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推动“双创”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3-08-18任丽娟

中国新通信 2023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双创

摘要:随着ChatGPT的问世,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到了新阶段,这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抓手。高校思政教育对于“双创”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模式的理念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将二者紧密结合可以更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创新创业的发展,使“双创”教育由“系统推进”向“精益求精”进行转化。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思政教育“双创”教育;融合发展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典型代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变革提供了新契机,自2022年11月ChatGPT推出以来,人工智能技术从量变发展到质变的飞跃,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价值。高校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都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是专业学科教育之外的拓展延伸。在人工智能发展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双创”教育的系统融合能从多角度对高校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助力人才培养工作系统性改革。

一、人工智能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历史带入人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新阶段[1]。其实自人工智能提出以来,人们就致力于将其应用到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推进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势必将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信息时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国思政教育理念、教授方法、教学技术等呈现出新的机遇与挑战,这也对思政教学创新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我们应深入了解智慧创新教育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应用,积极转换思维模式,运用恰当的新技术探索思政教育发展改革创新之路。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必然性

“雙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

(一)担当新时代育人使命的迫切需要

“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践需要大量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其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在创业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增强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必然选择

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发展至今已近20年,创业项目均需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要求创业者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兴盛,创新创业教育迫切需要从“系统推进”向“精益求精”转化,将“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纳入结构性改革,强化“精准供给”,实现“精准对接”,抓住提质增效的“硬核”,通过高校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发挥立德树人的“倍增效应”,促进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同频发展以及协同育人效应,引导学生做合法合规的创业者。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模式的内在契合点

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模式的理念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一)培养目标的内在逻辑

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相互联结、相互渗透。高校思政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指引学生进行未来职业规划和就业发展。“双创”教育模式同样提倡学生的创新、协作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的高素质人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宽视野,为未来达成良好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内容的内在逻辑

高校思政教育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内容,重视学生人格教育、行为和道德规范以及心理健康,强调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而“双创”教育模式也需要创业者具备思维敏锐、快速反应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创新创业品质和意志、心理素质的培养。从培养内容上来看,二者相互关联、相互融通,由此可见,将二者融合可以实现对人才培养内容的整合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精准有效地突出人才培养工作。

(三)培养方式的内在逻辑

高校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在培养方式上相互融合、协同发展,能够发挥出教学方法联动推进的胜势,助力高校立德树人育人体系的常态化发展和创新推进,凸显人才培育工作的现代化特色。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为提高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力并让学生产生共鸣,通常会加强理论与实际相融合,将问题导引、情境体验、实例分享、任务驱动、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而在“双创”教育中,通过情境教学、榜样作用、案例分享等增进理论创新,同时加以撰写创业计划书、创客集市展示、创业计划等实训方式,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目前高校“双创”教育的困境和突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双创”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的大局。

(一)高校“双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信息变革时代,高校“双创”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以下问题和挑战。

1.技术资源共享性不足

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指导和资源支持,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系统性设计不强,各部分之间黏性不够,在资源共享和协调管理方面独立、分散,因此,高校“双创”教育中缺乏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及充足的资源和技术支持[2]。

2.价值观耦合度不强

在信息发展时代,高校“双创”教育的开展侧重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各高校“双创”教育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但评估体系不清晰,不少高校仅将其作为就业创业教学指导的单一延伸,甚至直接替代创业实践活动,不利于育人效能的发挥。“00后”大学生作为需求主体,对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差异性的趋势,高校“双创”教育应当运用人工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通过创新有效的智慧教育方式和培养机制来解决教育“供需错位”的现状[3]。

3.供给模式趋同化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兴未艾,但受教学理念、教育环境等限制,高校间的发展差距较小,趋同性明显。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今天,高校“双创”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应该与高校办学理念、育人策略、学科专业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加强技术革新在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中的作用,推进交叉学科培养。

4.供给载体单一

高校“双创”教育需要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为学生们提供了创业街、创客集市、孵化园等线下场所和平台,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学校对于相关项目介绍不足,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创新创业的支持程度不够,也缺乏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

(二)高校“双创”教育的优势

1.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双创”教育通过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配合实训实践活动,积极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各项大赛,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实现自己的创新创业想法的平台,以此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能力和素质赋能。

2.加强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高校“双创”教育通常以团队为基础。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创业基础》课程,课程采用“线上自学+线下学习+线下实训”的学习形式。线下实训包括两方面:创业计划展示和创业项目展示。创业计划展示是以小组为单位,经过信息搜集和市场调研,撰写《创业计划书》,并在课堂以PPT形式对创业计划进行展示。创业项目展示也是以小组为单位,将《创业计划书》中的项目(实物展示或图文展示)在学校创客集市进行展示。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中需要与他人分工、合作、沟通和协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促进产学研合作

高校“双创”教育通常会联合企业或者科研机构,为学生提供资源和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同时也加强了学校与企业或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

4.促进就业和创业

高校“双创”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的心理素质和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创业或就业的资源和机会。通过创业項目的实践,学生可以积累创业经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5.提高实践性、项目性、自主性及互动性

高校“双创”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是实践,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实践性的课业活动和任务,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双创”教育通常以创新创业项目为基础,要求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和方向,自主组建团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再者,高校“双创”教育通常需要学生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需要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和分享,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精神和协作能力。

五、人工智能发展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模式融合的具体措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贵在精准、难在精准、成效取决于精准。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联动发展需牢牢抓住“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在人工智能发展之下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即时性、无界感的教学新模式[4]。

(一)聚焦需求,夯实基础,精准施策

通过制定“双创”思政教育课程,将“双创”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当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5]。

第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强对创新创业理论的学习和掌握,让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本质、原则、方法和技巧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6]。第二,整合理论和技术资源。高校可以整合校内外的各种创新创业资源,如学术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支持。第三,更新课程体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创新创业领域的迅速变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及时更新教材,设计相应课程,如创业规划、创意思维、商业模式设计、营销策划、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通过课堂教学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7]。第四,组织创新创业比赛。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实践支撑,高校可以组织各种创新创业比赛,并引入一些实践项目和竞赛,如校内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计划比赛、商业模式竞赛、社会实践和国际创新创业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第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估机制,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反馈,不断完善和优化“双创”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二)搭建平台,提升质量,精准供给

一方面,高校可以给学生搭建创业街、创客集市、孵化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将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模式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资源和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与当地政府、企业、创业团队等合作,提前了解市场需求,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如创业实习、科研项目、创业孵化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其更好地融入创新创业实践中,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8]。

(三)显隐结合,解决问题,精准拓展

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指导和支持,包括引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帮助学生设计商业计划书、提供资源和网络等[9],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导师也能够借此机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发现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五、结束语

人工智能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推动“双创”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带来了全方位变革。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高校累计孵化企业已超过17万家。由此可见,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成果非常显著,促进了大量的学生创业,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了教育改革和创新等,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高校应当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体系建设、课程设置、文化营造、产学研合作、案例分享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双创”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的构建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

作者单位:任丽娟 山西工商学院

参  考  文  献

[1]高文超,张国英,钱旭.高校人工智能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1(3):90-94.

[2]高洁.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科学精神”的分析视角[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2):64-67.

[3]温雷雷.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耦合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1(24):53-57.

[4]杜鹃.人工智能融入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构建——以机电专业为例[J].大众标准化,2021(1):63-65.

[5]李开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三维审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1):99-102.

[6]张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11):101-103.

[7]谢大平,匡小静,祝军.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内涵与路径[J].北京教育(高教),2021(11):53-55.

[8]肖露,罗璋美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20):20-21.

[9]尹祥,潘鑫淼.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40):165-168.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双新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