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才引智背景下外来独居青年人才社会支持研究
2023-08-18聂亮亮魏守宽
聂亮亮,魏守宽,崔 雨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0 引言
城市化作为现代化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成为我国发展的新引擎。人才是城市创新最核心的要素,引进高质量人才有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近年来,各大城市纷纷推出极具吸引力的招才引智计划,吸引大量外来青年人才到城市独自工作生活,与此同时,外来青年也将面对就业、住房、交友、婚恋等种种问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及民政部相关报告,截至2021年,我国独居者高达9200万人,其中20~39岁青年独居者超2000万人,这些独居青年中有一部分是主动选择独居,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被迫独居,他们远离故乡、亲人,缺乏情感寄托,能否从外界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中扎根。
学界对“独居青年”的定义并不明确,很多学者认为“独居青年”的概念和“空巢青年”相似,认为这类群体远离故乡或亲人,单身且独自生活,缺乏必要的情感寄托,没有家庭生活。但另一方面,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工作相对稳定,独立意识比较强[1]。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独居青年的居住、产品、社交、心理等需求展开,包括适应独居青年需求的家居设计、产品设计等,主要解决独居青年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也有研究者关注该群体的“空心”现象,对独居青年的社会融入、本地化社交网络、焦虑和抑郁症相关因素及独居行为的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巫长林以广州独居青年为例,从城市融入、经济融入、文化融入和社区融入4个层面分析了广州独居青年的社会融入状况,发现独居群体年龄集中在23~30岁,学历大多在本科以上,与本地独居青年相比,外来独居青年社会融入程度最低,经济融入程度最高,其次是文化融入、城市融入[2]。张文宏等依据北京、上海、广州3个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数据,从独居青年经常接触的人、朋友、帮助自己的人、谈心的人及闲暇时一起玩的人5个维度测量独居青年的社交网络情况,发现特大城市的外来独居青年经常接触的人更可能是同为外地户籍的群体,他们对帮助网络和谈心网络的需求态度不明,认为应进一步发挥高校在构建毕业生社交网络中的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者在各类交流互动平台搭建中的作用[3]。魏书文借助生态系统等相关理论,以“深漂青年”为例,通过深入访谈法,发现独居青年整体融入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经济融入不充分、社区融入存在空间间隔与服务失联双重问题、社会关系融入内卷及心理文化融入弱等,从微观个体、中观企业及社区、政府层面分析了独居青年社会融入水平低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融入对策[4]。朱俊杰等以浙江省五地为例,对独居青年的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相较于非独居青年,独居青年的经济压力较大、自我意识较强、社交网络较窄,提出应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建设公共社交空间,建设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等[5]。
目前,学界对于招才引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招才引智体制机制创新、招才引智提升路径及招才引智配套政策等方面,招才引智与青年工作的相关研究不多,绝大多数研究从实证出发,以具体城市的招才引智政策为依托探讨青年人才的“引、育、留、用”,研究主要围绕“引”和“育”两方面,对“留”和“用”的关注不够。此外,与标杆城市或地区进行比较的研究也占有一定的篇幅,研究者分析招才引智成效突出的城市或地区,探究所研究城市或地区的问题,并给出提升策略。
为进一步了解浙江外来独居青年的社会支持现状,本研究以肖水源1986—1993年设计的SSR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为基础,根据研究需要对问卷调查内容进行设计改造。通过微信朋友圈、小红书等渠道于2023年3-5月向浙江省内青年群体发放问卷700份,排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643份,有效回收率为91.86%。其中独居青年162人,非独居青年481人,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1 国内主要大城市招才引智政策现状
我国对城市规模的划分,主要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标准,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其中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500万~1000万为特大城市,100万~500万为大城市,人口流入顺差也主要集中在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及大城市。为进一步了解我国主要大城市的招才引智政策,选取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7个地区的39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研读各大城市的招才引智政策,对政策内容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各地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39座城市所出台的招才引智政策除人才引进对象范围及人才引进力度存在差异外,在政策类型上相对集中,主要包括落户政策、租房补贴、生活补助、购房补贴等,同质化较明显,且偏向于硬性补贴,更多考虑如何“引”,只有个别城市在政策设计时考虑到人才引进后的柔性环境,配套提供人才优待政策,帮助人才更好地“留”下来。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招才引智政策也存在差异,超大城市对人才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人才政策受众群体小,反映出超大城市更加看重人才质量而非数量。特大城市往往比超大城市人才引进需求量更大,人才引进政策配套充足,且会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大,如南京、沈阳、济南都为求职者提供了求职补助,西安为人才引进提供了乐业优待等。相比于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大城市对人口数量的需求较大,如何引进更多的人才是招才引智政策的重要出发点,因此大多采取较为宽松的人才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进入,对人才的层次要求相对较低。我国主要大城市招才引智政策聚类词及政策数量分布详见图1、图2。
图1 我国主要大城市招才引智政策聚类词
图2 我国主要大城市招才引智政策数量分布(项)
2 浙江省外来独居青年社会支持现状
SSRS社会支持量表作为比较成熟的量表,设计具有合理性,且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较客观地反映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对于了解浙江省外来独居青年的社会支持现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该量表设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要指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及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主观支持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主要通过被调查者的倾述方式、求助方式及参加活动的情况来衡量。根据量表的得分判断标准,分数越高,社会支持度越高,一般认为总分小于20为获得社会支持较少,20~30分为具有一般社会支持度,30~40分为具有满意的社会支持度。由图3可知,浙江省被调查青年的社会支持总分低于20分的较少,在浙青年基本上都能获得一般社会支持或满意的社会支持。
图3 被调查者社会支持总分散点分布
虽然在外来独居、外来非独居、非外来独居、非外来非独居四种状态下在浙青年群体的社会支持得分都大于20分,但四者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外来非独居青年得分高于非外来非独居青年,但二者都具有满意的社会支持度;非外来独居青年得分高于外来独居青年,二者仅具有一般社会支持度。外来独居青年社会支持总分最低,同为外来青年,非独居青年除客观社会支持评分稍弱,其余评分都最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外来非独居青年在目前城市生活3年以上的人数比例为58.45%,远高于外来独居青年的19.23%,可见外来青年一旦突破独居“瓶颈期”,其社会支持水平会得到大幅好转,稳定性也将大大提高。详见表2。
表2 被调查者社会支持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性别、年龄、学历、户籍所在地、独居时长等因素对独居青年社会支持度的影响,选取问卷中162位独居青年的数据,通过二元变量相关分析法分析这些因素与社会支持度的相关性。因性别、年龄、学历等为定类变量,故选取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非参数检验公式,得到的数据详见表3。
表3 独居青年Spearman相关系数
由表3可知,性别与社会支持利用度及总社会支持存在负相关,且独居男青年比独居女青年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更弱,能够获得的社会支持更少。年龄与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总社会支持存在负相关,年龄越小的独居青年能够获得的主观社会支持、社会利用度及总社会支持越少。学历对主客观社会支持不产生影响,但与社会支持利用度存在正相关,学历越高,越能够有效利用现有的社会支持。是否为外来独居青年也与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总社会支持存在相关关系,外来独居青年能够获得的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及总社会支持少于非外来独居青年。独居时长对主客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及总社会支持不存在影响。
3 招才引智背景下外来独居青年社会支持策略
在对国内主要大城市的招才引智政策现状及浙江省青年群体社会支持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要解决招才引智背景下外来独居青年面临的问题,应从政府政策、群团社区、外来独居青年自身三个层面协同推进,搭建更加完善的外来独居青年社会支持系统,让外来青年更加快速地融入城市,真正成为所在城市的“新市民”,做到人才“进得来”“留得下”。
政府应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更具指向性的招才引智政策,给予外来青年更多的社会支持。人才政策也应更加柔性,更具温度,不应是冷冰冰的各项补贴,还需要后续持久的社会支持政策。应逐步将对独居青年的社会支持从问题研究向实际落地转变。目前绝大多数城市的招才引智政策内容涉及青年人才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但并没有根据各青年群体特点做细分,且较多偏向于满足青年人才的物质需求,对于社会融入的其他方面涉及较少。外来青年作为招才引智的对象,其社会融入程度直接决定招才引智的效果和质量,应重视对外来青年的精神支持。
社区群团是外来青年接触、了解城市的窗口,应积极发挥社区群团对外来独居青年的社会支持作用,对提高其可获得感大有裨益。群团组织应积极组建青年社团组织,为外来独居青年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针对外来独居青年特点,组织策划就创业讲座、心理沙龙、法律咨询、户外活动、交友相亲等活动,让其在异乡他地拥有更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应整合社区资源,挖掘社区潜能,多元化引入外来独居青年特色服务长效机制,实现赋能发展,建立外来独居青年触手可及的社会支持“大本营”。针对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对社会支持产生影响的个体因素,社区群团组织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导致的社会支持偏向,如针对男性外来独居青年群体社会支持相对较弱的情况,可组织针对性强的帮扶活动。社区要下沉到外来独居青年生活中,积极解决其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开展“独居食堂”等贴近生活的项目,为独居青年解决“好好吃饭”等实际问题。
作为社会支持的对象本身,青年在选择奋斗城市时应充分考量自身条件,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量自身在当地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建设和个人发展规划,不断发展完善自己,早日融入当地生活。外来独居青年应积极参加政府、群团组织、社区、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结交朋友,拓宽对所在社区甚至城市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社会支持水平。也应定期评估自身社会支持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使自己保持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