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及策略研究

2023-08-19邢侠安徽水利开发有限公司

品牌研究 2023年24期
关键词:信息化设备建设

文/邢侠(安徽水利开发有限公司)

部分企业受传统管理思维影响,对于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作用不够明确,因此在实际的工作开展环节,并未加大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限制了设备管理信息化价值发挥。对于企业业务开展而言,良好的设备管理质量,不仅能够实现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还能帮助企业减少经济损失。因此,企业需高度重视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实现信息化、大数据技术的合理利用,全方位提升设备管理质量,更好地满足业务开展需求。

一、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受自身性质影响,在实际的项目开展进程中,所需设备数量较大,且投入成本高昂,作为项目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倘若缺乏充足的设备支撑,将严重影响项目质量及进度。为此,企业需强化设备管理力度,促进设备价值的充分发挥,有效控制项目成本,解决设备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挥,企业设备管理也迎来了新的思路,利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提升设备管理质量,确保设备能够及时运用到项目建设进程中,减少设备闲置现象产生,造成损失。与此同时,强化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设备管理进程中的人力成本,减少不必要成本支出[1]。此外,项目建设面临一定安全风险,部分设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易产生安全问题,借助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发现设备性能指标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开展检修工作,避免设备出现安全问题。

二、企业设备管理现状

(一)机械设备管控缺乏严谨性

在设备管理进程中,实时监控对于保障设备安全性极为重要。依托于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够对设备工作状态、参数等随时进行监督分析,及时察觉设备潜在安全隐患,降低风险产生概率。然而部分企业在设备管理工作落实环节,缺乏应有的严谨性,设备管理机制流于表面,现行管理系统无法实时监控设备状态,管理人员也难以实时掌握设备工作状态,设备问题极易在使用环节暴露,引发安全事故。

(二)设备管理对信息技术应用不足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全新机遇,尤其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充分应用,在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然而,就现阶段企业设备管理状况而言,依旧存在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的问题,并未实现各类设备全面综合利用,建立完整信息化管理网络,制约了设备管理质量提升。

(三)设备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在项目建设环节,部分施工方、建设方缺乏良好的设备信息化管理意识,在设备采购、租赁环节,将关注重点置于设备性能之上,却忽视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价值。虽然大量使用信息化技术,会导致机械设备成本增加,但却能有效提升施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充分发挥设备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以此弥补直接成本的增加,创造更大经济价值。但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设备管理信息化意识,仅从直接成本角度考量工程需求,忽视了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导致信息化程度较低,难以发挥应有价值。

三、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一)夯实设备信息化管理基础

1.技术基础

技术对设备信息化建设提供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软件的技术支持,根据企业工作开展需求,引进现代化信息软件,被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引导员工积极参与,提升软件使用熟练度,促进工作效率优化;其二,硬件的技术支持,良好的网络条件与设备信息管理,需硬件提供必要支撑,服务器与终端设备是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必要的硬件支持。软件与硬件相互结合,协同合作,推动企业设备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2]。

2.经济技术

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对资金需求量较高,对于不同业务活动而言,在实际的工作开展环节所需设备功能不同,使得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方向也不同,因此企业在搭建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时,需具备功能针对性,以便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在此过程中,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研发设计及人员培训,需大量资金提供支撑,因此经济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产生影响,前期有效的经济投资能为未来带来更多收益。

3.操作基础

员工专业能力直接影响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成效,企业引进先进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后,倘若员工使用方法存在问题,或者对于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了解度不足,则设备管理系统应用效率将大打折扣。在设备出现故障时,由于操作技术不足,无法及时进行检修,将会导致企业面临严重经济损失。

4.制度基础

健全的制度能够为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效推进提供必要保障,强化设备信息化管理规范化水平,强化企业信息化建设质量。现阶段,大部分企业拥有相对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但在具体实施环节,受员工综合素质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设备管理制度流于表面,并未发挥应有价值。员工在工作落实环节也并未严格遵守相关制度规定,导致工作效率受到不良影响,限制了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为此,为强化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夯实制度基础是必然选择,员工需严格按照既定规章制度落实工作,保障设备操作规范合理,才能实现设备信息化管理效率提升。

(二)构建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1.搭建系统架构

采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实现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搭建统一的管理、执行、维护三方协同的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在系统搭建过程中,基于运维管理需要,系统框架应当包含以下内如:其一,信息应用层,基于企业设备运维管理实际需要,开发系统管理、数据统计、绩效管理等功能模块,充分满足业务多样化需求;其二,信息处理层,开发事件过滤、事件压缩、事件根源分析等功能,支撑设备故障预测与分析工作开展;其三,信息采集层,通过构建监控系统,实现信息诱导、视频监控等功能,并对各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支撑设备管理维护工作落实[3]。

2.设计系统建设方案

(1)设计原则。充分结合管理需求构建设备在线实时监测系统,确保所配置的软硬件充分满足系统稳定运营需求。针对设备类型多样化及品牌多样化问题,搭建适应能力较强的信息管理系统,保障设备运行数据处理高效准确,为设备维修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引,保障项目建设效率。此外,还需强化系统开发性、安全性控制力度,确保设备维持稳定运营,充分实现其价值。

(2)信息化系统功能实现。a.数据采集端,借助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开展信息数据采集工作,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准确判断,支撑设备维护与维修工作的开展;b.平台服务端,基于设备管理需求引进合适的管理系统,实现系统管理、大数据分析统计等功能模块,配置检查设备运行状态的服务器,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并进行准确分析,落实好设备检测分析工作,支撑管理决策制定。构建设备运行状态检测系统,搭载通信功能,对设备运行网络状况及数据自动化处理等功能实施成效进行准确分析,支撑设备信息化管理工作充分落实。c.用户使用端,借助设备状态检测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整理,用户通过APP 终端执行管理任务,切实提升设备运维管理质量[4]。

3.优化系统管理功能

基于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视角进行分析,实现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利用,为设备管理工作落实提供良好支撑。日常运行管理方面,依托于信息系统实现设备运行实施检测控制工作,动态化采集信息数据,准确识别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强化设备管理质量,保障设备稳定运行。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设备运行信息数据,对可能出现的故障与风险进行预测,提前制定解决措施,为设备维护、维修工作落实提供必要指导,保障工作效率。

(三)建设标准化设备管理体系

标准化的设备管理体系是设备管理信息化实施的重要保障,设备管理体系应当全面涵盖设备编号规则、备件编号规则、设备管理流程等内容。依托于标准化信息,保障各环节信息传递时效性与准确性。在具体实施环节,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根据企业运营管理模式、产业类型、地理位置等,设立固定设备编号规则,并保障其唯一性。(2)根据不同装置、不同设备类型,建立标准化格式,并充分考虑各装置、设备的特点,根据设备档案信息、维修工单内容等,建立标准化管理模板,为各管理系统间设备技术信息传递采集提供良好支撑。(3)遵循精简、高效原则建立标准化管理流程,保障设备管理流程规范统一。在设备管理标准化体系建立过程中,不仅应当充分考量设备管理各环节,实现设备管理标准及流程的规范统一,便于管理工作落实。而且在设备管理标准化体系应用过程中,还需根据应用情况进行不断优化完善,立足于企业实际,根据企业需求实现持续改进,形成科学有效的设备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促进设备管理质量提升,为企业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支撑。

(四)合理选择管理技术路线

基于企业整体发展视角,构建现代化综合性设备管理信息平台,将各分子公司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纳入企业综合性设备管理信息平台之中[5]。依托于技术密集化、装备自动化等技术手段,根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数据库分析技术指引,借助综合性设备管理信息平台,有效关联设备巡检信息、设备备件信息等内容,搭建涵盖设备全生命周期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全面监督管控设备管理各个环节。建立设备检修管理模式,实现预知检修、状态检修、事后检修三种检修模式相结合,通过状态检查数据,验证设备检修周期。同时根据具体检修状况,验证状态检查结论,实现状态检查与设备检修相辅相成,协同合作,摸索出一套符合企业运营状况的设备检修管理模式,在保障企业稳定运营,业务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之下,降低设备检修成本。

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信息备件采购仓储模式运行:(1)网上超市采购模型。依托于电商平台,采购低值、小批量备件,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提升采购效率。(2)共享模型。由第三方机构联合同类型企业,建立集体共享备件库,实现小概率,超值事故件库存资金占用最大限度减少。(3)寄存仓储模式。对于高频率、低附加值消耗件、通用备件等,可由供应商管理库存,所有权仍归供应商所有,仅将其寄存于备件需求方企业处,供应商对于此类设备具有随时调配的权利,需求方企业仅具有使用权。此种模式的合理应用,能够减少需求方企业库存占用,需求方企业与供应商签订合作协议,采取定期结算的模式,实现双方互利共赢。企业在运营发展进程中,可实现上述三种库存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在保障设备正常维护使用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降低库存量,减少企业资金占用,缓解资金压力。针对设备职能故诊断系统,基于设备特点,需从数据库功能建设、数据对比分析设计、管理功能模块设计等关键技术开发入手,借助数据库筛选、分析、比对所采集的数据,对设备故障原因进行判断。通过日常检修,验证评估数据库所出具的故障诊断建议,实现数据库分析信息的不断优化,通过不断累积经验,构建满足企业设备管理需求的智能故障诊断系统[6]。

(五)开展设备信息化管理培训学习活动

现阶段,部分企业存在员工综合素质难以满足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的问题,为此,企业需高度重视教育培训活动实施,促进员工专业能力提升,保障设备信息化管理实施成效。在具体实施环节,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教育培训活动全面落实。员工综合素质对于企业实施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实施成效有着直接影响,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涉及各环节管理人员,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管理知识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设备管理信息化工作开展需求。为此,企业可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分阶段、分侧重点组织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专项培训,还可引进该领域专家学者,为员工答疑解惑,促进员工综合素质提升。同时借助网络平台,设置网络课程,便于员工在零碎时间提升专业技能,强化综合素质。此外,还需引导员工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更新知识储备,强化工作积极性,为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强化信息化意识,搭建交流平台。企业可定期组织员工去往其他地区进行对标学习,分析自身企业工作落实环节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探讨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心得,强化企业全员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与此同时,在设备管理信息化项目开发过程中,与第三方机构进行协同合作,借助其专业性,通过需求交流、技术探讨等方式,逐渐提升参与人员综合素质,在企业内部打造一致高水平工作团队,为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良好支撑。

(3)强化绩效考核,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企业可将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实施成效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在企业内部对考核标准进行公布,帮助员工更好地了解绩效考核的作用,避免产生抵触情绪。与此同时,还需保障考核过程及结果的公平公正,合理利用考核结果,帮助员工充分明确自身不足,同时,与员工薪酬福利、职位晋升等相关联,切实提升员工对于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

四、结语

实现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对于提升企业设备管理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企业在运营发展进程中,应当立足于实际,设计符合企业需求的设备管理信息化方案,确保各环节工作落实规范合理,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促进设备管理信息化价值发挥,实现信息技术与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强化设备管理力度,消除潜在隐患,保障业务活动顺利开展,助力企业实现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信息化设备建设
谐响应分析在设备减振中的应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基于MPU6050简单控制设备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500kV输变电设备运行维护探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