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氏通备十二打手的技术结构及其训练特征
2023-08-17陈海东冯进勇
陈海东 冯进勇
1.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2.广州南塘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53
马氏通备武学是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武学门类。它初创于晚清,成型于民国,创始人是近代著名武学家、教育家马凤图先生,他自幼从祖父马捷元、父亲马化堂、舅父吴懋堂学习劈挂、八极等家传武术。12 岁起师从盐山黄林彪(字伟材)系统学习通备拳法器械等,“兼学中医”,奠定了终生医武相伴的学术路径。后与八极拳家韩会卿和二弟马英图在东北沈阳结识郝鸣九、程东阁、胡奉三、杨俊峰等武术名家并进行武艺文化的交流。马凤图先生从郝鸣九、程东阁、胡奉三等人学习翻子和戳脚,并向郝鸣九、程东阁传授劈挂拳和八极拳。[1]其子马明达教授承继家学,不断提炼阐释通备劲,并对通备武学技术体系进行整合重构,删繁就简,通备十二打手便是其中的成果之一。“ 十二打手”和“十二大趟子”有明显的区别,不能混淆。“十二大趟子”是劈挂拳的基础和核心;而“十二打手”是整个通备武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从技术动作构成来看,十二打手是通备拳术体系的母拳,套式中包含了八极、翻子、劈挂、戳脚等拳术的经典动作元素,这进一步体现“融通兼备”的通备武学理念。当下,通备武学在马明达和马廉祯的大力推广下,不断发展,延续生机。马氏通备武学的核心价值理念是“融通兼备”,技术内容系统多元,制度上要求学子严守学统,尊重历史,它的价值观蕴含于身体和理论内容中,唯有通过“术学兼修”才能体悟其内在理路。
目前,关于马氏通备十二打手的学术性研究成果较少,仅有部分学者对其技术内容、习练风格、方法以及价值发表相关观点。基于此,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试论马氏通备十二打手的技术结构及其训练特征。
1 马氏通备十二打手的技术结构
1.1 技术内容
“十二打手”是马氏通备武艺的入门基础,是通备武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技术动作构成来看,十二打手是通备拳术体系的母拳,套式中包含了八极、翻子、劈挂、戳脚等拳术的经典动作元素。通备十二打手以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拳经》中的旗鼓式作为整个套路的起始和结束,整个技术内容由四组动作构成。十二打手的技术内容和拳诀(见表1)通备十二打手在整体布局上有去有回,同时兼顾左右两边,保证布局的饱满感和艺术性。比如,第二组动作中的通天炮,在脚法轻固的同时追求在陡峭的拧转之后迅速向左右两边走去,形成八字状的运动路线。[2]
第一组是单劈手、铁扫帚和缠额手,合称“三元手”,也是十二打手中最重要的三个动作,其动作简单且运动轨迹中正,主要帮助修习者解决横平竖直的问题,因为单劈手是环绕矢状轴运动的动作,铁扫帚是环绕垂直轴运动的动作,缠额手是环绕水平轴运动的动作。其他动作的环绕轴逐渐由正转奇,这也体现出十二打手不管是技术内容还是训练模式都有循序渐进的特征。“单劈手:左右臂身前交又滚劈,左臂成立圆贴身反臂向前反手轮动,右臂掌沿朝下轮劈。下肢成左弓步,右单劈手:右臂反轮,左臂轮劈,两腿拧转成右弓步,为左单劈手。”缠额手练习要点为斜闪。铁扫帚要凸显横扫的劲力。第二组是上、中、下三种拳法:通天炮自下而上,其重点在拧转,神拳亦名“下插势”或掖捶,是自上而下之法;当头炮是中击之法,即当代所谓的直拳。第三组是三种短打打法。第四组是比较特殊的三种劲法。[3]
1.2 劲力特点
十二打手的技术动作中蕴含“通备劲”。“通备劲”是指由马氏通备武学创始人和传承人将多种拳械武艺的力量运行规律融合为一体,经过系统整合和分类得出的力量运行规律。一般来说,“通备劲”包括了开合、吞吐、起伏、拧转四个具体的劲法,这四种劲法在高度协调下的运用,就是“通备劲”或者说就达到通备劲要求的境界。马明达教授提出“通备劲”十六字:“吞吐聚散,开合灵变,纵横拧转,起伏通贯。”这十六字清晰阐释每个劲力的特点。分开来讲,这四种劲法又可分成两组。开合、吞吐为第一组,主要指人体躯干的运动,一般称躯干按特定要求做有规律的伸屈,便是“开合”;胸腹的一凹一凸即为吞吐。通备将人体比之如一张弓,而弓在一张一弛中包含着开合和吞吐两种劲力的协调发挥,然后才能毕其力于一发。这正是通备拳家所汲汲追求的劲道。此外,开合、吞吐也被引申到整个运动过程中,如,讲“大开大合和吞吐自如”时,就不仅仅局限于躯干,而指整体风格,指开合吞吐在幅度上的超常发挥。正因如此,“大开大合”往往被看成是马氏通备最重要的特点。起伏和拧转为第二组。起伏主要指在演练与应对敌家时身体的高低起落变化,通备强调猛起硬落,虎伏鹰扬;高低随势,变幻无常。以求最充分地占有空间优势,随时捕捉上惊下取、下惊上取之效。“拧转”二字含义最富,也最生动,这个词取自戳(撮)脚。其意义主要是两点:一是指在移动中步态与势位的疾速变化,明清拳谱中称作“踅”,是急速盘旋的样子。二是指以足前掌为支点的力量聚合与传输,拧转状态下的力量传输,其轨迹往往呈螺旋状,故又称“螺旋劲”。[4]
这四种劲力虽相互协调整合,但是在不同动作中有主次之分。以十二打手为例,如,单劈手、缠额手、铁扫帚以开合吞吐的劲力为主,以拧转起伏为辅。而通天炮、神拳和圈锤则以拧转起伏为主。经过多次的套子和实战练习,深知所谓“劲道”就是力量运行的规律和特点,属于运动力学范畴。马廉祯曾对劲力做出相应的解释:“所谓练拳的劲,无非是身体驱动与联动的模式与风格,是需要慢慢养成的,可能无法进行与具体技术之间先后学习的顺序,二者实为一个统一的概念。如何取得劲?唯手熟尔……别无他法。”因人、因时、因地选择自己的训练内容,做到重基本元素而非重形式。马廉祯教授还提出:“无论是劲力表达还是技术动作均要讲究精简,真正想专研武艺的人应避免投入过多的时间在套路上,要将精力放在具备武艺主要特征的元素上。删繁就简的原则就是用最少的动作,最小的力道,最大程度地表达自我。”
2 马氏通备十二打手的训练特征
2.1 以纲为主,循序渐进
古人重视事物之间纲与目的关系,纲是指事物的总要。如,《荀子·劝学篇》中提到:“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5]目是指条目。明何景明《赠向先生序》:“君子之治也,设其纲纪,而有其目,舆民守之。”[6]所谓纲举目张,十二打手、八阵拳和劈挂拳是马氏通备武学身体技术表达的纲,因为他融合劈挂、八极和翻子的主要劲力,这些经典拳种的劲力经整合提炼为具有通备特色的“通备劲”。纲统领目,所以在练习过程中必须以纲为主,以目为辅,循序渐进。
以十二打手为代表,按照定势、定步、活步,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训练模式,所形成的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理念。它的训练范式一般练习从单式练习、组合练习、半套练习和全套练习循序渐进的展开,最终要求练习者能够在劲力饱满的基础上一气呵成整套动作的练习。初学者从慢拉架子开始练习,随着动作结构的掌握进一步完善动作细节,再通过身体素质的练习强化练拳的速度、力量和爆发力,但是,慢练不等于“内家拳”的练法,一招一式都要蓄力其中。所有动作中,单劈手最为重要,因为通过它能够练成大劲,大劲能够带动小劲,但是小劲难以带动大劲。
十二打手是三元手和五星拳等这几个元素整合起来的一个程序化套路,认为应主抓元素,而非重形式的表现。所以训练方式就应该从元素入手,唯手熟尔,进而再自己思考将各种元素进行理性地编排,不断积累,空间上追求方向、距离和路线上的把控。时间上,讲究时机、效率和节奏。最后才有机会达到自己从心所欲的目标。练习时要提醒自己放松下来,唯有放松才可以控制速度,然后在接近目标时产生“点撞发力”这类发狠或者咬紧牙关的力量迸发,这才有机会不断突破,以达到“迅雷不及掩耳”的境地。日常训练中要多加反思,笔者曾在训练完十二打手后记录下自己的身体感受,认为抱打和下截中的起伏和吞吐劲力需要进行整合,因为这个动作中由身体势能转化为动能,脊柱屈伸和呼吸协调配合;通天炮的蹲身出拳体现起伏通贯;神拳要明确体现脚底的拧转和蹲身的起伏。若以标点符号来表示这套拳法的节奏,则逗号、句号和感叹号要更加明确,这主要是说明停顿和转折的问题,每一趟都要有所停顿,积极追求劲道,身法和架构三者并驾齐驱地发展。
2.2 纲举目张,动中肯綮
学而后思,思而后学是修习马氏通备武学的关键途径,以下将结合日常实践经验梳理十二打手的动作细节:(1)单劈手下肢的弓步必须脚掌踩实地面,伸直腿必须蹬直,脊椎如弓般挺拔,直摆手臂最终应落到小腿外侧,另一只手护于耳侧,翻滚时手臂尽可能贴身。手臂尽力向前向远处抛出,拉伸肩膀的同时,保持躯干和后蹬腿形成一条直线。(2)铁扫帚注意下肢成子午步,后脚横,前脚略竖,用腰发力,手臂放长,力达掌外延。(3)缠额手注意吞吐开合,髋关节锁紧,靠腰椎转动带动手臂,一手掌从额头出,另一手臂贴身由下往后直摆,最终前后手与肩膀成一条直线,两掌心朝向前后两个方向,滚臂形成的立圆应尽可能贴身,脚下的拧转和躯干的吞吐开合形成合力,贯穿至掌心。(4)神拳当面插下,滚臂抛圈应贴身,后脚蹬地拧转,身体形成合力,通过拳的旋转向前掼出。下插部位从胸口到肚脐,不是钻拳。步法可顺步可拗步,要纵横拧转,要起伏通贯。(5)通天炮最重下肢拧转变向,大跨步蹲身出拳,拳心稍斜。(6)当头炮一手搂须,一手直拳,搂须后拳头靠肘带动至于额头。(7)搬鸾肘指上打下,常与神拳配合练习,指上不过头,指下于裆部,以肘为轴转动手臂。(8)双掴手用巴掌打,其发力如甩击或劈砍,追求长叼冷抽的效果。(9)圈拦捶脚下拧转左右闪,靠腰发力横摆拳。(10)背后肘慢拉架子,力达肘部,势如开弓,挺拔舒展。(11)叠手搌,搌如抹布,封住印堂遮住眼,由头部至胸部劈下。(12)劈山掌,脚掌拧转,拧转腰胯,由头部至胸部劈下。
练拳不仅只关注动作,路线的曲直变向的控制应尽可能精确。马氏通备武学和其他拳种思想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强调练拳要追求“拳打不知”“迅雷不及掩耳”的境地,也就是强调“速度”,在注重速度的基础上练就“既得艺,必试敌”的胆气和养成实学实用的价值观。它坚守自古以来武艺“以快取胜”的理念,强调任何“以柔克刚”“以慢制快”仅是小概率事件,不符合武学的价值观。因此,在练习十二打手时,修习者必须明确路线和方向感,提高中线意识,强化速度和力量,这有助于该拳术的技击功能向实战过程的迁移。随着动作结构和细节的掌握,空间感明确的前提下在不断提高练拳的节奏意识,一般要求起势沉静祥和,从通天炮起的五星拳要愈快愈猛愈狠,达到整套拳的高潮,最后背后肘开始放慢节奏,收势慢且沉稳。概括来讲,十二打手的练习要求遵循先结构后细节,先重点后难点,从掌握路线和方向再到练习节奏,最终到风格定型。
2.3 训练目的
十二打手有单练和串练两种,单练可以分为定步和活步两种,串练可以将不同动作进行排列组合,加上步法的变化,可见其训练手段的多元灵活。马廉祯教授指出:“马氏通备武学作为一个系统,学习自然会有相应的切入点与起始点。习惯上,我们会使用十二打手来进行初期教学,一是解决最基本的横平竖直的问题;二是在学习之处找到对‘通备劲’的明确感觉”。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提高修习者的协调性、劲力表达以及运动节奏。由于其创编是在“融通兼备”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的,所以它的动作符号以及背后的意义还能够促进修习者的日常行为修养。
以套路演练活练身法,并将之服务于实战,这是十二打手的训练目的之一。通备十二打手的技击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战术思想的培养和以散手和短兵等竞技项目为载体的应用。[7]习练十二打手可以提高实战过程的时间和空间感受,以通天炮为例,通天炮是通过脚下拧转使身体迅速转变方向,随后大跨步下蹲出拳,又有躲闪反击的意涵。还有学者提出可以将十二打手作为传统武术素质训练手段以提高短兵运动的训练效果。[7]除了将训练十二打手作为达到技击和健壮躯体的手段外,对于通备学子而言,不断更新对“理想会通,体用具备。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的价值追求才是最终目的。王国维曾说:“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马明达和马廉祯在健公书院授学时,也时常提醒学生应该吸收积极因素,融通兼备,通过联系和辩证的思维“求通”,不要只是一味地模仿。因此,训练通备十二打手并非只是单纯掌握其中技术动作,而是再反复的身体实践中体悟其内在理路,包括通备劲力特点和马氏通备武学的价值追求。通备武学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坚持“各家拳法兼而习之”的理念,最终指引修习者体悟中国武学的人文价值。这种从技术上升到“道”的认知过程是笔者对马氏通备十二打手的切身体会,内在哲理也在“知”和“行”之间相互转化。
3 马氏通备十二打手的人文教化价值
十二打手作为马氏通备武学修习者“初学入艺之门”的内容之一,它虽然以身体动作作为表现形式,但是其内在理路旨在服务于人格的成长和终极关怀,具有独特的人文教化价值。
从“知”的层面来看,马氏通备十二打手是在对先贤的成果进行保育的基础上,随着传承人马明达和马廉祯的反复实践和体悟,最终取得的实质性成果。它在创编思路上以正为主,单个动作简单易学,多个动作的串联又给予不同修习者无限的突破空间。修习过程中,必须以“明理达用”为思想指导,既要认知该拳的文化渊源,又要在身体实践上下足功夫。
从“情”的层面上看,马氏通备十二打手融注着几代人的心血,这种以身体动作符号为传承方式的拳种依旧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因此甚是珍贵,其中带有的人文情怀触动着人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的情感联结。另外,通备十二打手在整体布局上有去有回,同时兼顾左右两边,保证布局的饱满感和艺术性。[8]十二打手从起势的安静祥和到通天炮的愈竦愈狠,点撞发力的过程是个人通过神经肌肉的调节,以身体的动作表达所释放出来的情感,加之通备大开大合的动作特征,更加体现出动作美和节奏美。
从“意”的层面上来看,马氏通备十二打手的训练模式由单个动作到多个动作的排列组合,从分段练习到一气呵成的演练,是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人的心智也随着简单动作到复杂动作,从守规矩到自我掌握节奏的过程中得到磨砺。
从“行”的层面上来说,它是指修习者对十二打手的价值认知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十二打手有其对应的技击价值,因为它的劲力特点与实战相近,所以,它可以作为短兵和长兵的辅助训练手段,这也体现出马氏通备武学“实学实用”的特点。另外,十二打手一招一式简单明了,劲力规律清晰,若把它比作一个模具,那么它一开始就将通备技术讲究“心平体正”的特征灌输于每一个修习者的日常生活中,帮助修习者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主动追求正念和健康的体态。
4 结论
马氏通备十二打手是通备拳术体系的母拳,它是充分吸收劈挂、八极、翻子等拳种的技术精髓整合创编而成,这体现出马氏通备武学融通兼备的价值追求。训练特征上强调先训练基本动作,在掌握该拳的框架结构后再纠正细节,追求节奏和个人的演练风格。它具有独特的人文教化价值,要求修习者应知行合一。持之以恒的练习有助于他们在知情意行的方面上不断突破。十二打手是马氏通备武学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创编思路和劲力特点无不体现着马氏通备武学的“融通兼备”的价值追求。当下马氏通备武学以育人为本,它通过传播古典武艺的历史事实,并将其转化为身体实践来服务于人格的成长和终极关怀。