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3-08-17张紫昭史光明张艳阳张军辉蔡宏明
陈 凯,张紫昭,史光明,张艳阳,张军辉,蔡宏明
(1.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性开采自治区教育厅普通本科高校重点实验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是在当前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关键举措,为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供了重要指导。
长期以来,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似乎是两条平行线,高校专业课程教师一方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思政教师或辅导员的工作,致使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自成一体,存在“孤岛”现象;另一方面地矿类专业中的大多数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和试验教学为主,致使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育“才”重“器”,少有考虑育“人”育“德”。此外,新疆是一个多文化、多宗教、多民族区域,其稳定和发展关乎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1]。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尤其在我国新疆,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对于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因此,如何在新疆高校传统工科专业理论、实验以及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育人的有效载体是高校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
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也由此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钱自卫等将野外实习教学环节与实习基地的地理文化背景相结合,对在地质野外实习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探索[2]。余江涛等认为对理工科思政作用的生成机理和逻辑结构是理工科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并指出了理工科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具体要领[3]。柴波等构建了地质类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的完整回路,提出了五种地质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元素[4]。刘宇利[5]、胡嫣然[6]、朱秀清[7]等充分挖掘道德教育元素,在《工程地质》和《土力学》课堂开展了思政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沈光等[8]从实验教学师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育环境三个方面切实发挥实验室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的实践作用。
因此,为了探索新疆地矿类专业课程在理论、实验以及实践教学方面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可行性分析,并结合新疆地区大学生所处环境的复杂性,通过调查问卷的途径对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在理论、实验以及实践教学方面融合课程思政有效路径和思政元素的认知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以便为下一步继续有效开展课程思政育人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新疆地区其他高校地矿类专业在理论、实验以及实践教学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进行积极探索。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工具
问卷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星在线调研网站进行调研。问卷星是一个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测评、投票平台,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功能强大、人性化的在线设计问卷、采集数据、自定义报表、调查结果分析系列服务。与传统调查方式和其他调查网站或调查系统相比,问卷星具有快捷、易用、低成本的明显优势,已经被大量企业和个人广泛使用。
1.2 调查对象
参与调查的对象为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地质工程17-1班和16-2班,共计44个同学,其中地质工程17-1班27个同学,地质工程16-2班17个同学。其中地质工程17-1班为汉语言班级,地质工程16-2班为民语言班级。本次共发送44份问卷,实际回收问卷44份,有效问卷44份,有效回收率100%。
问卷调查主要在开课前采取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调查和在结课后采取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调查。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班级分布和政治面貌)、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和实施效果情况、学生提出地矿类专业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建议等3个方面10道题目。
1.3 质量控制
问卷调查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交叉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来描述变量的状态,解释变量与变量间是否存在差异性,测试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和解释一系列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潜在维度等。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新疆高校汉语言班级和民语言班级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本次问卷调查过程中,分别设置了一个汉语言班级和一个民语言班级。此外,为了保证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和实施效果情况调查问卷结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并保证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两个班级的授课教师、课程大纲、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考核标准等完全一致。
2 调查结果
2.1 课程思政教育认知情况调查结果
2.1.1 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
通过调查对象对“课程思政”理念的了解情况可以看出:有33个同学听说过“课程思政”的理念,占75%,有11个同学未听说过“课程思政”理念,占25%。说明大多数同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还是对“课程思政”理念有大概了解,为后期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基础依据。
2.1.2 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
为了调查学生对认同“课程思政”本质含义的理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79.55%的同学认为“课程思政”是把所有育人要素整合起来,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有75%的同学认为“课程思政”目的是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有59.09%同学认为只要是课堂教学,都有思政教育任务,只不过角度深浅不同而已;有15.91%的同学认为“课程思政”在育人方面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由此说明:大多数同学对“课程思政”的本质含义还是有很好的理解,并与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2019—2021)中的指导思想“按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很好的契合度。
2.1.3 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
通过对调查对象对“课程思政”是否可以与专业课结合分布调查可以看出:有36个同学认为课程思政教育可以与地质工程专业课知识结合起来,占81.82%,有8个同学认为课程思政教育可以与地质工程专业课部分知识点结合起来,占18.18%。最后,并与课程思政认知情况调查报告中的问题4对比可以发现,通过一学期在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中穿插课程思政的教学,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是否可以与地质工程专业课知识结合起来的调查结果有了15.91%的提升,说明学生对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穿插课程思政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如图1所示)。
2.2 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路径和融入思政元素分析
2.2.1 课程思政教育开展方式分析
通过调查对象对“课程思政”开展方式情况可以看出:有75%的同学认为应该结合专业课程的具体知识点或案例穿插性地讲授思政内容;有15.91%的同学认为应该在每次课开始时先讲一些思政内容,然后再讲专业课程内容;有9.09%同学认为应该在每次课讲授结束前,结合课程知识点总结性地讲一些思政内容。由此说明:大多数同学还是比较喜欢“课程思政”的理念应该和专业课中的具体知识点联系起来,为后期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指明了哪种开展方式最有效。
2.2.2 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路径分析
本学期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主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微信等网络平台推送、工程案例分析、社会成功人士的专题讲座、课程试验、平时作业、第二课堂等实施路径(如图2所示)。
通过一学期在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中穿插课程思政的教学可以看出:
1)有75%的同学喜欢工程案例分析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表明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工程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另外还要求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主要包括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翻转课堂、雨课堂、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等。
2)有36.36%~45.45%的同学喜欢平时作业(查阅文献和我国专家理论观点)、社会成功人士的专题讲座、课程试验、微信等网络平台推送等教学方式。表明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可以邀请和专业相关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既加强了和毕业校友的关系,又为在校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
与课前认知情况调查相比,经过一学期让学生通过对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的使用,学生对平时作业(查阅文献和我国专家理论观点)这种方式的实施路径有了34.09%的提高,既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和扩展学科知识的眼界,也为下一学年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3)有29.55%的同学喜欢第二课堂(申请大创项目)的教学方式,虽然选择的比例最低,但是与课前认知情况的调查相比也有了9.1%的提高。因此,后续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近年来学校双一流建设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扶持力度,给对科研项目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次锻炼动手能力和培养科学精神的机会。
2.2.3 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思政元素分析
根据地矿类专业课程内容,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专业课程中主要融入了工程人物(如王思敬、钱七虎院士等)、校友人物(如贾承造院士等)、超级工程(如港珠澳大桥项目等)、爱国主义教育(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工程建设的成就)、社会责任感教育(如地质灾害治理)、规则教育(岩土工程热点案例,如广州在建地铁塌陷事故等)、爱与感恩教育(对口援疆、西部大开发)(如图3所示)。
通过调查对象对“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内容结合情况可以看出:有61.36%~70.45%的同学希望工程人物、校友人物、超级工程、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规则教育等“课程思政”元素应该和专业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说明了同学希望学习在我国地质工程领域一些专家学者的科学成就,并了解他们对国家发展建设的杰出贡献,一方面表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有了全世界瞩目的成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这些工程人物和工程案例,并结合专业课知识点融入这些“课程思政”元素;另一方面表明了需要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工程事故案例重点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教育等方面内容进行讲授。
2.3 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效果调查结果
2.3.1 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
通过调查对象对在本学期教学过程中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发挥的作用可以看出:有95.45%的同学认为在本学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提升了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有81.82%~88.64%的同学认为在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创新意识,追求真理、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精神品德等方面影响较深;有72.73%~79.55%的同学认为在爱护环境、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和遵纪守法、公平公正的法治意识方面有提升。
2.3.2 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
通过调查对象对课程思政满意度情况可以看出:有50%的同学很满意本课程中实施的课程思政元素;有47.73%的同学满意本课程中实施的课程思政元素;有2.27%的同学认为本课程中实施的课程思政效果一般(如图3所示)。因此,一方面可以看出有97.73%的同学对这学期开展的课程思政教育还是比较满意的;另一方面,也构建了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此外,还通过调查对象对在地质工程其他专业课程中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态度进行了调查,可以看出:有100%的同学都认可在地质工程其他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说明同学对“课程思政”的理念还是非常认可的,也为后期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基础依据。
3 讨论与分析
3.1 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高质量的在线开放课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地解决以往实验教学中常见的被动式学习[9]。由于2020年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通过一学期的线上教学,使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深度融合;此外,通过对调查对象提交调查问卷的来源渠道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有95.45%的同学通过手机端提交了调查问卷。因此,为了能更好的使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和课程思政教育达到协同推进的效果,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学习提升,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网络课程、会议平台、社交软件等网络资源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3.2 拓展工程案例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范围
工程案例学习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学习方式[10]。同时,工程案例也是工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我国这几年修建的“超级工程”为载体,通过讲解港珠澳大桥、北京地铁网络、上海中心大厦、青藏铁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杭州湾跨海大桥、“中国天眼”FAST、白鹤滩水电站、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等工程,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这些年在工程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见证改革开放的建设奇迹,进而转化为学好专业知识的动力。
2)以工程事故和地质灾害热点工程为载体,在课程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职业操守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尤其近年来地质灾害的高发频发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和经济财产的损失,如3·30湖南列车脱轨侧翻事故、杭州地铁5号线坍塌事故、舟曲泥石流灾害等。因此,可以通过对工程事故和地质灾害案例的讲解,增强学生以后作为一名地质工程师的职业使命感和法律意识。
3)以近年来新疆基建工程方面发展成就为载体,在课程思政教育中融入爱与感恩教育方面的思政元素。对口援疆政策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促进民族地区的政治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伊犁果子沟大桥、京新高速、乌鲁木齐地铁、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乌鲁木齐机场改扩建工程等。通过对这些重点工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这些年新疆的快速发展,感受到“新疆效率”;并且通过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彰显新疆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进而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建设大美新疆。
4)从2010年起,教育部先后安排以清华大学为组长单位的17所内地高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帮助新疆大学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校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让学生通过这些年学校在对口支援高校的帮助下发生的变化,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继续去这些对口高校进一步深造,博士毕业后回到母校工作,为兴疆固边服务。
3.3 提升工程人物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深度
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挖掘与地质工程相关的工程人物元素和校友人物元素。通过学生自己在课下查询、总结钱七虎院士、谷德振院士、王思敬院士、王梦恕院士等工程人物的元素的研究领域和取得成就,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以当代中国优秀科学家为榜样,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此外,校友是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是学校加强社会联系的桥梁纽带,更是学校发展建设最可信赖和依靠的重要办学资源和支持力量。但是从调查结果看出,仅有40.91%的同学选择了“校友人物”课程思政元素,表明在以后学校开展活动过程中,应该增强学生对母校认同感方面的教育。同时,也应该积极开展已经毕业校友的联系工作。较强的学校认同感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还会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和专注,参加学校活动更加热情,而且还可以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
3.4 充分借助第二课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活动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大育人载体[11]。由于工科专业课程课时量较小,在课堂过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就会压缩专业知识的学时。因此,在课堂外充分借助第二课堂和平时作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弥补在课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活动时限较短的问题。最后,充分利用近年来学校双一流建设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扶持力度,让参与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失败。鼓励他们以老一辈工程地质工作者的态度和韧劲为榜样,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学生刻苦钻研的能力,不畏艰难的精神。
3.5 高效利用自治区和学校层面开展的教育活动
加强新疆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不仅需要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方式,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大格局,更需要立足新疆实际,拓宽思政教育育人载体。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在自治区和学校层面也积极响应,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民族团结一家亲”[12]“三进两联一交友”[13-14]“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15-16]“开学第一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活动的不断深入,使思政教育育人的载体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巩固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4 结语
根据地矿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并结合新疆地区大学生所处环境的复杂性,构建的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地矿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有效路径和思政元素的教学模式已经取得预期教学效果。通过对开展课程思政有效路径和思政元素的不断调整和反思,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爱国、责任、感恩、法治等方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由于新疆是一个多文化、多宗教、多民族区域,因此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应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不断动态调整和反思,进一步健全适合新疆地区多维度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致谢:本论文的完成得益于新疆大学教务处及相关部门教师和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地质工程17-1班、16-2班学生在问卷调查阶段提供的大力支持,谨在此致以诚挚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