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南二环方案及建成后的重要作用分析
2023-08-17马晓焱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
马晓焱 (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1 背景
近年来随着合肥市经济的迅速增长,城市化规模和城市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交通的出行需求日益加大,因此对合肥市道路交通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道路按照道路功能可分为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及小街巷等,其中城市次、支干路及小街巷等主要是服务于片区内部交通需求及沿线周边地块出行需要,而城市区域之间的交通沟通联系主要依靠城市快速路以及一些大型的区域型的主干路。
合肥市市区目前可分为四大主城区、三大开发区,其中,四大主城区分别为庐阳区、蜀山区、瑶海区、包河区,三大开发区分别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各区、各组团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道路基础设施尤其是合肥市快速路的建设及沟通连接至关重要。
2 合肥市快速路现状
目前,合肥市已建成了铜陵路、长江西路、裕溪路、阜阳北路、方兴大道、合作化路、徽州大道等快速路,并且建立了由东一环、西一环、北一环、南一环所组成的以节点跨线桥或下穿隧道为主的“畅通一环”城市快捷路系统,市区快速路网体系初步建成。但由于快速路部分节点存在缺陷,且未实现充分的互联互通,致使快速路网部分节点在高峰时期易形成交通拥堵,出现常态化交通拥堵情况,不能有效发挥其快速路网作用。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快速路断头路较多,东西、南北向贯通性不强,跨组团、长距离交通需在断头处进行转换,导致大量车辆积压,形成常态化堵点;二是与高速公路衔接不畅,与高速公路连接部分需承担区域快速路、收集沿线地块通勤交通及与高速转接通道的功能,且受两侧用地限制,无法根据交通需要进行主道拓宽、匝道拓宽、地面交口渠化等,出现“交通短板”;三是受市区路网间距、路网密度、沿线交通出行需求等诸多因素影响,快速路上、下匝道落地点的选址不佳,距离地面系统道路平交口距离过近,导致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有部分节点匝道常态化拥堵至高架桥面,反之匝道车辆又影响地面系统道路平交口通行效率,大大降低了交通运行速度并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3 南二环工程方案及亮点
3.1 功能定位
目前,中心城区正逐步形成以一环为内核、以二环为骨架、辐射外围的“环射”型快速路网体系。二环路的全面快速化贯通,将形成以绕城高速为主、二环路为辅的城市内部交通“双层”保护环。
南二环作为二环快速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通路网结构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其承担了过境及市内组团间的快速联系,可有效缓解老城区路网内部交通压力;其构建了由东北至西南的快速出行通道,对分流一环路东西向穿城过境交通具有重要的缓解作用。因此,作为东西向组团联系最快捷的通道,南二环的快速畅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图1 路网体系图
3.2 道路工程总体方案
3.2.1 道路改造前现状
改造前南二环(潜山路-包河大道)段为城市主干路,红线宽度50.0~64.5m,双向八车道,改造前南二环交通经常出现拥堵现象,严重影响合肥中心城区东西向的交通效率。
3.2.2 工程方案的选择
针对南二环跨区域交通与到发交通“大流量、双叠加”的特点,南二环采用桥上及地面双交通系统。总体方案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快速路与快速路相接。以合作化路与金寨路节点为例,道路总体方案中新建了合作化路(北)向南二环(西)右转匝道和金寨路(北)向南二环(西)右转匝道,上述匝道的建成主要为了保证合作化路、金寨路由北向西右转交通量的快速通行;此外,工程方案中,还将现状金寨路(南)向南二环(西)左转、合作化路(北)向南二环(东)左转、金寨路(南)向南二环(东)右转、南二环(东)向金寨路(南)左转这四个与地面相接的转向匝道抬升后与新建南二环高架桥相接,保证了新建南二环快速路系统与原来几个匝道之间的充分衔接,既保留了原转向功能,又可避免工程浪费;再者,南二环与宿松路节点设置了四条匝道与宿松路南段快速路相连,保证了南二环快速路系统与规划(目前在建)中的宿松路南段快速路的有效衔接,待宿松路南段快速路建成后,可在此节点实现由东西向交通向南北向交通的快速转换,也可减轻徽州大道高架及滨湖新区地面段的交通压力。
二是节点跨越。主要措施为在南二环与宁国路交口设置节点跨线桥,实现该节点主线的快速通行。
以上两个措施保证了南二环东西方向跨区域、跨组团远距离交通的快速通行。
三是地面扩容。通过地面快速路基本保证“双向十二车道”;高架段桥上系统保证双六车道,利用桥下空间设置地面辅道不少于双六车道;地面系统与高架桥上系统分离,沿线地块车辆由地面辅路快速通行,与桥上远距离交通无交织等措施,虽然在原南二环道路线形上架设高架快速路,但地面系统的交通通行能力并未降低,从而提高了南二环辅路的通行效率。
3.3 工程方案的重难点
南二环作为合肥市东西方向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特殊、交通功能重要、地下管网复杂,施工过程中,既要保证施工质量及工期,又要尽量减少对现状交通的影响,因此对施工工艺方面要求较高,其重难点及特点如下所示。
①拆迁难
该项目具有拆迁量大、拆迁难度大两个特点。基于此,项目建设时杜绝边拆迁边施工的方式,严格按照先征迁后施工的顺序,按计划顺利完成了拆迁工作,为保证施工进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②管线迁改难
道路周边开发强度高,涉及电力、燃气、热力、供水等多条管线,较为复杂。同时,为减小对区域交通出行的影响,项目采用半封闭施工,场地狭窄,各管线迁改工作交叉进行,难度大。通过管线综合一张图,各单位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在各自路由空间内按时完成迁改工作,将临时迁改与永久建设相结合,实现了大部分管线一次性迁改到位。
③交通压力大
南二环承担大量跨区域交通流,施工时间越长,对城市整体交通影响就越大。对此,施工前进行了充分的交通导改研究,最大限度的优化交通导改方案,尽可能减少对交通出行的影响。
④结构形式复杂、施工难度大、工期紧
南二环-合作化路-金寨路节点桥梁施工需统筹考虑与既有结构的对接、结构型式的选择、各穿插位置净空要求、新建桥墩与既有墩柱的冲突、是否具备施工条件等因素,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跨金寨路节点主跨达80m,为目前合肥市城区内最大跨径高架连续梁;二是桥梁高度最高约为30m,为目前合肥市城区内最高桥梁;三是对既有立交改造、既有桥梁拆除、既有结构改造、新旧结构横向拼接,桥梁施工作业空间受限,对施工技术要求高;四是桥梁结构打破传统现浇混凝土桥梁结构形式,上部结构采用钢箱梁-横向多个小箱室的结构型式,吊装跨越既有合作化路、金寨路高架,将工期尽量压缩;五是彩色高架桥,为美化城市环境,增加高架桥与城市周边环境的契合度,对高架进行装饰和夜景亮化提升,同时对桥下箱体柜体等附属设施进行整体提升美化,给人以“温暖、清新”的视觉感受,成为合肥市第一条彩色高架桥。
4 建成后评价
通过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估南二环建设对整体交通系统的影响。
一是形成双层保护环,缓解老城区道路交通压力。二环路的全面快速化贯通,形成以绕城高速为主、二环路为辅的城市内部交通“双层”保护环,承担过境及市内组团间的快速联系,可有效缓解老城区路网内部交通压力。
二是缓解了南一环早晚高峰交通压力。二环路的全面快速化贯通,构建了由东北至西南的快速出行通道,对于分流一环路东西向穿城过境交通具有重要的缓解作用。
三是提高了中心城区组团间交通联系的效率,有效提升对外交通可达性。①南二环路改造完成,形成东西向组团联系的最快捷通道;②高峰时段骆岗生态公园、东部中心与西部高新等组团间的联系可节省约10min;③肥西、经开与包河、瑶海以及老城区交通出行约节省15min;④南二环改造完成后,沿线对外出行的可达性大幅提升;⑤可缓解相邻道路交通压力,改造完成后南二环主线交通量有一定的增长,辅道交通量基本变化不大,但其周边路网中的休宁路、祁门路、天鹅湖路等交通流量均有一定比例的下降,南二环的建成对周边路网起到了分流的作用;⑥极大地缓解了南二环主线交通拥堵情况,南二环建成后,早、晚高峰仅东向西方向仍存在交通拥堵的情况,西向东方向全天候无拥堵情况发生,大大改善了改造前南二环常态化拥堵的状况;⑦基本消除合作化路与南二环路节点、宿松路节点、宁国路节点拥堵问题,改造前的合作化路与南二环路节点、宿松路节点、宁国路节点常年名列“合肥市前十大拥堵节点”,建成后,高峰时段三大节点主线运行通畅,拥堵基本消除。
总之,畅通二环工程承担了对外交通快速疏解、内外交通有序转换、老城交通有机保护等多重功能,在快速路网体系中承担着基本骨架结构和交通集疏运核心功能。南二环的畅通将连接长江西路、西二环、合作化路、金寨路、包河大道、郎溪路等现有快速路,实现快速路网的“互联直通”,大大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加强高新、政务、滨湖、肥东等组团联系,对引导城市空间布局更为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同时,城市交通的畅通运行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仅靠某条快速路的建成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仍需加快完善路网结构,进一步研究合肥市南二环西延、西二环提升改造、北二环西延等重大工程方案的研究,加快推进合肥市东西向快速主要通道的建设。
5 结语
本文分析了合肥市快速路的整体架构以及南二环在快速路网乃至整个合肥市路网中所承担着的重要的交通功能,通过分析南二环的交通特性选定其工程方案,同时南二环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也对施工过程中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阐述了施工过程中的难点及亮点,并通过后评价得出南二环建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