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3-08-19刘孟捷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文/刘孟捷(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数字化改革进程深化进行,商业银行兼任了改革事业的重要角色,具体反映在资金投入、统一数据平台等方面。同时,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的同时,也制约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常规运行,促使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当先关注热点。因此,以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角度切入,探究商业银行如何识别应用数据时代的先天优势,稳固普惠金融服务任务的可续性、安全性及可靠性,从而不仅有助于满足不同单位及群众的本质需求,而且有助于凭借转型模式完善自身经营管理,推进银行普惠金融实现大跨步发展,同时承担自身应有责任。
一、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背景
首先,立足于现实需求角度下,观察国际及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可预见复杂度。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下存在需求紧张、供给冲击、预期弱化三重压力,其中小微企业和“三农”行业冲击力度相对显著,运营风险与不确定性加剧。特别是面临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大部分小微企业营业额受损,线下经营形式为核心的企业冲击力度最大。加之面临现金储备与资源的局限性,中小企业日常经营受到相应影响,甚至存在停业危局,随即诱发不同程度的裁员、经济困境等一系列情形,迫使改善中小企业内部困难成为首要任务。
其次,立足于供给角度下,中央明确规定加大实体经济,尤其是针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及绿色发展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2022 年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中,明确提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理念。监管部门针对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正式提出详尽、多元化考核要求,要求金融机构在保证供给充足性的同时,做好直达作业,加大考核力度与导向性。而商业银行所涉服务对象较多,惠普金融服务职责重大,为响应上级号召,需大力推动商业普惠金融业务的蓬勃发展。但是,伴随普惠金融发展规模持续拓展,贷后管理工作任务加重,团队人员紧缺,两者矛盾日渐突出,无形加剧贷后管控工作难度、折损贷后质量[1]。
二、商业银行传统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
(一)资本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
由于风险挑战持续不断,多数经济体银行业将维持审慎的经营风格,进一步制约银行资产规模扩张速度,资产规模扩张趋缓形势延续。加息对净利息收入带来的提振作用将有所减弱,政治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持续存在,银行业盈利增长压力难以缓解,盈利能力恢复继续受阻
(二)银企信息不对称
其一是小微企业信息透明度不足。由于小微企业发展规范性缺失,信息透明度不足,致使财务报表与税务审计信息待进一步规整、完善;其二是银企信息不对称。由于小微企业经营形式浑浊,难以保证申请贷款环节信息整合的完整度与正确度,银行对企业财务情况了解不清晰,无法提取罗列客户特征,顺利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基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徒增商业银行信息采集与处理成本,为管控信用风险,被迫增加小微企业贷款价格,拉升小微企业贷款条件严谨度。而面临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价格抬高的局势,不仅会使银行高质量客户流失,风险型客户增加,“逆向选择”问题显著,而且会引发道德层面不足,客户以高风险追求高收益,引发风险激励效应。
(三)客户黏性低
针对商业银行以往普惠金融业务营销管理水平低下、客户黏性低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客户评价机制模糊,机制建设不到位。商业银行数据问题显著,降低客户评价精确性与全面性,客户管理精细化程度有待加强;二是缺少智慧营销系统,难以联动整合行业线路客户资料与开发力量,无法借助数据分析手段精准对应营销措施,客户安排、营销追踪等环节开发依旧依靠人工模式,线上模式建设不全面,营销管理效率未得以大幅度提升;三是商业银行物理网点转型步伐迟缓,制约分支行劳动力发挥,难以支撑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大多网点尚未分派专业员工,且零售信贷观念不强烈、专业水平薄弱;四是尚未建立客户经理与产品经理的联动机制,职责划分不明确,客户与相应客户经理配备不及时,不利于稳定客户群体,深挖客户价值[2]。
(四)客户覆盖面不足
商业银行以往获客形式下经营成本过高,客户对象集中于大企业与大客户;由于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劣势显著,无法切实满足互联网背景下的信贷新需求。目前,商业银行线上获客形式缺乏创新意识,营销理念有待加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一缺少专业技术队伍,开发更新效率偏低,大数据应用拓展进度缓慢;二营销手段单一,客户资源有限,电子化营销管理工具不完善,资源转化手段依旧以人工为主,客户安排、营销追踪尚未全面落实线上模式,导致营销效率难以得到提升。
(五)智能化发展进程慢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线下贷款产品业务主要集中于前期调研、过程审批、后续检验环节,运行模式以实地调研、线下填制、采集资料方式为主,依旧隶属劳动密集业务,自动化建设水平低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线下贷款产品需要线下获取客户,前期调研环节中无法引进外部数据完成客户画像,全部由客户经理展开调研,其内容复杂多样;过程审批中以人工要素为主,规范化程度偏低,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尚未构建集中审批机制,严重影响其工作效率;后续检验环节缺少大数据技术手段与风险识别预警功能,沿用人工模式,增加贷后工作烦琐度[3]。
(六)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商业银行以大数据为主的风控手段起源短暂,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创新意识欠缺。具体有:一是风控模式滞后,普惠金融风控能力不足。当前,普惠金融风控体系以线下调研与后续管理为核心方式,无法采取大数据与智能技术设置信贷风险管理智能化模型,商业银行无法实现企业全过程风险追踪监管,无法在客户选择、贷后风险管理方面实现自动化形式;二是数据挖掘技术专业性缺失,数据维度不全面。小微企业有关数据挖掘不及时,外部数据质量偏低,主要数据规范性不足,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三是贷款管理水平过低。商业银行依旧使用传统贷后管理模式,不仅增加小微企业成本,而且降低工作效率,贷后检验环节尚未实现差异化管理,加剧客户经理工作压力。
三、科技背景下传统普惠金融转型与发展的优势
(一)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传统普惠金融转型进程中,数据属于商业银行重点生产要素与竞争要素,而依托于数据驱动下各环节持续创新优化,为商业银行发展创造全新价值。金融服务作为商业银行发展基石,未来竞争实力大多源自数据支撑。基于科技、数字化背景下,商业银行不断加强数据累计、管理与应用,革新内部核心业务,灵活采用先进手段革新商业银行主营业务模式与产品,增强核心发展实力,拓展自身优势。现阶段,各商业银行强调转型发展核心力量,灵活操作先进技术,挖掘数据深度价值,在客户、经营、风控等层面糅合大数据,不断革新数据驱动下的业务发展格式,围绕客户体验感,向各类客户提供全面服务。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依托于大数据技术手段,实现全程数据化经营,设置规模化获客形式,持续完善优化具体经营系统,比如建设银行新型核心系统、农业银行新型云平台等。经过智能分析大数据信息,改进普惠金融业务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提升银行经营效率,打破传统业态,革新新型业务发展形式,增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4]。
(二)联动客户需求实现了精准营销
1.精准捕捉客户画像
围绕数据设置智慧营销系统,依托于多途径数据,导入客户、交易、产品等多维度数据信息,采取可行技术剖析客户常规行径与特征,整理识别客户现实需求,打造多元化客户标签,优化宣导客户画像功能,保证实现客户画像的精准捕捉,增强科技背景下银行获客能力。
2.实现线上场景获客
近期,线上场景获客形式已然成为商业银行普惠金融质量发展的必然道路。加之受互联网金融态势的冲击,金融科技不断革新,以线上场景获客形式作为商业银行主要发力点。
3.精准制定营销策略
打造营销道路,通过深挖、分析银行产生的各项数据信息,整合有限信息,展开全面性分析,着重分析整理客户的支付与途径偏好,识别客户实际需求,精准选择目标客户,以便向客户群体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产品,实现精准营销策略,节省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三)挖掘产品信息,开拓金融市场
基于数据驱动模式,商业银行整合、深挖多维度数据信息,组织产品信息管理,促进产品革新优化,结合客户现实需求研发相应产品,积极开拓金融市场。现如今,大型商业银行采用多途径、多方面采集客户数据,持续积累批量数据,强调发展核心力,科学判断客户资质,制定准入规则与自动授信审批机制,不断研发推出全新贷款产品。比如围绕小微企业信贷层面,立足于企业及内部金融资产、房贷、银税、社保等数据信息研发现行、纯信用推出的建设银行的“小微快贷”农业银行“小微e 贷”和“纳税e 贷”、工商银行的“经营快贷”、邮储银行的“极速贷”、光大银行阳光e 税贷等;立足于供应链核心企业所推出的工商银行“网贷通”产品;立足于“三农”数据体系下推出的三农信贷产品等;立足于便民服务,推出“云缴费”。光大银行面向全国省市县各区域提供“云缴费”开放缴费平台,从个人、企业、政务等领域提供全面便捷的缴费服务,通过“接入、整合、输出”完整的闭环服务体系及“小、快、灵”的线上渠道优势,快速赋能税务局、政务服务平台、缴费人、基层服务人员等,有效践行了“为人民服务解难题”的初心,并通过生活缴费、社保缴费、电费缴纳等数据创新推出电费贷、票据+缴费、融资+缴费等产品。通过上述产品的数据驱动,妥当处理普惠金融客户融资难度大现象,并发挥助力作用,成为银行机构增量扩户的主要手段。
(四)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无纸化作业
目前,商业银行积极促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业务流程转型升级,借助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就贷款业务前期、中期及后期全过程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缩减人工线下操作作业量,积极推动无纸化作业模式,即全过程电子档案管理,从而提升客户经理自身工作效率,保证员工参与度、贡献度。同时,通过智能梳理改造业务流程,由商业银行导入风险标准与底线值至相应风险系统中,构建囊括大数据筛客控线、模型系统排险等全过程风险控制制度,并且通过科学更新模型、产品、系统,保证数据安全系数与质量,在提升整体工作效率的同时,增强自身风控能力[5]。
(五)降低了信贷业务风险
由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风控模式数据匮乏,难以满足长尾市场的金融现实需求。而继大数据应用,得以体现出客户对象与风控指标维度的多元化程度。通过多元化整理数据信息,导入更多可用数据,比如小微企业内部数据、个体客户的数据信息,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处理信息不对称情况,构建全面性、精准性的风险控制体系。另外,通过调研商业银行小微企业线上产品的重点数据情况,得出数据能够提升风控精细化管理效率,实现风险管理重点环节的预估分析,落实提质增效。
四、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税务保障措施
(一)完善制度体系,强化顶层设计
随着经济逆周期调节,政府相关部门就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机制建设提出更高标准,通过针对性政策内容打造有关普惠金融服务的良好建设环境,借助相关机构建立商业银行竞争制度与准则。同时,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协调掌控技术与机制之间的发展,做好同步化进行,调动商业银行的服务优势,保证有关金融服务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社会建设,实现数字化转型
首先,关于信用体系建设作业,以政府部门视作引导部门,其余部门分工协作,及时消除额普惠金融组织结构中主体间的信用信息交流隔阂,依托于全社会信用体系,有效降低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活动的经营成本与风险。其次,积极建设多平台支付与清算体系,引进多方金融机构参与,以便于后续灵活精准调整支付与清算体系,设立业务供需双方经济利益共同体,加强市场协调性,落实数字惠普金融业务转型任务,进一步完善优化普惠金融业务的运行环境[6]。
(三)实现跨界合作,完善金融产业链
商业银行要嵌入和谐合作观念,勇于组织合作业务,在梳理掌握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全产业链的前提下,打造产业链条系统合作形式,消除上中下游界定,实现跨界合作形式,打造金融产业链合作交流通道,借助合作形式实时追踪掌握普惠金融质量发展的具体动向。而商业银行自身,应当明确自身社会职责,最大化调动自身优势,引领建设领域内部的横向合作生态。鉴于该生态背景下,调动不同商业银行的自身优势,在科学合理的前提准则下积极交流有关业务活动产生的数据与实践成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大大减少商业银行稳健发展普惠金融的各项成本。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国家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综合背景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成为责任所在、转型结果,更是契合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殊地位,需发挥牵头作用,就完善制度体系保障,加强社会建设,实现跨界合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随着不同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业务的大力发展,势必为后续“六保”“六稳”相关工作提供帮助,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式下,使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得以全面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