;要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行合一,也需要密切联系生活。可见,根据教学建议开展教学活动,就应该开展生活化教学。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开展生活化教学尝试
(一)导入生活化话题,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开展生活化教学,就需要教师用贴近生活的材料引入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很快地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增进对生活的情感,使学生亲近生活,进而热爱生活。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网上交友新时空》这节课时,教师可根据初中生已有的上网经验,设置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话题导入新课:假如有个陌生人在QQ或微信上添加你为好友,他说和你是一个学校的学生,但是你并不认识他,接下来你应该怎么做?假如你要和他成为朋友,你应该注意什么?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情绪的作用》时,课的开始讲述故事:有一位老大爷在公园里练字,一位老太太在那里观望。老大爷刚写了一个“滚”字,老太太很生气,老大爷又写了一个“滚”字,这时老太太更生气了,于是就和老大爷打起来了,并报了警。后来警察问老大爷为什么“骂人”,老大爷说,“滚滚长江东逝水”刚写了两个字,她就说我骂她了。故事讲完后提问:情绪对人有哪些影响呢?这样的生活化话题,将社会的鲜活材料融进道德与法治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所面对的问题,既是熟悉的、常见的,又是新奇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他们就会兴趣倍增、跃跃欲试、积极参与,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回顾生活的过程中,品味到生活就在身边,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的可感性、亲近性和实用性,从而让学生亲近课堂、亲近社会。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开展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生活化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法律为我们护航》这节课时,由于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法律知识,所以在教学时可以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化案例进行分析。镜头一:初中生小航用手机给主播刷礼物,刷掉父母12万元,父母是否可以追回?镜头二:小鑫在乘坐高铁时,遇到霸座者应该怎么办?镜头三:小梅的父母在外租房子,与房东签订了合同,合同还未到期,房东打算卖掉房子,要求小梅的父母搬走,应该怎么办?选择这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使用手机、乘坐高铁、租住房屋等生活化案例设置教学情境,开展入情入理的法律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法律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抽象的法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能够拓展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生活能力的提高。
(三)开展生活化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开展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有效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所谓生活化实践活动,是指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例如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研学旅行、社会调查等。英国学者麦克非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必须指向社会现实,积极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新课标要求“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见,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根据当地实际和校情、学情,开展系列课外生活化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生活、探究生活,丰富实践体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爱在家人间》这课时,笔者设计“弹奏”亲情三部曲活动:第一曲是说出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父母的身高、年龄、体重、生日等;第二曲是说出父母做过的让你最不能接受的行为;第三曲是说出父母做过的让你最感动的事情。同学们通过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体味亲情的温暖,感受家人的关爱,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浓浓的爱,进一步增强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活出生命的精彩》中“冷漠与关切”知识点时,笔者创设“假如我失去光明15分钟”的教学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两组,学生通过交换体验“盲人”生活,不仅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也感悟到被别人帮助的温暖,促使学生设身处地思考生命的价值,学会用热情、真诚关切他人。
(四)布置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活化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布置一些传统的书面作业,还应该布置一些实践性的课后作业,诸如:做一项家务劳动,到当地人民法院观看宪法宣誓仪式,节约用水调查等。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时,给学生呈现笔者所在的县政府为了创建文明城市发布的“关于二轮、三轮、四轮电动车综合整治的通告”情境材料,通告中对加装遮阳雨棚、保暖手把套、围挡等非法改装的电动二轮车及非标三轮、四轮车进行严格整治,要求广大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此通告在市民中引起热议:有人说,“车子是我家的,想怎么骑行就怎么骑,通告跟我没关系”;有一些市民家中年轻的爸妈上班,需要老人骑三轮车接送孩子,骑三轮车需要有驾驶证,而老人大多超过了60岁考不了驾驶证,坐公交车需要绕路不方便。他们认为县政府“一刀切”的做法给他们带来许多不便。针对该公告,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后拓展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社会调查,小组自主设计问卷及采访内容,撰写调查报告,并结合所学内容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积极地改进规则?学生通过分工、合作,设计、发放、回收问卷,撰写调查报告,采访市民,促进了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提升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以礼待人》这一课时,给学生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为自己制定一份自评小手册,对自己一天中待人方面的行为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够发现自身在语言、仪表、举止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认识到文明有礼对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性,从而下决心养成文明有礼的好习惯。这种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能够帮助学生更灵活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而且更具有育人的功能和活化生活的功能,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精神得到升华,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助于核心素养的真正提升。
要贯彻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就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开展生活化教学,通过导入生活化话题、开展生活化活动、创设生活化情境、布置生活化作业等,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探究生活、体验生活和活化生活,强化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体验和感悟中成长,真正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