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解决农民问题的政策研究
2023-08-17王昕
[摘要]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各个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革命胜利作出艰辛探索。实践证明,农民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最坚定的同盟者,能否正确处理农民问题是关系革命成败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农民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不成熟到逐步完善的认知过程。立足新时代,追溯不同发展阶段党针对农民问题采取的不同政策,总结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认识创造性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经验,对于解决当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扎实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问题;土地政策
[作者简介]王昕,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沈阳 110036。
[中图分类号] D2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3-0041-05
作为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如何正确认识农民的重要地位、如何正确解决农民问题,这是贯穿近代中国社会的大问题。从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再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耕者有其田”,不同阶级对解决农民问题作出了艰辛探索。实践已然证明,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向胜利。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①在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今天,重新回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历史进程,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历程
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的探索并不是与生俱来,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认知过程。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创造性地与中国具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是贯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条主线。
(一)建党初期党内对农民问题的认识
近代中国农民受到外国侵略者、本国封建统治者等多种势力压迫、剥削,处于极端不自由的水深火热之中。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作为近代农民革命的高潮,由于农民自身阶级局限性均以失败告终。自新文化运动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建党之初不少领导人看到了农民阶级的重要性,并对农民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
陈独秀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较早地将农民问题纳入到中国革命,肯定了农民阶级的历史作用。陈独秀在《中国农民问题》中指出:“在经济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不但农民占全人口之大半数,其国民经济之真正基础,还是农业;在这些地方之各种革命都不可忽视了农民的力量。”②基于这种认识,陈独秀肯定了早期农民运动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陈独秀过分夸大农民的阶级局限性。正是由于看待中国农民问题的不成熟认知,导致陈独秀后期出现“农民运动过火”的错误看法,在国共合作原则上也犯了很多错误,对革命运动失败产生影响。
此外,李大钊、邓中夏、瞿秋白等党的早期领导人对于农民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总的来说,建党初期由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对于农民问题的认识并不充分。在党的一大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指出要“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③农民运动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重视。
(二)党的第一代中央集体领导对农民问题的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就是党找到了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正确认识并解决了农民问题。这项任务是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集体领导在总结前人革命经验,创造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下完成。
立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状况,党的第一代中央集体领导正确认识了农民阶级蕴含的革命潜力,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④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此外,毛泽东还认识到解决土地问题是贯穿解决农民问题的一条主线,从井冈山斗争开始,他就首先把注意力转移到解决土地问题,将土地革命贯穿到底。最后,毛泽东还注意到了对农民进行教育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⑤通过对农民阶级进行无产阶级教育,让农民真正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毛澤东关于正确处理农民问题的思想是系统而丰富的,正是在这些正确认识的指导下,党依靠人民群众最终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解决农民问题的主要政策演进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⑥在民主革命时期,党依据对农民问题的正确认识,结合不同阶段的具体国情,制定了处理农民问题的对应政策,带领人民进行了一场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从建党至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四个历史时期出发,探析党在正确认识农民问题基础上,在民主革命时期不同阶段对农民问题采取的动态政策。鉴于农民问题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在进行政策研究时,以党的土地政策为主线,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的政策进行展开。
(一)建党至大革命时期:对农民问题的萌芽阶段
党建立初期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对工人阶级数量相对较少,农民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事实认识不充分,因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政策多处于萌芽阶段。随着实践深入,共产党人对国情的判断更加精准,对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也有了一定认识。
1.“减租减息,限租限田”的土地政策
“在中国,谁赢得了农民,谁就可以赢得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⑦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农民自古以来的社会理想,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土地问题更是一直困扰着贫困的中国农民。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改变了中国农民的政治地位,将农民从封建专制统治中解放出来,并没有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实质。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对解决土地问题作出初步探索。彭湃、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农村领导农民开展了“减租减息,限租限田”的土地运动,领导农民反对苟租,要求限租、减租,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虽然并不彻底,但对于刚刚接触革命的农民来说,少缴纳租税起到激励作用,调动了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广大农民通过不彻底的土地革命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念,为后期土地革命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2.工农联盟的思想萌芽
自中国遭遇“三千年未见之变局”以来,各个阶级为挽救国家危亡作出艰辛探索,被赋予厚望的资产阶级革命由于未能掀起“大的农村变动”,没有将革命进行到底,最终失败了。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组织工人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直至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的失败,毛泽东认识到“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⑧随之将目光转向农民阶级。中共“四大”召开,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工农联盟。毛泽东在《工农商学联合的问题》中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一切都要靠农民问题的解决”。⑨尽管这一时期在实践中的重心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仍在城市,关于联合农民阶级的思想处于萌芽阶段,但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奠定思想基础。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农民问题的初步探索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认清中国国情,逐步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创造性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带领农民建立红色政权,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对解决农民问题作出不断探索。
1.经济上实行“耕地农有”的农村土地政策
党汲取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意识到革命的根本出路在农村,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彻底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实现土地农有。1927年八七会议指出党要带领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实现“耕地农有”。在八七会议的精神指示下,党带领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同年10月,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带领工农革命军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12月,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苏维埃政府土地所有权。但从内容上看,其主张“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⑩存在过“左”的情况,且在土地所有权收归国有等方面存在不足。1929年4月,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中的不足,主持修订《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在《土地问题与反富农策略》中将土地的所有权也下放农民。最终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党形成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
土地革命时期党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实行“耕地农有”,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激发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为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积蓄后备力量。但土地革命后期出现了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否定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推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错误政策,使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遭受严重打击。
2. 政治上保障农民革命政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认识到广大的革命基础在农村,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的革命道路。为保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胜利实现,党建立工农民主专政,代表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保障农民革命政权。在工农民主政权的领导下,农民逐步接触到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千百年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积淀下农民存在的目光短浅、主观能动性差,阶级性不强等问题得到改善。在无产阶级的领导教育下,农民阶级的反帝反封建觉悟不断提升,民主政治意识与阶级观念在革命政权领导下得以进一步培养,为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提供思想保障。
(三)抗日战争时期:对农民问题的深入推进
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处理农民问题的方式趋于成熟完善。鉴于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急剧变化,为了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党在土地政策及教育农民的方式上作出相应调整。
1.“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农村土地政策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始,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土地属于日本人,还是属于中国人,这是首先待解决的问题。”?在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前提下,党对土地政策进行调整。为了扩大统一战线阵营,争取地主阶级的积极抗日,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1942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決定》,充分肯定了农民阶级在抗日中的重要作用,对地主阶级进行抗日的行为进行认可。因而农村土地政策不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农民交租交息,保障地主财产权,调动双方抗日的积极性。
值得明确的是党采取的“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农村土地政策并不是彻底放弃推翻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而是在中日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党从国家与民族利益出发,将抗日战争与农村土地问题相联系采取的过渡性政策。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发展,适合抗日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政策缓解了地主与农民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扩大统一战线的同时,通过减租减息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利于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2.加强农民教育
在农民党员占大多数的情况下,想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解决农民思想问题是重中之重。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十分注重对农民进行教育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特点,为建立强大的工农联盟打下基础。此外,将教育改造农民与党的建设相联系,保证党的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毛泽东指出“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为了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党对农民进行无产阶级教育。党鼓励农民参与“三三制”政权建设,提升农民主人翁意识。鉴于抗日战争时期农民文化程度低下,党用漫画、标语等生动形式对党的政策进行宣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理论灌输。党还开设各类补习学校、夜校、识字班,提升农民文化水平,在扫除文盲中进行理论宣传,提升农民阶级意识。正是这些对农民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激发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建立巩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四)解放战争时期:对农民问题的系统完善
抗日战争胜利后,阶级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为了彻底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党不得不依据国内社会现实状况,再次调整对待农民问题的政策,分步骤根本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1.“耕者有其田”的农村土地政策
解放戰争时期,面对兵力悬殊的国民党,党必须紧紧扎根人民,依靠广大农民取得战争胜利。因而带领农民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根本推翻封建地主的经济基础成为历史必然。在实践过程中,政策的调整是一个依据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解放战争之初,党在老解放区继续推行“减租减息”政策,在群众基础不稳固的新解放区首先进行反汉奸斗争。随着国内形势愈发紧张,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也愈发尖锐,党必须给农民革命足够支持。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政策调整为坚决没收汉奸、豪绅、恶霸的土地,团结中农,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1947年9月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布“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分配方式上按人口统一分配,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土地归个人所有。
至此,党带领人民在解放区进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农民翻身成为土地主人。千百年来农民阶级渴望拥有土地的梦想在党的带领下成为现实。“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总政策。土地问题的彻底解决为党带领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深厚的物质基础。
2.巩固统一战线
毛泽东曾指出“如果我们紧紧依靠群众,我们就将战胜一切困难,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农民作为工人阶级的天然盟军,是党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主要依靠力量。解放战争时期,党坚持统一战线的思想,帮助农民解决民主民生问题,建立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与反动统治作斗争。政治上保证农民的民主权利,经济上帮助农民阶级改善生活,进行土地改革,给农民群众看得见的利益。广大农民为了保住手中的土地,看清了中国共产党代表自身阶级的利益,坚定地选择站在正义的一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因农民阶级的加入得以不断巩固。农民阶级成为党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坚实后备力量,为党打赢战争提供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最终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总结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奋斗的28年征程中,党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认清中国农民居于多数的基本国情,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依据不同发展阶段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不同土地政策带领农民进行土地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工农政权,提升农民政治地位;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上澄清党是为农民利益奋斗的,将农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发挥了农民阶级巨大的革命伟力,使得农民成为党在不同时期依靠的坚实力量。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所谓人民大众,主要的就是农民”,“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
[注释]
①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求是,2022(07).
②陈独秀文章选编(中)[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78.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87.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3.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7.
⑥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人民出版社,2009:70.
⑦斯诺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47.
⑧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
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80.
⑩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67-268.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136.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0.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9.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5.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7.
?中共中央文献.减租减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N].解放日报,1946-03-26.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06.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求是,2022(07).
[2]陈独秀文章选编(中)[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人民出版社,2009.
[6]斯诺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8]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10]樊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演进[D].上海师范大学,2021.
[11]刘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启示[D].山东大学,2014.
[12]陈超.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革命观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02):7-9.
[13]吕连仁.农民问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J].理论探讨,2006(01):49-51.
[14]孙宏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解决农民问题的探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03):70-73.
[15]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农民教育思想述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06):85-91.
[16]李丽.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理论学刊,2004(12):42-44.
[17]张志光,胡百灵.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农民问题理论的历史回顾[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