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一本书就有一本书的欢喜

2023-09-17刘臣君

共产党员(辽宁) 2023年14期
关键词:刘心武阿宝王小波

文\刘臣君

每年我要读三五十本书,这既是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也是内心中升腾出的“欲望”。这种“欲望”不像培根说的那样,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才、足以长才……其目的更简单,就是想找到书中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相合的地方。每当被优秀的作者和书籍启发,并激发出自己内心的朦胧想法,就会忍不住惊呼一声:真是这样!

上初中、高中时喜读小说。小说显然是最容易引发共鸣的文字产品。那时读完了数以百计的中外小说,见识了各色人的各色人生,也没少对书中的主人公感同身受。读莫泊桑的《漂亮朋友》和司汤达的《红与黑》时,仿佛自己也和那些小镇青年、乡下青年一起走进了法国陌生的城市丛林,面对无穷的凶险;读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又仿佛陪伴着两个社会中的不同年轻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阅读塑造了如今的我,也给我带来无限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其他兴趣所无法取代的。在阅读时,我也是在与作者的那些思想默默交流,希望有机会成为理想中的那个自己。比如说,像王小波那样做个有趣的人,真诚地面对这个世界。同样,真诚地表达自我。如同他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所写: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第一次读王小波,就微笑了很多次。有一次,在大学校园门口,我有幸买到了三折的花城出版社的《黄金时代》 《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回到寝室,我便独自进入了有趣而热烈、幽深而迷茫、氤氲着湿热气息的三个时代。王小波塑造出很多个世界,在那些世界里,王二背着陈清扬,李靖背着红拂女,他们有的脚步沉重,有的踩着高跷跨过臭水沟和人群……读王小波的书,是在经历过金庸、古龙那种肾上腺素的刺激后,又体味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

遗憾的是,在我最爱王小波的那两年,他尚未成名,让我找不到合适的人可以交流自己所感受到的他的有趣。等他真正红起来、作品被越来越多地热烈探讨时,我的喜爱好像也成了无足轻重的一件事。

欣慰的是,后来知道很多人和我一样,在王小波尚未成名时便读懂了他的有趣。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沈阳籍女作家徐坤,很早便在杂志专栏里推荐王小波,认为他是一个有趣的作家。还有著名作家刘心武,站在书店浑然忘我地读完《黄金时代》后,又兴致勃勃地联系上王小波,热烈地倾诉自己喜欢书中的哪些部分。在纪念王小波的文字中,刘心武说:“你写得实在好。不可以这样好!你让我嫉妒!”那时还没有“粉丝”的称谓,刘心武说凭自己的这些作为实在堪称“王小波的超级粉丝”。

大学毕业后我做了报社的记者、编辑,每年阅读量都保持在三五十本。书读得多了,就想是不是也该输出一下,做个勇于表达自我的人。于是,便应电台朋友阿宝的邀请,参加了一档周末清谈节目。在那个“本周我爱读”电台栏目中,聊梭罗的《瓦尔登湖》,这位高妙的隐士其实时不时就会离开隐居地去大吃一顿;也聊日本江户时代的《雨夜物语》,里边记载着日本各种古代传闻,比如说凡是驶向日本的船,只要载有《孟子》一书,必遭遇风暴而沉没……

每次下节目后,我和阿宝都会交流一周琐事,发现在教育孩子上都面临着各自的问题,就想能不能写一本启发自己和有同样经历者的书呢?那几年读了上百本关于教育的书,总结下来有几个关键词,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分别是爱、自由、规则、兴趣、感知、责任。所以,起心动念写书时,就没有把它想象成是工具书,更多是一种分享。就像在行色匆匆的旅途中,在千百万人之中,偶遇少部分人聊聊心声,往彼此的油灯里添一点点灯油。

写书是一次漫长而充满艰险的旅程,从两个人开始动笔到收工用了4 年多时间。其间,我以哲学爱好者和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她以一个朗读者、著名电台主播和两个孩子妈妈的身份,互相鼓励,互相刺激,互相嘲笑对方的懒惰、拖延以及无力表达。似乎大多数媒体人都有超乎寻常的表达欲和责任心,为了对读者负责、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我们力求完美,会经常性地陷入自我质疑、自我否定中,甚至几度想过放弃……

经历过煎熬,经历过碰撞出的共识,我们也在互相提醒,完成比完美重要,哪怕努力做出一点点,也比空想了几年什么都不做强。再努力也会有遗憾的,要学会接受。于是就硬着头皮,周而复始地继续着,写了删,删了写。这个过程并非没有益处。我们写出了一本真诚的书,也是一本没有走歪的书。不管是理性的思考或激情的表达,都是我们在经历过后一点点思考的所得。经过这次合作,我们决定继续沉淀,做个向无穷深处进发的人。我选择去读哲学博士,她选择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一年的访问学者。

人过了40 岁后,便会开始思考什么是命运。在我看来,当你丧失记忆,无论给你多少次选择,你都会走上的同一条路就是命运。这不就像《论语》中所说的天命吗?天命就是发自内心地承认,你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去做这件事情。对孔子来说,他能够找到自己的“天命”,让他在70多年的人生中面对死亡仍不放弃,起自小时的志于学、立于礼,继而到了40 岁达到不再困扰。如同孟子所说“我四十不动心”。这种不惑和不动心的状态来自学习、精进和对事物发展的理性判断。有了这些积累,自然就形成了内心的驱动力:我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为这个社会和世界做些什么事情?

孔子虽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奔走列国,仍然不放弃心中的理想。普通人很少戏剧性地面对你该坚持理想还是让理想破灭这样的大选择,改变通常发生在难以觉察的毫厘之间。人能否活得自身通透,最核心的含义就是洞明自己行在何处,能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但凡知行合一,知和行便是一体的,你的知一定包含着行动,行动中一定蕴含着你的认知;但凡以为自己认知到了,只是没有做,那就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读书也贵在知行合一,与天地合,与自己印证,如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便是阅读的作用吧。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验到读一本书就有一本书的欢喜。

猜你喜欢

刘心武阿宝王小波
开心堡垒
阿宝向前跳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王小波 你好哇,李银河
English Clause Syntax
熊猫阿宝
炸 酱 面
浪漫王小波
关于王小波的误读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