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三维探讨

2023-08-18杨慧民白杨

理论导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中国式现代化立德树人

杨慧民 白杨

摘 要: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既是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应然之举,也是彰显高校思政课独特优势的应行之策、助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基于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现实观照,高校思政课应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所具有的战略高度、理论深度、实践力度和世界广度,科学设置相关议题,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意志、思想伟力、叙事密码和全球智慧。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中国语境与国际眼光相结合、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贯通、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相交融、视觉盛宴与文本建构相映射中,从视野拓展、内容呈现、话语表达、叙事手法等方面开展教学审思,进一步思考如何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为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中国式现代化;立德树人;历史自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3)08-0116-07

基金项目: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大连理工大学)建设项目(21SZJS21010141);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政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21JDSZKZ01)。

作者简介:杨慧民(1974—),男,河北邯郸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白杨(1994—),男,河北承德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法、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1]历经“探索”“追赶”“超越”的百余年实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之路,书写了中国故事的壮丽篇章。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全面、内涵丰富,不仅彰显中国特色,而且具有世界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使其成功转化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思想教育资源,凝聚起新时代大学生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价值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是内聚心、外展形象的最佳中国故事,承载着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伟大梦想。随着我国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迈向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拥有了更为丰富的时代意蕴。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使其成为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重要力量,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伟大历史进程,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一)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应然之举

高校思政课的功能在于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增强“四个自信”和政治认同。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生动写照,是对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科学概括与总结,蕴涵着凝心聚力、凝聚共识的意识形态功能。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学习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增强这一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有助于践行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使命。

高校思政课和中国式现代化学习教育的目标任务一致,都是为党育新人、为国育栋梁。高校思政课的使命是始终秉承党和国家“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44。中国共产党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事业发展之全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领航新时代大学生与国家民族共进,离不开思政课堂对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时代阐释,以此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看清来时之道路,不忘前进之方向。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3]。可以说,挖掘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中的教学资源,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推进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凝聚新时代大学生奋进意志,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大计的应然之举。

(二)彰显高校思政课独特优势的应行之策

习近平指出:“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4]这即是强调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与思想性。高校思政课具备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理论性和思想性的底气。高校系统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方面具备一定的独特优势。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思政课遵循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要义。高校思政课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是“以理论为切入,以思想为提升,以政治为落实”[5]。即通过理论阐释提升大学生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的思想高度,回答大学生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的时代追问,引导大学生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演变历程,进而使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认同。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独特品质,高校思政课通过讲述党百年来坚持自我革命、理论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持续不懈奋斗的历史,使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通过讲述百年来探索和发展走自己的路、在拼搏斗争中取得历史性成就、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指向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使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通过讲述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使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通过讲述面向未来证明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逻辑,使大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两个结合”和“六个坚持”的提出,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也是从实践层面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行的深邃思考、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大大拓展了理论视野和发展思路,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空间。因此,系统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实践主题和逻辑主线,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不断创造新辉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和坚定信心,是彰显高校思政课独特优势的应行之策。

(三)助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4]是习近平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基本要求。新时代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6]。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资源。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和世界历史意义,既“是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立足实践的行动指南”[7],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又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更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又具有鲜明的特殊性。科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要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观视角进行准确把握,同时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功,也具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顺应时代之变、符合中国国情、契合人民意望的特殊性。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必将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思想性、理论性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新内容,同时高校思政课助推了中国式现代化故事铸魂育人功能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既是引导高校师生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有关问题、深刻体会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的过程,也是将中國式现代化故事逐步内化为大学生思想自觉和行动指导的过程。面对党百余年来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历史,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又对中国在加速演进的世界格局中的历史方位心存困惑。这需要高校思政课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形成历史思维、增强历史自信,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提升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判断力。

二、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重点要点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关键是要解决“讲什么”的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聚焦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展科学合理的议题设置。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遵循三大逻辑,即教师主导的教学逻辑、内容供给的知识逻辑、学生自主的学习逻辑,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相关问题,突出重点与关键要点,着力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国家意志、思想伟力、叙事密码和全球智慧。

(一)从战略高度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意志

我们党已将中国式现代化提升至国家战略,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表现是什么,突显了什么样的国家意志,高校思政课应重点围绕以下问题予以清晰回答。其一,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既解决了中国在改革发展中所遭遇的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又蕴含着诸多解决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普遍难题的丰富资源。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为解决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共同现实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其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主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1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聚焦时代新课题,紧扣中心任务,厘清了立论主题和主线。其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战略问题是一个国家和政党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实现多元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并联式”发展目标,超越了资本主义“对抗属性”加持下“串联式”发展逻辑。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4多亿人口实现现代化进而更好地发展中国、造福世界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施各项政策措施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的故事;讲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质和精神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故事;讲好我们扎实推进绿色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的故事。

(二)从理论深度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伟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其思想深邃、逻辑缜密,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独特性和原创性。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理论体系,应重点把握以下问题。一是强调中国特色。“中国式”不仅标明现代化的中国风格和特色,更标定了主体性身份的内在本质规定。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中华文明基因的扎根奠基,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获得了属于自身的主体性特质,它意味着现代化主体自我意识的身份觉醒、自信自强,也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在不断发展和创造中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和气派,进而成为有自身鲜明特质的中国式现代化。二是指明性质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2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根本属性、最具标识性特征。坚持党的领导,切合中国实际,彰显中国国情,体现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方向。三是坚守人民立场。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回顾党的百余年历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全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现代化。四是明确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28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五是明确重大原则。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叠加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牢把握“五项重大原则”。这“五项重大原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政治要求和基本政治底线。

(三)从实践力度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密码

中国式现代化是从探索、追赶到超越的百年实践锻造,是切合中国实际、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其背后有着丰富的叙事方法。高校思政课解锁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密码,须讲清楚以下问题。一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将“守正”与“创新”提升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是基于大历史观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实践探索历史经验的考量。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又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拓展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规定,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阐释;对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原则的规定,是基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阐释。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展开具体实践。明确问题导向“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8]。面向新征程,“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9],是党面临的时代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是对这一时代问题的系统回答,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三是坚持系统协同和整体推进的基本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体系,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使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具有系统性。其中,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重点的阐述构成完整的战略谋划,为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重点的部署指明了实践路径,从而实现了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当前与长远的辩证统一,彰显了坚持系统方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密码的魅力。四是坚持胸怀天下的叙事表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始终以国际视野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放眼人类发展大势、世界变化之大局、中国发展之大历史,准确认知和处理中国与世界之关系,实现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与贡献国际社会的有机统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兼容世界文明的文明形态,其注重文明内部之间的协调,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文明形态的弊端,代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引领时代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并坚持胸怀天下进行叙事表达的最佳呈现。

(四)从世界广度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智慧

在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以历史性和开创性的成就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资本主义文明具有超越性意义。高校思政课只有坚持国际视野,才能更好地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一是破解了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向独立、实现现代化的难题,中国式现代化蕴涵的实质优势为后发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翻版、拼接,也不是苏联模式的重现、挪用,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智慧和方案,其成功实践彰显了社会发展道路的前进性、多样性和曲折性,解构了西方资本主义一元现代化的话语霸权和绝对普遍主义的理论基础,宣告了“单线式历史观”和“历史终结论”的破产,“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0]。二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现代化,其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鲜明地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正在开拓新的历史征程。三是为全球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符合“大历史”潮流,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缺陷,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国强必霸”“串联式发展”的态势,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答案。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化过程的内在关系,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有助于向新时代大学生展现中国负责、可信、可爱、可敬的大国形象,让大学生看到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从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三、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实践遵循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最重要的是要解決“怎样讲”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着力做到将中国语境与国际眼光相结合、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贯通、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相交融、视觉盛宴与文本建构相映射,使大学生全面而立体地了解中国式现代化样貌。

(一)视野拓展:中国语境与国际眼光相结合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形成新的挑战。当前,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环境时,有时会将国外的事情与国内的实际相联系,难免会产生迷茫与困惑。学生的迷茫和困惑就是高校思政课应讲清楚的重要内容。如何以国际视野回应“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在“中”与“外”的对比中发现问题,鉴别问题的本质性、共同性和差异性,探寻新时代大学生自身发展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建构逻辑,迫切需要高校思政课基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提炼教学内容,引领其健康成长。只有及时解答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矛盾,才能让他们明确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11]。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要坚持以国际眼光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大历史和大格局之中看待。其一,坚定自信自立而不搞威胁、强迫,不输出意识形态。让新时代大学生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最有底气的“原创性”现代化,不仅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而且对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步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要让新时代大学生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一贯的战略、立场和底线,不断向国际社会证明中国正日益成为应对百年变局的“稳定器”,中国式现代化不搞霸权主义,中国下一步巩固历史性成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任重而道远。其二,遵循现代化建设的普遍规律,坚持“中国式”的“特殊性”。要让大学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世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律和发展趋势,同时理解中国独特的基本国情、文化传统和历史命运造就了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性。高校思政课要在“中”与“外”的国际视域中,讲透“中国式”的内蕴规定性,探索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总体图景联动融通的现实可能。其三,着眼中国现实语境,描绘一个符合全人类的共识性文明。引导大学生认识中华文明形态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我们的叙事结构必须回归中国现代化的社会现实语境。高校思政课要从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相交织的逻辑视角中探寻其中的建设性力量,向大学生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清楚中华文明是何种文明,将中国式现代化成就转化为推动全球治理的公共产品,将中国式现代化国力增长转变为全球治理效能,在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广阔。

(二)内容呈现: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贯通

教育叙事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常见的一种重要方法。根据视域和所阐释内容,可以将其分为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科学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具有的双重属性与自身叙事特质,能够有效实现教学内容的“大而不空”和“微而不碎”。宏大叙事旨在阐释恢弘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即围绕某一主题,以整体性视野和时空跨度,遵照内在逻辑结构,有条理地展现历史叙说的“真”。但如果过于强调历史大视角和时空大背景,就容易忽视某一事件、具体人物和个别细节,被贴上“大而空”“大道理”的标签。微观叙事则关注某一局部、细节,对社会生活中具体实践展开深刻描绘。微观叙事是对宏大叙事的有益完善和补充。值得注意的是,微观叙事必须在宏大叙事内在逻辑结构中开展和进行,但绝非对宏大叙事的消解、遮蔽,要避免对二者的绝对割裂。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应做到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贯通。即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理论内容的阐释和具体实践,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主线和主要矛盾,讲述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历程、伟大历史性成就、鲜明特质和重大意义,让新时代大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关键性事件、人物、群体的存在,扎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区分不同时空场域开展叙事,坚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精准获取反映事件精神样态、人物内心情感的元素和细节,做到以“小切口”讲述“大道理”、以“小故事”阐释“大问题”,把个体社会实践的小事“大写”,真正实现抽象理论话语和社会现实镜像相贯通,从而用微小故事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气磅礴。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12]。由此,高校思政课应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既“翱翔天际”又“扎根大地”的立体叙事体系,形成要素充足和功能耦合的系统整体,使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听得进、记得牢、学得好。

(三)话语表达: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相交融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在教学话语中,“情”和“理”作为两个基本要素有着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其中,“理”是思政课教师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向大学生讲授理论知识、传输经验道理,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理性思维,其就是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信理”“明理”和“化理”,体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以理服人。“情”是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教学内容产生真情实感的流露,表现为教育主体、教育语言、教育方式的“情怀”“情致”和“情境”,体现着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强化大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思政课教师的信任感,关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温度”,以情动人[13]。二者虽在功能上有所差异,但在实际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相交融,才能达到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要把握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的辩证统一,做到情理交融。其一,从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内容来看,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关注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理论知识维度的讲述,还应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背后所折射的中国精神和先进榜样力量等思想价值维度的教育,使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达到“理够硬”和“情够暖”相统一的效果。其二,从高校思政课教育对象的角度看,需要思政课教师以自身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情感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使他们从心底激发起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奋斗的强烈使命感,以历史主动精神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之中。其三,从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来看,没有“情”的“理”是死板、生硬的,没有“理”的“情”是浅显、乏味的。高校思政课教育应尝试在教学中引入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究式的案例教学,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现实情境相结合,构建情境模型和“问题链条”,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历史情境中验证与运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频共振,达到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的强烈共识。

(四)叙事手法:视觉盛宴与文本建构相映射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种话语实践和传播形态,文本叙事是在实践检验、科学论证和逻辑推理的前提下,以文本为依托,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通过书面语言的形式开展陈述叙事。由于思政课教师的文本阐释与受教育者认知水平、话语交往之间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文本叙事所传输的“知识链”断裂,影响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而图像具有的非语境化、非连续性特点弥合了文本叙事的缺陷,实现了图像叙事的开放性和自觉化。相较于言语与文字的抽象性,直观可感且生活化的图像叙事更易受到受教育者的青睐,契合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能够实现彼此之间的“沉浸式”信息交流、知识联接与意义共享。

为此,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须堅持图文并茂的叙事方式。其一,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本理论辅助中国式现代化的图像叙事,以减少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认知偏差,实现高校思政课对中国式现代化文本语义的精准表达。其二,要注重把握视觉图像支持文本叙事的阐发关系。即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觉图像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本理论知识,以弥补中国式现代化文本叙事内容的抽象性、理论性和局限性,避免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容的失真。其三,须注重文本叙事和图像叙事二者互动的映射关系。即在思政课教学中实现文本与图像交互使用、相互映衬,且通过文本与图像的互动达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阐释、意义表达的形象性和准确性,使大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图文并茂的学习中坚定历史自信、提升获得感。新的征程上,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进一步探究图文与故事相结合的形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基本意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思政课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EB/OL]. 新华网,(2022-10-26)[2023-05-04].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6/c_1129080499.htm.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 2021年合订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3.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 4-16.

[5]陈锡喜,张濠.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要义和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2019(11): 65-71.

[6]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 光明日报,2019-08-15(01).

[7]刘文勇.中国式现代化的遵循与创新[J]. 天津社会科学,2022(6): 4-13.

[8]习近平.之江新语[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35.

[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6.

[10]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71.

[11]杨慧民.视域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基本经验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8.

[12]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 人民日报,2021-03-07(01).

[13]陈玲,王汐牟.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J]. 思想理论教育,2019(5): 68-71.

【责任编辑:何妮】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中国式现代化立德树人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