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天生的吗?
2023-08-17魏玉保
魏玉保
看过《西游记》的“可可豆”会发现,每次妖怪要吃唐僧肉时,总是拖拖拉拉的,然后唐僧就被几个徒弟救走了。这些妖怪可能都得了一种叫“拖延症”的病吧。
事实上,拖延症不是病,甚至算不上一种“症”,而是对拖延行为的统称。需要注意的是,普通的拖延行为无须治疗,如果拖延行为对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因为拖延行为产生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就需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拖延症会不会遗传呢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拖延症呢?如果是遗传造成的,是不是就可以让父母“背锅”了?先说结论:拖延症的遗传度是22%~46%。这个算高还是低呢?比较一下就有答案了:抑郁症的遗传度是35%,焦虑症是30%~ 50%,多动症(注意力缺陷)是76%。
拖延症的遗传度适中,是一种由多种基因和生活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行为模式”。
谁容易“患上”拖延症
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一种名为“多巴胺”的物质,它们就像是大脑中的通信兵,负责传递兴奋、开心一类的信息。科学家研究表明,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增高,会让人思维活跃、注意力发散,从而更有可能引发拖延症。
另外,去甲肾上腺素也可以调控人的注意力。它的分泌水平越高,人的注意力越容易分散。去甲肾上腺素同多巴胺一样,也是负责在身体中传递信息的“通信兵”。也就是说,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水平较高的人,更容易拖延。
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结果:拖延症与冲动有很强的相关性,具有相同的遗传机制,决定它们发生的基因基本上都一样。造成这种相关性的原因可能是:冲动者倾向于关注即时奖励,而忽略长期计划和长期责任,不会按部就班有计划地做事,因而冲动的人更有可能拖延。
拖延症是生物演化的结果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由无数选择组成:早上吃粥还是豆腐脑?出门坐地铁还是公交?这些选择是并列的,没有好坏之分,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是有“竞争”关系的选择:是先刷会儿手机,还是先写作业?是先听会儿音乐,还是先看书?是先打游戏,还是先学习?
这时候,一些人往往会选择前者,因为这种选择会带来即时的满足和快乐。基于这种行为,科学家提出了“理性脑模型”:
“理性脑”位于大脑前额叶,它倾向于让我们理性决策,做出有计划的、长期的、有利于身心健康或事业发展的行为;同时,大脑还有一个边缘系统,即“情感腦”,它倾向于让我们根据本能和直觉行动,做出“及时行乐”的短期行为。
为什么拖延症会在人类种群中长期存在?这可能是生物演化的结果。
在远古时代,那些“说干就干”的人在野外环境下,由于缺乏周全的考虑,正面遭遇猛兽的概率较高,就“牺牲”了。而那些有拖延症的人存活的概率比较高,拖延症相关的基因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了。虽然现代人不用再担心猛兽,但繁复冗杂的学习和工作,往往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进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如拖延、焦虑和抑郁等。也就是说,携带有拖延症基因的人,在现代社会有了更多的“发病”机会。
辨别拖延症的小方法
如果我们只是希望用足够的时间做完一件事而不是急于求成,或者希望在做出决定前好好想一想,将事情延后处理,这些行为并不算是真正的拖延。但是,如果我们因为没有完成这件事而烦恼不已,甚至产生愤怒、后悔,以及强烈的自我谴责和绝望情绪,而且在明知道后果的时候,还要这么做,那拖延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问题。长此以往,拖延就会变成“拖延症”!
拖延也有好处?
当我们非常忙碌的时候,往往会倾向于做一些有趣甚至有益的事情来避免长时间的学习和工作,比如做做手工、跑跑步,有时甚至还会去做一些平时不太乐意做的事情,比如收拾衣服、打扫房间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给自己找到喘息的时间,并获得轻松的感觉,以便更好地完成后续的任务。
但不可否认的是,拖延的好处只是短暂的。所以我们应当避免长时间、习惯性的拖延,并采取有效的方式改掉拖延的习惯,不要生活在拖延带来的压力和恐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