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家卫国的奉献

2023-08-17许晓敏

共产党员(辽宁) 2023年14期
关键词: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辽宁

文/许晓敏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诞生于1950 年11 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至今仍然在中华大地上传唱。那雄浑激荡的旋律、斗志昂扬的歌词,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藐视敌人、敢打必胜的英雄气概。这歌声总是让我们不禁想起当年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奔赴战场的豪迈气概,想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舍身为国的奉献精神,想起辽宁人民战斗在抗美援朝第一线的激情岁月。

在鸭绿江畔的丹东市,坐落着全面反映抗美援朝历史的国家级重大战争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虽然我们未曾亲身经历那段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但我们可以通过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通过馆内的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感受“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透过那优美的文字、激昂的歌声,深深领悟到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更为我们的伟大祖国有这样的英雄儿女而骄傲和自豪!

今年是《朝鲜停战协定》签订70 周年。70 年过去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却历久弥新、代代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70 年来,我们始终忘不了党中央作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1950 年6 月25 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其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0 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

值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1950 年10 月19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自此,抗美援朝战争打响。

其实,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入朝作战、抗美援朝的决策过程是非常艰难的。1950 年10 月1 日,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朝鲜人民军无条件“放下武器停止战斗”。当晚,朝鲜党和国家领导人金日成紧急约见中国驻朝鲜大使,向中国政府提出出兵支援的请求。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异常艰难和复杂。由于长期战争,国内经济凋敝、民生艰难。国民党残余伺机破坏,匪患严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仅在政治上孤立我们,还在军事上威胁我们。敢不敢、能不能同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国进行较量?能不能打赢?会不会引火烧身,惹祸上门?这对于仅成立一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是一场血与火的考验。

从10 月2 日开始,中共中央高层几次召开会议对是否出兵进行商讨,在是否出兵问题上大家意见是不统一的。10 月5 日下午,彭德怀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表示: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毛泽东针对有人提出的美军高度现代化,还有原子弹等观点,坚定地说:“他有他的原子弹,我有我的手榴弹,我相信我的手榴弹会战胜他的原子弹,他无非是个纸老虎。”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经过充分讨论和全面衡量,最后党中央作出了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10月8 日,毛泽东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0 年10 月19 日,党中央一声号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分别从安东(今丹东市)、长甸河口、集安三个口岸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力量对比悬殊,注定了战争的残酷性,但就是在力量如此悬殊的较量中,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的图谋。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这一战,拼出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顽强品格!这一战,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这一战,人民军队战斗力威震世界,充分展示了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这一战,再次证明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正如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所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1950 年10 月27 日,毛泽东邀请正在北京的王季范和周世钊到中南海。在谈话中他谈到了朝鲜问题。这段谈话对我们理解党中央和毛泽东为什么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有极大的帮助。毛泽东表示,这段时间我们为了讨论这个问题,有很多天是睡不着觉的。但是,今天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我们的志愿军已经出国了。我们急切需要和平建设,如果要我写出和平建设的理由,可以写出百条千条,但这百条千条的理由不能抵住六个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

大难甫平、百废待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及庞大的西方阵营。这是一场被认为“不可能打赢”的战争,但结果如何呢?战争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我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彻底打破了“联合国军”占领全朝鲜的幻想。1953 年7 月27 日,在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面前,美国不得不坐到谈判桌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那位签字的美国将军,我们不一定记得他的名字,但一定记得他的感受:“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个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和痛苦。”

70 年来,我们始终忘不了辽宁人民战斗在抗美援朝第一线的激情岁月

辽宁省与朝鲜隔江相望,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辽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性。一批批中华优秀儿女从这里过江,一辆辆战车从这里驶向战场,一副副担架从这里奔赴前线,一队队后勤兵在这里奋战,一个个英雄从这里凯旋。在那段无比艰辛又激情澎湃的岁月里,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辽宁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援抗美援朝运动,英勇顽强地战斗在抗美援朝的第一线。人民群众继承和发扬了抗日战争中“父母送子、妻送郎,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优良传统和解放战争时期“保家保田上前线”的斗争精神,纷纷报名参军参战。在向朝鲜进军的志愿军行列中,有辽宁儿女威武的身影;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有辽宁籍战士的战斗雄姿。仅1951 年,就有25.7 万辽宁人民的优秀儿女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行列,成为共和国最可爱的人。

即使不能扛起枪亲手打跑侵略者,也要抬着担架、驾着马车、背着急救包到前线支援战斗,这就是英勇无畏的辽宁人民的执着信念。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辽宁地区还承担着紧迫而又繁重的战勤任务。1950 年11 月,辽宁的各级政府都增设了战勤机构,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组织了担架队、运输队、医疗队,赴朝担负各种战场勤务工作,有力地保证了作战前线各种物资和人力的供给,为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中有医务人员、汽车司机、铁路职员、翻译、船工,等等。据统计,辽宁地区自1950 年10 月志愿军赴朝开始到1953 年朝鲜停战为止,共出动战勤大车10 多万辆,先后动员240多万人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各种战勤工作。

赴朝支前人员在山路崎岖、敌机骚扰、生活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从事着繁重的军事运输、护理伤员等工作,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和英雄模范。在敌机的轰炸扫射下,他们有的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伤员,有的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军用物资,有的把生死置之度外搬走定时炸弹,“龙虎中队”“快输中队”“顽强中队”“突击中队”等模范集体就是其中的代表。

辽宁各行各业、各阶层人民积极参加生产建设,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特别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了捐献飞机、大炮运动。鞍钢职工纷纷献工捐款,有的甚至捐出整月的工资,他们的捐款可购买6 架战斗机;文艺工作者则以义务劳动、义务演出等方式筹资捐款;归国华侨、工程师高豫夫妇将积攒的400 美元全部捐献出来。这样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在抗美援朝战争近3 年的时间里,辽宁人民共捐献飞机235 架。

通过捐献活动,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情感同在朝鲜作战的志愿军将士紧紧地联系起来。前方的将士受到莫大鼓舞,后方的人民更加关注前方将士的战况。辽宁还掀起了拥军优属和劳军活动的热潮,把大量的慰问金、慰问品和慰问信寄往朝鲜前线,表达辽宁人民对前线将士的关心与支持。

在支援前线的同时,辽宁还向朝鲜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辽宁地区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抚养朝鲜难童。从1952 年10 月开始,分批接收了近7000 名失去双亲的朝鲜孤儿,分别安置在营口、锦州、铁岭、复县、绥中、兴城、锦西、昌图、北镇等地设立的朝鲜儿童教育园、朝鲜儿童学院(1954 年又改称初等学院、中等学院)。这些饱受战争苦难的儿童,一踏进中国国境就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患病儿童得到了及时医治,生活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他们在中国生活学习少则2 年,多则6 年,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意志和体质得到了锻炼,同时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辽宁人民甘愿奉献一切,人力、物力,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在这种奉献精神面前,焉有不可克服的艰难险阻、不可战胜的敌人!辽宁人民战斗在抗美援朝第一线的激情岁月,将被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

70 年来,我们始终忘不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舍身为国的奉献精神

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伟大壮举,谱写了震撼世界的辉煌篇章,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内,一面党旗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鲜艳。在这面写有“在党的旗帜下为朝鲜人民彻底解放而奋斗到底”的党旗上,以党徽为中心,写满了英雄的名字。他们中有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为战友冲锋开道的黄继光,有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直至壮烈牺牲的邱少云,有跃入冰河以生命换得朝鲜少年安然无恙的罗盛教……197653 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在朝鲜战争期间为国捐躯。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被祖国人民称为“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里,许长友的名字镌刻在耀眼夺目的英雄碑上;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许长友的照片与战斗英雄黄继光的照片并列在一起。他是辽宁籍志愿军烈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等功臣、二级爆破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获得者。在解放战争中,他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

1950 年10 月25 日,许长友随大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参加了云山、长川、韩川等战役。在云山战役中,他头部被炮弹皮击伤,包扎后继续参加战斗,并在火线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2 年10 月,在强攻上甘岭南段161 高地时,许长友作为志愿军某部一连七班副班长,受命带领七班三组的战士执行破坏敌人铁丝网、炸毁敌人地堡、为主攻部队扫除障碍的任务。敌人封锁线上的铁丝网共有8 道,都被许长友带领着战士冒死剪断。随后,他又带领七班战士用手雷和爆破筒连续摧毁了敌人两个地堡,为主攻部队攻占161 高地扫清了障碍。战斗中许长友身负重伤,当担负收容任务的我方人员将他从废墟中扒出来时,他已奄奄一息,被紧急送回国内医院抢救。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地记者采写的《战斗在朝鲜》一书中,以“爆破英雄”许长友为题,详细记载了许长友的英雄事迹。金日成为该书题词:中国志愿军弟兄们,你们流下的鲜血和贡献,朝鲜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是的,不仅朝鲜人民不会忘记,中国人民更是永远不会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大部分尚不满30 岁,正值青春年华。至今,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中还保存着几十份尚未发出的烈士证。其中,年龄最小的仅有17 岁。在千千万万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当中,有13374 位辽宁籍烈士的英名,辽宁是全国各省区英烈最多的省份。

2014 年,首批437 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到2022 年,共有九批次913 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

遥想当年,为了守护家园,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匆匆离开家乡、离开亲人,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临行前,他们曾许下“待我回家”的愿望;牺牲后,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被安葬在异国的土地上,将青春凝成一张张泛黄的旧照,望着祖国的方向留下一句“代我回家”的遗憾;多年后,祖国强大了,先后有九批共913 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了却了他们“带我回家”的夙愿。“待我回家”,是他们出征时的殷殷期盼;“代我回家”,是他们牺牲时的无尽遗憾;“带我回家”,是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的“约定”。这个“带”字的变化,表达了国家对烈士的崇敬,更彰显了祖国的强大。

70 年过去了,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格和英雄本色。和平年代,并不需要每个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舍身堵枪眼,但关键时刻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的精神不可少。在党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是一面旗帜。

猜你喜欢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辽宁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5周年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三次铁路运输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50周年(之一)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五十周年(之三)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五十周年(之四)
谁在掩盖抗美援朝战争的真相?——简评《真相》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