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事业单位项目绩效评价管理

2023-08-19罗瑭瑛贵州省肢体康复中心

品牌研究 2023年24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项目管理事业单位

文/罗瑭瑛(贵州省肢体康复中心)

本文所述事业单位项目主要指公益项目。事业单位项目开展是为了更好履行自身的社会公益职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这就需要从项目管理上不断规范和创新。对事业单位而言,只有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加大项目管理力度,将其作为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切入点,才能确保各项目高质量开展,提高预算资金利用率,实现项目提质增效的目的,保障社会效益最大化。绩效评价是提高项目管理质量的关键手段,能够动态评价项目开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通过问题反馈,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后续改进依据以及方向。

一、项目绩效评价概述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以及评价标准等,对事业单位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其为实现这一目标所编制的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项目绩效评价是指对项目决策、准备、实施、完成以及运作过程中某一阶段或全过程进行评价的活动。

二、绩效评价管理在事业单位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第一,对事业单位重视项目预算管理有积极作用。绩效评价需要从项目本身入手,结合业务实际,围绕预算做好相关工作。一方面,需要事业单位根据主管部门要求,依据项目需求,做好“入库”填报,合理编制预算,制定预算目标,让预算项目实施更加精确。另一方面,需依据预算管理要求开展项目,保障项目进度的同时也要重视项目质量,使两者保持同步水平,规范项目支出。因而,通过绩效评价可让事业单位更加重视项目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效率以及质量。第二,对事业单位提高项目预算运行效率有积极作用。绩效评价的目的是检验预算执行情况,评价项目预算运行效率。事业单位开展绩效评价可明确项目支出是否符合预算规定、专项管理有无落实等内容,可提高项目预算管理运行效率。与此同时,可加强对资金管理的监督以及有效的控制,避免出现不合理或浪费现象。

三、事业单位项目绩效评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评价管理基础薄弱

第一,思想观念较为滞后,绩效目标设定不清晰。一方面,事业单位管理者长期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未能全方位理解绩效评价管理的重要性,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这一背景下,管理者未能发挥引领以及督促作用,工作人员缺乏绩效评价意识,导致项目的开展仅仅是为了预期目标的实现,忽略了项目开展成本管理。部分事业单位在编制项目预算以及质量管理等多方面内容,缺乏绩效评价氛围。另一方面,多参照上一年或同类型项目开展实际情况,预算目标的设定未能进行深入的细化以及量化,甚至照搬照套,加之在数量、质量以及成本等指标设定上较为模糊和笼统,导致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推行停滞不前。

第二,组织结构亟待优化。部分事业单位未成立绩效评价小组或部门,导致该工作的开展没有明确的责任管理机构,未能起到监督负责作用,导致绩效评价执行力度不足,评价过程流于形式。加之未能严格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导致各岗位存在职能交叉现象,不利于绩效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第三,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阶段,因部分管理者思想意识的缺乏,在制度健全上未投入相应的精力,导致现行的管理制度规范性不够、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系统性、配套性以及针对性,难以发挥考核作用,影响预期效果。

第四,专业化人才较为匮乏。一方面,因事业单位人才引进限制因素较多,加之引进渠道狭隘,招聘过程中存在阻碍。另一方面,因不重视内部培训,导致相关人员专业水平停滞不前,无法满足岗位需求[1]。此外,缺乏激励绩效考评体系,不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整体工作效率低下。

(二)绩效评价指标不够合理

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需要遵循全面性原则,对事业单位而言,包含决策指标、过程指标、产出指标、效益指标以及满意度指标五个方面。决策指标以及过程指标多为定性指标,需要依据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内容制定,评价标准更加明确。产出指标、效益指标以及满意度指标需要相关部门依据项目自身独特性设置。然而现阶段,诸多事业单位在绩效评价指标设定上存在定性指标模糊难以量化、指标设置过于主观等问题。造成这一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绩效评价工作人员主观设定,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使得指标扁平、单一,缺乏细化以及量化,造成表面指标评价以及评分标准制定中主观性的不良影响。

(三)评价手段以及方法单一

目前,我国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有成本效益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方案比较法等,这些评价方法虽能明确项目开展情况,但是难以完全满足有关部门要求事业单位工作民主、公开、科学的需求。加之有的事业单位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在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存在经验性弊端,不同类型项目的评价均采用最简单常用的评价方法,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准确性。此外,部分事业单位在绩效评价管理过程中,未能依据各部门工作类型差异的不同,选择适宜的管理手段,仅呈现出了统一性特点,导致评价结果“千篇一律”。

(四)信息化建设水平待提升

部分单位在绩效评价过程中仍旧采用传统的手工收集以及分析数据的方式,导致相关数据信息真实性无法得到验证,同时耗费考核人员时间和精力,不利于考核质量的提高。加之这一考核模式下,相关考核过程以及结果信息无法实现长久保存,不利于项目主管方、第三方绩效评价机构人员等及时翻阅查看,审计监督。与此同时,若被考核项目管理人员对考核结果有异议时,需在此收集信息核实,导致大量工作反复进行,影响考核效率。

(五)绩效评价监督力度不足

绝大部分事业单位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绩效评价监督工作,但监督力度远远不足,无法突出监督的作用[2]。有的单位仅仅是将项目收支情况作了简单说明,并未公开具体的预算编制以及执行情况,尽管罗列了信息公开清单,但也无法让公众真正了解到预算项目的资金安排,此时社会监督作用无法发挥,影响事业单位社会职能的履行。

(六)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足

从当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实践来看,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分析项目存在的问题,要求项目主管部门限期整改。另一方面,从预算安排、支出完成角度提供整改意见,建立评价结果与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相挂钩的工作机制。然而上述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通过评价结果分析项目存在的问题,未能对效益较优的项目进行分析。同时因绩效评价部门以及预算部门独立运行,导致绩效评价部门没有重视检查结果的跟踪,部门整改情况无法及时跟进,影响整改成效。此外,因不同项目支出有着特殊性、复杂性等特点,主管部门无法依据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准确提出有利于预算安排的整改意见,只能就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决定项目资金预算,而项目总体绩效评价结果没有真正有效用于预算安排调整中。

四、事业单位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实施对策

(一)强化绩效评价管理基础

第一,重视绩效评价思想建设,合理设定评价目标。首先,管理者需从思想层面给予重视,落实总体规划以及监督执行等工作。其次,通过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等方式,强化各主管部门以及全体员工绩效评价管理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理念,明确各自职责,形成全员参与、积极配合的良好氛围。最后, 需结合单位自身特征,围绕公益属性、宗旨目标、预算目标等内容,合理设定绩效评价目标,确保其与各部门预算目标相结合,与预算编制同步进行,将目标细化分解至各个项目中,明确各部门职责范围,实现全面把控。

第二,优化组织结构。事业单位需加大绩效评价管理投入力度,成立专门的绩效评价管理部门,配置相应的工作人员,确保其具有较强的绩效评价意识和水平。与此同时,需合理设岗,严格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明确岗位责任,构建互相合作、监督以及制约的工作机制,助力绩效评价工作开展。

第三,完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管理者需重视制度的优化以及完善,立足单位实际情况,明确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要点,配置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其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有章可依、有法可依。与此同时,需要构建长效问责制度,强化员工责任意识,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助力绩效评价管理工作高质量开展。

第四,重视人才培育。一方面,需通过座谈会、网络教育等形式,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拓宽其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提升专业技能[3]。另一方面,需重视人才引进,拓宽招聘渠道,规范准入标准,吸纳高素质人才,为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开展注入活力。此外,按项目绩效管理的岗位职责任务对职工进行工作绩效考核,以考核结果完善培训内容,强化培训质量,提升学习意识和综合素养,不断夯实人才队伍。

(二)完善项目绩效评级指标

项目绩效评价的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事业单位需在明确本年度预算支出主要方向以及成果的基础上,围绕产出、效益以及满意度指标设置评价指标[4]。首先,需合理分配定性指标以及定量指标比重,定性指标是以绩效管理目标为基础,定量指标是从实际数据出发,从各个方面对被考核项目进行的客观公正的评价。若前者权重较大会使得指标设计过于笼统,导致考核形式化,评价难度较大,与绩效管理目标相悖。对此,事业单位需充分结合定量分析以及定性分析,保障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以及科学度。其次,设计合理的个性化指标。因不同项目类型中的预算资金用途有所差异,产出指标也有不同,对此,需要依据项目成果设定不同项目的个性指标[5]。最后,需构建不同类别的绩效指标体系。事业单位需要以整体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导向,将指标体系进行合理分类,例如预算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先对资金项目进行合理分类,然后落实项目的绩效评价,从而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三)创新评价手段以及方法

第一,事业单位在绩效评价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保障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以及准确性,应当依据不同部门、不同项目类型,选择适宜的评价手段,既要有统一性,又要依据相应的工作内容进行细分,坚持采用以外部评价为主,内部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与此同时,也要细化管理责任,建章立制,将考核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第二,绩效评价方法关乎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对此,事业单位绩效评价部门管理者需在坚持长期、短期效益为评价依据的准则上,创新绩效评价方法。一方面,可引入平衡计分卡,从四个方面、四个维度评价目标实现情况,抓好量化考核,以量定性将考核标准与考核工作具体化。值得注意的是,事业单位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需要遵循可行性、合理性、科学性原则,不断创新评价方法,也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成本效益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保障考核结果的准确性。

(四)全面提高信息建设水平

一方面,事业单位需合理运用网络技术与信息化手段,例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构建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搭建项目绩效自评、申报、监控、评价以及结果应用等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另一方面,需将项目进展情况实时更新到信息系统中,便于了解项目实施情况,把控实施进度,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为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提供信息依据。此外,需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搭建绩效评价档案系统,及时上传绩效评价过程以及结果相关数据信息,便于管理者复核。除上述内容外,还可借助信息管理系统,畅通评价结果反馈渠道,便于被考核部门或职工对评价结果有异议时,及时提出申诉,管理者需对申诉问题及时解决,增添职工的认同感。

(五)加大绩效评价监督力度

为了保障绩效评价管理质量,事业单位需不断加大监督力度,依法公开预算绩效方面的信息,在规定时间内将资金使用情况公布出来,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增加预算透明度。信息公开时除了需要保密的信息外,需将决算相关内容披露到明细科目,公开收支预算决算表、项目绩效评价情况,接受各方的外部监督。与此同时,可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保障相关决策的科学化、法制化。事业单位需实现内外监督合理,主动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实现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的有机结合,主动完善内部监督工作,实现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全过程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同时积极引进外部审计监督,切实发现绩效评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绩效评价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六)重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第一,项目主管部门需要依据绩效评价结果,对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明确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原因,提出针对性优化方案,保障各项资金利用效率。这一过程中不可只对实施情况不理想的项目进行评价,也要重视效益较优的项目管理,从整体上提高项目管理质量。第二,需健全绩效评价结果与后续预算安排挂钩机制。绩效评价较理想的项目,在进行下一年度预算安排时,可适当增加预算或申请主管部门增加项目或预算,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民生的能力。反之,对绩效评价不理想的项目,可适当考虑缩减下一年度预算,责令其限期整改,让其在整改到位后向预算部门以及绩效评价部门备案,由绩效评价部门再次进行跟踪分析,确保整改到位。第三,需注重评价结果的公开,将评价结果用到社会公众外部监督中,利用外部监督力量,找出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建章立制,重新规范项目闭环管理,实现项目绩效评价结果最优化。

五、总结语

绩效评价管理可保障预算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能够从评价结果反映事业单位项目开展情况以及项目预算资金利用率,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但现阶段,诸多事业单位在落实绩效评价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绩效评价基础薄弱、绩效评价指标不够全面、评价方法或手段不合理等问题。

综合上述内容得出,事业单位可先从绩效评价基础建设入手,如强化思想建设、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管理制度以及加大人才培育力度等,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继而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依据项目特点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或手段,保障评价结果精确性。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体系,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绩效评价管理效率以及水平。联合内外部监督,保障评价工作开展的规范性,为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奠定基础,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助力项目收益的提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项目管理事业单位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未来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