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幼儿园区域标识的设置

2023-08-18吴笑语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7期
关键词:幼儿园

摘 要: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设置适宜的区域标识,能够充分发挥标识及对应材料的教育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幼儿园区域标识的设置,是幼儿自身发展和园区环境优化的需要。可以在解决重难点问题时、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时、激发幼儿兴趣点时、让幼儿自己动手实践时,合理引导幼儿设置标识,并根据幼儿个体学习情况、幼儿现场反馈适时调整设置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标识;标识设置

标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具有表达、象征、暗示等功能。区域标识的合理设置,能为幼儿创设一个“有规则”的区域环境,提供“有挑战”“有乐趣”的整理收纳平台。在区域活动中设置适宜的区域标识,能够充分发挥标识及对应材料的教育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对幼儿提出了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物品的要求。教师与其绞尽脑汁制作区域标识让幼儿辨识,不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幼儿自主参与到区域标识的设置活动中,解放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在尝试和实践中思考。

一、 必要性:幼儿自身发展和园区环境优化的需要

(一) 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自主意识逐渐增强。进入幼儿园后,幼儿逐渐学着关心集体,愿意参与到班级环境创设中来,常常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和班级建设,自我服务能力大大提升。他们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成人的安排,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可以有意识地依照、模仿规则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区域标识设置活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幼儿的区域标识设置已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他们往往在游戏开始前已经对标识设置的主体和内容有了大致的想法。

其次,社会交往能力逐渐增强。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逐渐增强,喜欢与人交往,更乐于交往,合作游戏的意愿和能力逐渐显现。在区域标识设置活动中,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

再次,探索欲和探究能力逐步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已不满足于了解表面现象,而要追根问底。他们的活跃不仅表现在身体的活动上,更表现在智力活动上。他们喜欢主动去学习一些新知识或新技巧,去发现一些新现象。在课堂上,他们喜欢新的课堂内容,喜欢一些动脑筋的活动,如做计算活动,编故事或其他创造性活动。在课外,幼儿热衷于下棋、猜谜,或做各种智力游戏或科学探究。区域标识设置活动中,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地用“为什么”去了解事情的表象,而是喜欢刨根问底,喜欢自己动手探索事物的本质。虽然还是习惯于具体形象思维,但他们已经能够独立按照一定的要求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做到有顺序地描述。

(二) 园区环境优化的需要

首先,区域标识是美化幼儿园环境的重要载体。《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在园所接触到的所有材料包括区域标识,都是幼儿园教学环境的一部分。合理的区域标识设置,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和材料记录下已经和正在实施的课程,同时也是课程内容的延伸。在幼儿园教育中,合理的区域标识设置是美化幼儿园环境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美化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意图隐含在区域标识设置活动中,让区域标识设置发挥潜移默化的、长期性的、渗透性的教育作用。

其次,区域标识是构建标识性环境的重要依托。标识性环境,即教育工作者根据相关教育规则、幼儿发展情况等而创设的一种环境,能够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标识、指示与引导。[1]通过符号、图形、图片等具有指示性、象征性的标识,在无形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和区域游戏的深度开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相比教师的指令和语言引导,区域标识的暗示作用是更为有效、幼儿易接受的,它能使区域活动的指导更具针对性,更加多样化。

基于以上两点思考,我们应当顺应幼儿的年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指引幼儿科学合理地设置区域标识,创设标识性环境,有利于引发幼儿对环境的思考和探索,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依据标识信息自主学习。

二、 时机选择:把握好关键节点

区域标识的设置,需符合《指南》《纲要》的基本精神,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并与幼儿园课程紧密相连,时机选择很重要。

(一) 解决重难点问题时

面对幼儿不容易一下子掌握的、需要反复强化练习的但又是重难点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设置区域标识,帮助幼儿形象感知,强化认知,化解重难點。例如,“指针转转转”活动内容主要涉及数学区标识的设置,从年龄段看,时钟的认识是大班年龄段时间概念教学中的重难点。此阶段,幼儿对时间的认识逐渐向更长的时间段扩展,对时间分化的精确性也在进一步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应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建议教师和幼儿一起寻找生活中用数字做标识的事物(如时钟、日历等)。在数学区标识的设置中,教师主要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中逐步认识整点、半点,并在游戏环节自主绘制钟面。在活动后,教师收集并筛选了6个清晰、准确的作品作为区域标识代表作,让幼儿通过观察、推理和收纳,熟悉区域标识。同时,教师可以数字时间与钟面相结合的形式,让幼儿在每次整理中都能够看一看、数一数、算一算,将需要强化的时间概念隐藏在日常的区域标识设置环节,既使幼儿的时间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又让幼儿收纳材料的过程简单又有趣。

(二) 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时

当幼儿在活动中向教师寻求帮助时,教师应根据幼儿诉求的复杂程度、幼儿当前发展的状况和游戏特点作出相应的回答。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直接介入容易影响活动进程,不利于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此时,区域标识就可以作为媒介和线索,以隐性的方式支持幼儿学习。例如,“有魔法的磁铁”活动内容主要涉及科学区标识的投放。在一开始组织的“我是中国娃”区域活动中,幼儿已经初步认识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且在区域活动“磁铁小车”中尝试探究了磁铁的功能。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尝试把玩磁铁小车,并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磁铁要有两个颜色?为什么有一端可以开动小车,另一端不行呢?”由此,教师将带有符号标记的磁铁作为区域标识,要求幼儿将两个形状相同的磁铁匹配,发现“南、北”和“N、S”的对应关系,无形中加强了幼儿对方位的认知。在第一阶段幼儿对“南、北”形成初步认知后,教师增添了与“东、南、西、北”相匹配的汉字标识与箭头标识,引导幼儿将汉字标识放置到与之相匹配的箭头标识处。幼儿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识字、识字母的能力。

(三) 激发幼儿兴趣点时

幼儿主动活动、积极参与、全心投入活动,需要兴趣作为持续推动力。在区域标识设置活动中,教师也应该把时间、空间、材料还给幼儿,引导幼儿设置真正属于他们、符合他们视角的区域标识。当区域中的标识变为幼儿感兴趣的或是熟悉的内容时,他们会更主动、更愉悦地参与到区域标识的设置活动中来。当幼儿通过观察、理解、探索标识内容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时,看起来单一、枯燥的整理转变为自主而又有趣的“游戏”活动。例如,“气象标识我会配”活动内容主要涉及生活区区域标识的设置。教师在班内增添了“气象播报员”的小职位。小播报员在前一天了解当天的天气情况(包括气温、天气等),面向全班幼儿播报气象,并在气温表上记录。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他们对不同的气象标记所表达的意思、记录不同气象标记的方法、不同气象标记的不同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利用区域标识,以气象表征标识和气象名称匹配的形式,让幼儿将气象表征标识投放到相应的气象名称处。在寻找气象表征标志的过程中,在辨别气象名称时,看到认识的文字,幼儿会兴奋地向教师和小伙伴展示,为自己能够准确读出其中的字感到开心和满足。

(四) 让幼儿自己动手实践时

相比服从成人的要求,幼儿更愿意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平衡教师讲授与幼儿参与之间的度。教师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来,适时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来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与幼儿共同商议区域规则、了解规则意义。幼儿参与标识设置的过程,也是选择与认识区域活动常规的过程,在持续互动、互助中,他们的观察能力得以培养,也更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2]以“创设我的美工区区域标识”活动为例,教师分四个阶段引导学生设置标识:

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幼儿就“你想用怎样的标识区分收纳筐”展开讨论。幼儿根据先前的经验,纷纷提出想法,如“我想用彩色的方块贴在筐上”“我想用数字来标记”等。于是,数字标记的美工区标识诞生了。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单个的数字标识不能具体体现收纳筐中的内容,因为根据这样的数字标识,无法按秩序整理。

第二阶段:初次尝试失败后,教师组织幼儿展开二次讨论:怎样设计出“对应”的区域标识呢?有的建议“用它们对应的东西来标记”,有的建议“筐里有什么就把它们画下来”。于是,幼儿一起绘制了单一的表征图案标识。新的区域标识投放后,他们在区域活动中整理和收纳,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同一种类的不同材料放在一起太多太乱,没法很快拿到想要的材料。

第三阶段:针对第二阶段出现的问题,教师组织幼儿思考找材料很费劲的理由。幼儿认识到,收纳筐内的材料没有进行分类,混在一起很难找。于是,他们就“如何分类”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建议“可以把同一个样子的材料放在一起”,有的建议“每个格子的材料都可以做一个标记”,还有的建议“我们可以按照颜色、大小进行分类,同一颜色、同一形状的材料放在同一个格子里”。根据幼儿的建议可以发现,他们想按照材料的形状、颜色、大小、用途等进行分类。在讨论中他们还发现,有的材料(如夹子)可以按照大小分类,有的材料(如木片)可以按照不同形状进行分类,有的材料(如瓶盖)可以按照颜色进行分类,特别大的材料(如保利龙球、蛋托等)可以直接有序排列在柜子内。

第四阶段:组织幼儿一起做一做材料标识。在重新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幼儿指出“给每个格子都贴上标识就不会放错了”。但是柜子上的标识可以怎么来制作呢?通过观察,幼儿发现“分类筐里有五个格子,可以放五种不同的材料”。所以,“标识也要和筐一样分成五个格子,一个格子对应一种材料”“单独放的材料只要画出它的样子就可以了”。最终,幼儿绘制出了详细的表征图案作为区域标识。

虽然区域标识的创作过程一波三折,但是幼儿在思考、讨论、制作、调整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班级的环境创设,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不仅如此,幼儿在设置标识的过程中对区域内的材料有了更好的认识,也在其中锻炼了分类和整理、挑战和探究、服务和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

三、 策略的适时调整:根据幼儿学习情況和现场反馈

区域标识设置是一项持续性的活动,内容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实际操作的情况灵活变化的。长期不变的区域标识会让幼儿形成惯性记忆,从而削弱标识的教育作用。在实践中,区域标识的设置策略还应该做适时的调整。

(一) 根据幼儿个体学习情况调整

在区域材料整理归纳环节,游戏材料、区域标识是幼儿活动的对象。幼儿的学习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等特点,同一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也是不相等的。《指南》中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所能、所应抵达的“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教师需要善于发现本班幼儿的不同学习情况,关注个体差异,提供与幼儿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兴趣需要相契合的材料,以激起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指针转转转”区域标识设置活动中,教师就根据幼儿个体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标识设置策略。一开始,教师只是想引导幼儿经历三个阶段的学习,认识整点和半点。在第一阶段,整点钟面与数字时间相匹配阶段,幼儿已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解读整点时指针的静态位置;进入第二阶段,教师将整点、半点钟面混合设置,与数字时间相匹配,结合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认识了半点,并对指针运行轨迹和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针对幼儿的接受情况,教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将整点、半点和个别特殊时间,如8:45点的钟面、2:15的钟面混合设置,与数字时间相匹配,同时鼓励幼儿自主绘制钟面,这就启发幼儿将已有的时间认知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强化了对时间的认知。之后,教师还让幼儿将各自绘制的钟面标识进行整理收纳,提升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区域标识设置活动的作用最大化。

(二) 根据幼儿现场反馈调整

区域标识设置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整理收纳区域材料、培养良好的习惯。当幼儿在整理收纳环节作业现场反馈,如出现问题、产生疑问、指出有争议的想法时,教师应及时调整策略。此时,教师应成为一名敏感睿智的观察者,能够及时识别幼儿的学习认知、思考和困惑。例如,针对语言区标识的使用问题和调整,学期初,教师根据幼儿对象形文字的兴趣,也为了培养幼儿的前识字能力,在语言区组织幼儿为书本(象形文字)、书袋(简体字)设计相匹配的标识。但幼儿在收纳整理的过程中向教师反馈了许多问题。一开始,标识做在图书的右下角,但是放在书袋里后会被挡住,没有办法确认是否收纳正确。有幼儿说:“要把书一本本拿出来才能看到,好麻烦。”根据幼儿反馈的问题,教师和幼儿一起调整了标识设置策略:将书的标记张贴在书的左上角,这样方便图书管理员检查是否一一对应,收纳正确。第一次调整后,又有幼儿发现了问题:标记挡住了书名,看不到字了怎么办?对此,他们想出了好几种解决方案,有的建议把标记剪小,有的建议把标记贴在封面上没有字的地方。最终,教师与幼儿共同商定,制作更小的标识统一贴在封面的右上角。

综上所述,引导幼儿巧妙地设置区域活动标识,为幼儿创设了“有规则”的区域环境,提供了“有挑战”“有乐趣”的整理收纳平台。适宜的区域标识设置,充分发挥了标识及对应材料的教育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应将教育融入区域标识设置活动中,并在实践中观察幼儿操作情况、了解幼儿感受、引导幼儿在区域标识设置的真实体验中积极成长。

参考文献:

[1] 许小佳.利用标识性环境培养大班幼儿区域活动常规[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8(6):4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吴笑语,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在幼儿园里,我喜欢……
在幼儿园,幸福油然而生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去幼儿园吧
爱“上”幼儿园
中小学幼儿园等将普遍建立家长学校
我整垮了两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