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及发展研究
2023-08-17张文杰江会鑫
张文杰 江会鑫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2019 年9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在提出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具体部署,其中将繁荣乡村文化和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列为乡村振兴的基本任务。土家体育文化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文化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本研究在分析贵州省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结合乡村振兴大背景对贵州省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出针对性意见。
1 土家体育文化特征分析:
1.1 地域性
地形地貌,生存环境的差异性,逐步形成了各个民族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各民族都有着本民族的“个性”,《汉书·王吉传》记载:“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1]土家人为巴人后代,世代生活在山川险阻的环境之中,土家人擅长在复杂的山川环境中射猎、开垦土地、种田,所以他们的性格十分粗犷乐观,且有着山民独有的醇厚和勇敢,这些都在土家文化中有深刻体现,如,土家的“撒尔嗬”其就是土家祭祀时的一种舞蹈,其风格粗狂,模仿众多动物的动作,形式节奏变化多样。地域的差异对土家人的生活行为与体育文化特征影响深刻,铸成了多样的特色传统。
1.2 群体性
群体性是一个地区文化认同的重要指标,在同一个或不同群体内,对某一种民俗文化,出现集体的认同感,形成集体的模式化民俗事项。民俗的形成与传承的过程都是在群体中进行的,是集体观念的体现,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2]土家人历代生活于山川之中,面对山中的种种威胁与自然灾害,人们举行开祭祀仪式以求上天庇佑,通过集体的力量去对抗野兽侵犯,无不体现出当地人民团结一致,共筑美好生活的合作精神。现代生活之的土家人民在节日中如,“大年”土家人欢聚一堂,一同跳摆手舞,气氛热闹非凡,传统民俗体育文化根植于土家人民集体的智慧与意志。
1.3 表演性
在民族的发展进程中传统体育往往都具有表演性这一特征,是娱乐性与艺术性的相互融合,因此受到了众人的喜爱与追捧,土家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摆手舞,本身除了祭祀功能以外,就具有很强的表演性质,其中包含着古时土家人民的繁衍生息、狩猎捕鱼、战争、饮食起居的深厚历史渊源,每逢新年和祭祖,团圆土家人都要一同欢歌载舞,其形式节奏多样,无不表现其独特魅力,如今现代社会,土家的摆手舞更是走上舞台,为大众所喜爱。
1.4 传承性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着多姿多彩的土家民族体育文化,文化的源远流长,离不开其族人对其传承。传统文化延续性根植于土家人民世代的生活实践之中,早期土家人民的体育文化多体现在生存和生活之中,古时,土家民俗体育主要依靠家族的传承,及家族的父辈传给下一代,其中不乏“不外传”“传男不传女”等,为了满足时代的不同需求,土家文化也开始与时俱进,不局限于家族,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如:土家人民喜爱的摆手舞和秋千等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与简化而走向学校,为大众所知与所学。
1.5 泛神崇拜性
土家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而这一点在其体育文化之中也深有体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特征随之一直保留下来,在对世界和自然的探索中,不断揣摩和认识,当土家人民认为自身无法去掌握和征服时,便会去祈求更强大的神灵,给予自身心灵的慰藉,神是至高无上,不可违背,在土家的傩堂戏之中,其早期的功能主要是祭祀之用,专门祭祀鬼神,以求身体健康,古代医疗技术低下,患病求助于神灵,以求安慰,浓厚的泛神色彩是土家文化特征之一,在如今社会之中,仍有广泛影响,众多的土家体育文化都有着广泛的精神寄托。
2 土家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对策及建议
2.1 树立新理念
2.1.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乡村教育相结合
近几年来,我国在培养和发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以群众、传承人、企业家和文化工作者为主体的多元化管理,并使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3]这其中也不乏一些缺陷,并限制了以“村形”体育文化为载体的特色产业。比如,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人已经消亡,技艺不高,艺人数量少,演出规模小,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不能产生深刻的影响,不能产生震撼、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是空穴来风的,通过在漫长历史长河的实践中产生的,是群体、个体生活习惯、精神意志的生动体现,而作为体育传统文化,更是离不开具体实践才能得以延续传承。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生活关乎个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农村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得到重视。其一,世代生活于乡村的村民对本村落的传统体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且自身可能也是技艺的传承者,凭借着这种优势,在乡村中小学日常课程中,可以聘请当地传统体育技艺传承者在体育课堂中对当地的传统体育技艺进行讲述,让乡村中的孩童对其内涵有一定的了解,并依靠学校资源开展土家传统体育的实践教学,通过课堂让传统体育文化提高普及度,为传统体育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其二,土家传统体育文化与当地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不断挖掘培养土家民族传统体育人才,营造良好氛围,推动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提高知名度。
2.1.2 丰富传统体育文化内涵赋予其时代性与实践性
《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传统节庆文化产品,土家民俗文化深厚,开展民歌、戏曲、舞蹈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以实现文化资源和现代消费的有机结合。[4]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传统体育文化既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又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过程,它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增加文化活力,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运动文化,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同时与其他资源有机融合,打造知名传统体育文化村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介入,大力发展当地传统体育特色,推动土家特色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机遇,推动乡村第三产业发展。
2.2 挖掘新功能
2.2.1 乡村借鉴城市体育发挥其特色
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体育是公认的绿色产业,与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匹配,这是体育能够在乡村大有可为的根本原因,传统体育对于村落长足发展具有多重重要功能,《规划》提出:要对农村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使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净化民风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了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作用,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体育文化,更加偏向其在社会中的实践价值,乡村传统体育文化与城市体育文化相互补给,乡村体育与城市体育各有其特色,相互借鉴其优点,发展适应多元参与主体的体育项目,同时,乡村想要振兴,就必须把文化优势以正确的方法转化为市场所需,符合城市人群的具体需求,利用土家乡村特色吸引人群,以自身的造血替代输血,增强村落核心竞争力。
2.2.2 开辟文化创新与保护道路揉入新元素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更多生活中新的元素不断涌现,作为传统的土家特色文化,必须要与时俱进,而缺乏创新,文化无活力,必然面临着淘汰的结局,在贵州黔东南地区的土家族当地的摆手舞反应了土家人的生产生活与历史悠久,并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断进行改编与创新更易于激发群众对传统项目的热情与兴趣,依靠创新形式,引起更多当地群众的共鸣,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借此扩大体育人口基数,从基层改变传统民族体育文化面临的困境。
2.3 创新新模式
2.3.1 传统体育文化紧密与乡村居民生活相互融合
《规划》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明乡风,治理有效,人民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体育文化则是与大众身体活动密切联系的要素之一,作为土家村落中的传统体育项目,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易被大众接受,而传统的项目可以根据广大村民的需求进行创新与改进,丰富其形式,为村民闲暇时提供更多的休闲选择,通过身体的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身心愉悦,构建和谐邻里关系,更有利于增强对村落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村落凝聚力与认同感。这与《规划》中的要求深深切合,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有力推手。
2.3.2 建立传统体育文化在乡村中的反馈机制
土家村落中现存的传统体育技艺往往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在不同的时代满足不同时代背景的需求,过程中绝不是简单技艺的变化,更包涵着村落中群众的精神寄托,特别是在当代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背景下,农村的生活方式,价值思考异于城市,而熟悉的乡土文化往往可以激发村落群众内心的归属感与文化自豪感,大力发展属于本村落的特色传统体育文化与新时代农民加强思想建设息息相关,新时代背景下,凸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意义与内涵,由村委会带头建立起群众的村落文化反馈与发展方式,不断丰富创新土家传统体育文化,提高其在村落中的认可度与普及度,为发展特色传统体育项目村落打下基础,提高村落知名度与核心竞争力。
2.3.3 建立少数民族区域保护
保护本民族的民族特色文化是本民族发展的自觉之意,使文化多样性成为人类文化的基本范式并使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最终还要依靠各民族自己的觉悟和行动来保护本民族特色传统体育文化。[5]可以参照云南地区建立的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区,建立起保护区,要对其文化进行新的发展与定位,传统体育文化绝不是封闭的,也不是因为经济利益而去利用破坏它,把建立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区纳入当地政府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在保护的前提之中,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利用其文化特色建立起龙头旅游示范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开辟新的格局,此举不仅可以从根本上保障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更能促进保护区中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
3 结语
贵州省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有所改变,早已脱离了原来祭祀和礼拜的特性,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通过政策支持,落实具体措施,不断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丰富土家传统体育文化内涵,推动土家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的传承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