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机械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023-08-19杨秋甜武汉城市学院

品牌研究 2023年24期
关键词:校企专业能力

文/杨秋甜(武汉城市学院)

一、引言

继2022 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后,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2023 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1158 万人,比2022年增加82 万。2023 年两会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成为热点议题。在庞大的毕业大军面前,企业招工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尖锐。一方面企业存在普工难招、技术人员短缺的局面;但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毕业时间相对集中,在短时间内走向市场找工作的规模较大,但就业岗位的创造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且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因此短期内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就业竞争大,毕业生就业难。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指出,“就业难”“用工荒”现象并存,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的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是高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和培养方式无法满足岗位需求所导致的。因此,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既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举措,也是为企业培养满足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随着“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和现代装备制造业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机械行业也向着智能化、高精度化的趋势发展,这就要求机械系的学生要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因此,高校教师探索机械专业学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高机械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对培养创新型的应用人才,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二、机械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大学生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其创新创业实践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目前,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已达3万余门,除了专职教师以外,还聘请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双创导师,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在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高校教师鼓励机械系的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竞赛,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理念、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机械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机械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既要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但受到创新创业教育相对滞后、授课教师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1]在对机械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机械系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机械系的学生本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但却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现代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自动化、多功能化和集成化,但由于教材普遍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跟不上科技、材料、加工方法的更新与发展的速度。因此,任课教师知识储备和讲授内容过时,[2]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解决竞赛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在校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一方面,由于机械专业的适应性较广,因此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另一方面,在校学生由于与社会接触较少,导致对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全,缺乏对知识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在动员学生参与竞赛时,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往往因为没有好的项目而放弃比赛,只有少部分的学生敢于突破自我,直击社会热点或痛点,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3)教师对创新创业认识不全。虽然各高校对机械系的学生都会开展创新创业的课程,但是作为高校的从业人员或教育管理者,对创新创业认识不全,缺乏创新创业的相关训练或实践,导致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或创新创业讲座仅限于“纸上谈兵”。而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对这些创新创业课程更是无法引起重视,因此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二)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学脱节

大部分的高校都是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全校性的公共基础课,由管理学、教育学的非机械系的教师承担授课任务。这些教师虽然对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与积累,但是对机械系学生的培养方案、对机械专业的创新、创业发展趋势与特点知之甚少,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内容较单一,导致学生难以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联系起来。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重视对机械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其培养体系有待完善。机械系的创新创业需要依靠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时,却未能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很好地融合,而是孤立或单纯地给机械系的学生进行类似课堂讨论的理论性的创新创业培养。这种培养体系难以使学生在掌握机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合理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导致培养效果有限,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利用度不高

机械系的学生除了要掌握理论知识之外,还需有较强的创新、创造与实践能力。因此在对机械系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既要有理论知识的讲授,还需有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业课的实验、金工实习、数控实训、综合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但在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实践活动兴趣度不大,缺乏积极性,走马观花。因此,其创新、创造、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微乎其微。

针对机械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各高校也创建了各种各样的实践平台,譬如创新创业中心、创业园、科技园等人才孵化中心。但是这些实践平台实际的利用度并不高,甚至沦为学生娱乐或自习的场所。

三、校企合作培养机械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机械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升级、转型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内在需求

目前机械系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主要是以理论为主,而创新创业的本质是实践,抛开实践谈理论,将会使创新创业教育沦为“空谈”。加强校企合作,为机械系的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应的实践平台,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去,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产、设计等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其创新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企业的生产设备、员工的生产经验都是学生实践的最好的教材,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与此同时,在推行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可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提升教学效果。

加强校企合作,亦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校能为企业提高丰富的人力资源,并在技术、知识等为企业提供支持。在合作过程中实现优胜劣汰,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亦能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发挥其社会效益,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的外在需求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其创新创业实践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落实财税扶持政策和金融政策支持等9 个方面提出18 条措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帮助。而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研融合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办学形式,也是提高机械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育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21 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新能源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发展发生了重大变革,我国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制造2025》,旨在大幅提升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集聚区和跨国公司,发展智能制造。

这给机械行业和机械系的学生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目前,我国的智能制造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包括有:(1)智能制造理论与技术体系相对比较滞后;(2)智能制造发展的数字化基础比较薄弱;(3)关机技术和核心部件大部分需要进口,受制于人;(4)缺乏高端软件产品;(5)企业系统集成能力比较弱。

加强校企合作,为高校机械系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实践平台,推进其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提升,为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企业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推进企业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

四、校企合作培养机械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一)校企共建培养体系

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机械系的学生需掌握扎实的机械理论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较强的机械系统和零部件设计、机电控制与机械零件制造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还需具备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基于机械系学生的培养要求与目标,其培养体系要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创建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验实践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平台,即企业和学校共同创建“创新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实践”的培养体系,以提高机械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创新教育。针对机械系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校企协同视角下的通识教育主要由学校教师或企业专家( 知名校友、创新创业专家、知名企业家等)负责,可以综合用面对面教育、专题系列讲座、实地参观、视频等方式,同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能力。[4]

(2)专业教育。在机械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适当地增加设计类、综合性或工程类的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寻求解决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其创业想法。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进行相应的创新性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丰富学生机械大类知识的同时,注重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的融合,使这些交叉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与渗透,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机械系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

(3)创新实践。针对已掌握一定创新创业知识的机械系学生,从不同类型创新创业项目、不同类型创新创业竞赛( 创新创业计划、创新设计、企业模拟等) 两个方面,结合企业发展需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在竞赛或项目训练中巩固通识能力,寻找具有产业化前景优质项目,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奠定基础。[5]对于有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学校和企业帮助其将创业项目转化为生产力,投入生产实践。

(二)校企共同培养

在创建“创新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实践”机械系培养体系的基础上,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培养机械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企业培养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从以下方面努力:

(1)实行“双导师”制度。机械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而学校的专业教师虽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书本知识的滞后性,导致教师的理论知识无法跟上科技的发展,且大部分教师都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双导师”制度,即由校内教师担任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科研项目的指导、创业训练和学业辅导;由企业人员担任校外导师,主要负责科研、竞赛、实习等实践活动。

(2)增加学生实践训练。在创新教育增强机械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基础上,校企合作,开展或组织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即以校企合作为抓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活动,增加实践训练。“挑战杯”创新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机器人大赛、智能汽车等赛事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力学竞赛、工业设计大赛、3D 建模大赛等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3)健全校企培养保障。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机械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健全并完善师资、资金和制度等方面的保障。在师资方面,在实行“双师”制度的基础上,还需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行创新创业的培训,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资金方面,拓宽创业资金渠道,如加速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争取优秀校友的支持。制度方面,需要根据机械系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创新创业保障制度,制定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权利、义务。

五、结术语

在高校毕业生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智能制造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机械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缓解就业压力,为企业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培养机械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加强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并在这基础上探索了校企共同创建“创新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实践”的培养体系、共同培养机械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以在理论和实践中全面增强机械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加强创新创业能力,以满足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对机械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猜你喜欢

校企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