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发展*

2023-08-18陈宗章

关键词:网络空间载体政治

陈宗章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其目标的实现、内容的实施和活动的展开等,都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载体。也正是凭借多样化的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才能展开有效的交往互动。网络化、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断改变自身的内在结构和呈现方式,另一方面又催生了一系列新的载体形式,发挥出积极的载体功能。在新的网络空间条件下,积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发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含义与特征

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发展,首先需要我们准确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内涵,把握其基本特征。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含义

尽管“载体”已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也被学界同仁所普遍使用,但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认识和理解却存在诸多差异,甚至存在不同概念之间混同使用的情况。比如:在一些文献研究中,有学者把网络社群、网络组织等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这实则混淆了载体与主体之间的区别。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既包括了具体的个人,也包括了一定的群体和组织,他们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有学者把网络直播等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又混淆了载体与方法之间的区别。网络直播只是一种具体的手段和方法,它的具体实施必须依靠一定的平台、媒介,这些平台或媒介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以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还有部分学者不加区别地把教育的内容、环境等也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些都暴露了研究过程中部分学者对相关概念把握的模糊性。

之所以存有如此的偏差性理解和认知,主要是因为研究者没有把握好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要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没有区分好载体与介体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中,学界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因素[1],它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所采取的各种手段、方法,也包括承载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各种载体。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亦是如此,这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由此观之,相比较介体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只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发挥着教育中介的重要功能,学者们也正是基于“中介”意义来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内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归根结底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展开必然依赖于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指的就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承载并传递了一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实体性中介,其既包括物质性实体,也包括具体的实践活动形式。围绕一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些载体为教育者所积极使用,由此来组织、发动和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同载体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也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发挥。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

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客观性、中介性、承载性和发展性四个主要方面。

一是客观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基本解释,载体在“科学技术上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泛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2]。有学者也直接指出:“实体性是载体的根本属性。”[3]这里的所谓物质形体或实体之解释,实质上都表明了载体所内含的物质特性。在唯物主义哲学中,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感觉而存在,但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具体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首先是一种具象化的客观存在物,无论实体性中介,还是形式多样的活动自身(具体包括网络媒介载体、网络文化载体、网络管理载体和网络活动载体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又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客观存在的“物”,它必然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彰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还是教育实践过程的展开,都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总而言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显性的实体性存在,具有客观性。

二是中介性。根据我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介体的区别与联系的把握,可以看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不一定是载体,但载体一定是介体,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展开的中介或媒介。具体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内部,在“主体-空间-客体”三元结构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连接起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主客体与空间、主客体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等要素相互间关系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由此观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一方面为多元主体之间的交往互动架起了“桥梁”,另一方面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的相互连接提供了“纽带”。载体的选择和使用不仅直接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式,而且对于塑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也发挥着重要的媒介和连接作用。正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多点、多维分布,才构造和拓展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互动的空间,并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给不同的教育对象,最终构建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三是承载性。“载体”一词中的“载”即有“承载”之意。在一般层面上,载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建构中都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载体。作为一个功能性范畴,载体之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一般性的载体之所以能够发展为特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因为它承载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要传播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道德规范等基本信息,包含了特定的教育目标、内容、任务、方法等基本要素。从现实性上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设水平及其功能的发挥程度会直接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当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这种承载性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我们需要借助载体自身的运动把其承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效地传播出去,进而实现人们对有关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四是发展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还具有发展性特征。一方面,网络空间自身即是一个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中的空间形态,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数据和网络参与主体等都处于高速流动的过程和状态之中。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等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此背景和条件之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承载者,同时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内部多种要素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中介,必然也要发生新的变化。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不断创生出新的载体形式。从短信、飞信、QQ到微信,从博客到微博,从论坛、贴吧、聊天室到各类网络直播平台,新的网络载体形式不断涌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载体。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技术进步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不断积极适应新的外在条件和内在需求,进而在这一发展性过程中完成自身形态的蜕变。

二、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遵循

依照学界在理论层面上的一般性界定,结合网络发展的现实状况,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划分为网络媒介载体、网络文化载体、网络管理载体和网络活动载体四种主要类型。在整体上实现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发展,不是主观随意的,更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要结合不同类型载体的性质和特点,在多个层面上实现其有效创新与发展。

(一)注重载体的融合创新

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与发展也具有开放性。面对不同类型的载体形式,需秉持开放发展的理念,积极促成不同载体之间的融合创新。有学者指出,“融合”是网络所蕴含的一种技术本质[4]。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作为一种外部动力,不断促进载体自身的创新发展,而且为实现多样化载体之间的融合创设了充分的技术条件。要善于抓住不同载体的不同特点,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实现对各种载体的综合利用。一方面,要实现网络媒介载体、网络文化载体、网络管理载体和网络活动载体的融合,落实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另一方面,要实现传统载体与新兴载体的融合。新兴载体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载体,传统载体也要在新环境下实现自我超越,通过彼此融合创新出新的载体形态。事实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单一载体形式也根本无法满足其多方面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做好载体的融合创新工作。

(二)注重载体的意义赋予

网络空间具有公共性,各类载体同样也具有公共性。在网络空间中,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格局,在日益激烈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和发展,尤其要注意多样化载体的意义赋予问题。因为,我们在利用各种载体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同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思想观念也会利用这些载体进行广泛传播,扰乱网络舆论场,破坏网络空间秩序,因此,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过程也就是争夺载体的过程。要做到各类载体“为我所用”,使之能够为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服务,就要发挥好多样化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意义的承载功能。可以说,载体所承载的信息、内容直接决定了载体自身的性质与功能。具体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发展和实际利用要有明确的政治导向性、文化渗透性,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真正发挥好思想引导、行为规范的育人功能。载体本身是一种“物”,当它被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后,也就有了内在的生命力。只有把主流意识形态的意义赋予各类载体,才能更好地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才能更高效、更广泛地把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传播给受众,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注重载体选择的针对性

网络空间具有复杂性,不同的网络参与主体秉持不同的价值观念,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展开网络交往实践。网络空间又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空间形态,这种个性化在网络交往实践中以不同的表达形式被充分表现出来。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而言,它与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和个性化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不同载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承载能力、表现能力等是存在差异的,不同类型的载体及其具体表现形式也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认识、选择和使用多种载体的过程中应凸显出针对性意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点和功能是多维度、多方面的,如果对其认识不足或运用能力有限,不能有效考量不同载体的优劣点,就会降低载体使用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够以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为导向,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网络参与主体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他们对不同类型载体的使用偏向也存在一定差别),针对不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传播效果的实际需要,适时结合不断变化的网络空间环境采取相应的载体形式,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三、基于类型划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基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主要类型划分实现载体自身的创新发展,需要从网络媒介载体、网络文化载体、网络管理载体和网络活动载体四个主要方面展开。

(一)网络媒介载体及其创新

网络媒介载体(又称为网络载体)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而产生的新兴载体,它们既是一种技术性存在,也是一种价值性存在[5],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正是凭借多种多样的网络媒介,人们才能深度参与到网络交往实践之中。根据载体自身的呈现方式以及功能发挥,网络媒介载体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专题网站。借助网站这一媒介和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也纷纷建立并实际运行了形式各异的专题网站以满足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网站带有一定的专业性、专门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社交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社交媒体,它们是网络主体展开网络交往实践的重要平台,主要包括专门性的社交网站以及QQ、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网民参与者众多,参与度高,自发生产和传播了大量的网络信息。(3)短视频平台。当前较为流行的短视频媒介平台主要包括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等。由于短视频内容的制作方法简单,内容较为生活化和个性化,带有较强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受到网民的青睐。(4)网络社区。主要包括网络论坛(BBS)、网络贴吧、公告栏等。网络主体基于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利益诉求等在网络公共空间中聚集在一起,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讨论,进行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展开积极的网络互动。

这些网络媒介载体都可以作为信息的承载体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且这些技术性载体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动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部分教育者对不同网络载体特点、性质和功能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在运用能力上也参差不齐。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个别教育者甚至只是“赶时髦式”地使用一些网络载体,并没有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亦不能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另一方面,对网络媒介载体的使用还比较分散,尚未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的“合力”。特别是一些商业性的网络载体,在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上依然存在诸多短板,甚至存在有意回避或无视意识形态的现实问题。为更好地发挥网络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多样化的载体之间形成一种“载体合力”,需秉持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加强对网络载体的开发、设计,积极促进多样化网络载体的融合发展和综合利用。

一是促进网络媒介载体内部的融合互通。不同的网络载体具有不同的特点,也拥有差异化的受众群体。尽管每一种网络载体都可以发挥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如果在多样化载体之间不能融合和互通,就会降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需要完善不同网络载体之间的融合机制,打造立体化、系统化的网络媒介矩阵,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全媒体格局”[6],形成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新网络媒介发展和应用态势。比如,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校园融媒体中心,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元素有效结合起来,丰富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在内容的编排形式上也较为丰富,涉及通知公告、校园时事、学术活动、创业就业以及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较好地提升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二是促进新兴网络载体与传统载体的融合互通。新兴网络载体的崛起给传统载体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并不意味着传统载体就此消亡,促进二者之间的互补与融合同样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发展的必要之举。在现实中,传统载体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在信息的生产过程中,对信息的质量把关较严,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和传统载体相比,新兴载体则因其强劲的技术支撑,在信息生产的效率、传播的速度、内容的丰富、主体的互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占据了较大的受众市场。基于此,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过程中,不应只单独考量自身的发展,而是要考虑在与传统载体的融合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网络文化载体及其创新

互联网的发展和人的网络交往实践生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文化本身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学界关于文化内涵的界说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而言,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指一种精神文化,在广义上则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对于网络文化而言,因为其是文化的一种特定形态,所以我们对网络文化内涵的理解也与此基本一致,但在“载体”意义上理解网络文化,还需要进一步结合“载体”自身的内涵与特征,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的把握,来合理界定网络文化载体的内涵。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全程性、整体性的内在特征,是一个“以文化人”的教育实践过程[7];也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在文化维度上就是基于文化载体的人的社会化的过程[8]。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其实践的展开也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路径,依靠一定的文化载体,网络文化载体也就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体性中介”,主要包括网络文化的具体形式(以网络文化产品为主)和相关网络文化活动等。

《易经·贲卦》有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9]文化具有渗透性,借助网络文化载体展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实际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事实上,文化具有浓郁的意识形态性。借助多样化的网络文化载体可以更好地加强网络空间中的思想文化建设,积极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在引导网络思潮、规范网络行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在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载体建设。

一方面,要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要传导的价值观念融入网络文化产品之中。在市场化条件下,网络文化产品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借助其生产与流通,可以有效地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这些网络文化产品具体包括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文学以及其他科普类、时评类的文化产品形式。《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95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7.28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52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93亿[10]。面对如此庞大的受众群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一种文化自觉性,即自觉地认识并利用好这些网络文化载体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只有做好这个工作,才能抵制各种网络文化乱象,打造网络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丰富网络文化活动。网络空间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资源,充分整合利用这些网络文化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融思想政治教育于具体的文化实践活动之中,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开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和网络文化产品的设计创作活动,举办规模不等的网络文化节活动等。通过丰富的网络文化活动,讲好身边的中国故事,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经由活动的开展来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又可以借助网络的传播来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公共服务工作,推进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如网络图书馆、网络展览馆、网络博物馆等。总之,网络文化载体是重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它不仅承载了丰富的信息,而且内含了积极的网络文化精神,成为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在新的背景和条件下,发展和利用好多样化的网络文化载体,能够有效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网络管理载体及其创新

管理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行为,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存在管理问题。管理的过程也就是制定目标和计划,并围绕目标的达成和计划的实施而展开的领导、组织和协调的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管理既存在于内部,也存在于外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管理,主要涉及目标、队伍、制度、活动等诸多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的所有管理活动,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联。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普遍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切工作中都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管理工作也不例外。管理活动的过程离不开做人的思想工作,以此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管理目标。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另一方面,管理活动也可以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影响和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发挥出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管理的过程内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调动和整合这些元素,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发挥其积极的育人功能。可以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形成的“管理-被管理”的实践关系,也包含了“教育-被教育”的教育实践关系。

为了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加强网络空间管理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通过积极、高效的网络管理活动,可以规范网络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规范各类网络参与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打击各类网络乱象,在为广大网民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的同时,引导他们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规范。网络管理本身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和程序性,把网络管理活动作为载体,展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和认同。加强网络空间管理,也可以有效解决各种网络实际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创设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网络管理及活动作为重要的载体,发挥积极的育人功能。

首先,要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养,使其在管理活动中具备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和实际能力。如果是为管理而管理,就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融入网络管理活动中,网络管理也就不能发挥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其次,要合理制定和完善管理目标,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融入其中。目标具有导向性作用,当网络管理活动自身承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彰显其现实意义,就会促使网络管理载体转化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最后,还要注意具体的方式方法,应把柔性管理和硬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好网络管理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方面,管理归根结底就是管人,要直接和人打交道。管理活动的展开,终究是为人服务。因此,网络管理活动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精神,通过说服引导、情感管理来疏导人的思想。在这个意义上,管理是一门艺术,体现出柔性的一面。另一方面,管理是一项活动,活动的顺利开展还要依赖于一定的规章制度。网络参与主体的素养参差不齐,各种网络问题也层出不穷,甚至严重扰乱网络空间秩序。网络管理活动的展开需要依循带有强制性的相关规章制度,依法依规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治理。总之,要充分发挥好网络管理载体的重要作用,实现“管”和“育”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发展。

(四)网络活动载体及其创新

作为一项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活动既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方式,也是重要的载体形式。发动、组织和实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参与主体的能动性,并在实际的活动当中,建立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网络空间的形成需要技术的支撑,但在根本上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网络空间根本上是人的空间,正是人的交往实践活动,才建构起网络空间。也正是在网络空间中展开一系列教育活动,才逐步建构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空间。有人的地方就有人的活动,就有关于人的思想的活动。可以说,一切社会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相关关系。从广义上而言,网络活动可以包括网络空间中展开的所有社会性活动。而这里所谈论的网络活动主要是在狭义上的界定和理解,主要指向直接承载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原则、内容等要素的网络社会性活动(上文所阐述的网络文化活动、网络管理活动也是网络活动的一种。由于网络文化载体、网络管理载体的相对独立性,笔者在这里进行了分开论述。也就是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四种主要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载体形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与重合)。它既包括专门性、专业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包括那些内含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一般性、普遍化的网络活动。

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活动,可以使网络主体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接受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道德规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展开也由此变得具体和可操作。应切实利用好网络活动这一重要载体,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而言:一是要增强开展网络活动的自觉意识,即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组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网络载体。活动的开展不是随意的,应在整体上做好网络活动的方案,明确活动的目的,设计好活动的主题,提供活动顺利开展的各种条件,并能够采取灵活的手段和方式把活动方案落到实处。二是要丰富网络活动的具体形式。网络生活已经成为现代人(特别是青年群体)普遍化的生活方式,通过多样化的网络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组织和发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比如,利用数字化、虚拟化的网络场馆(网上展览馆、纪念馆等)组织参观学习和教育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组织专门的网络庆祝或纪念活动;积极开展网上精神文明创建、网上理论学习、网络爱国主义宣传活动等[11];还可以结合当前的网络热点问题,借助相关网络平台开展网络研讨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受特定时空条件的限制,组织起来灵活方便,且参与度高,在凝聚精神、思想引领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三是要注重网络活动的实际效果。一方面,开展相关网络活动,网络主体积极参与到活动的过程之中,能够增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体验感,并以具体活动为中介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由于“身体不在场”的虚拟化特征,网络活动的开展和参与容易出现形式主义等问题,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为了保证预期效果的实际达成,还要做好整个活动的策划、过程控制与效果反馈,以保障网络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结 语

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空间形态的变化。从现实空间到网络空间的“空间转向”带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其关键要素和环节都应积极实现自身的更新发展和优化。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而言,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涵建设上,都需要结合新的空间环境和条件,从多个方面实现创新发展。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载体政治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